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法蘭克福車展
法蘭克福車展(IAA),全球規模最大的車展,有「汽車奧運會」之稱。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巴塞隆納恐襲主嫌犯被擊斃
周一,巴塞隆納襲擊案的主嫌阿博亞科布被警方擊斃。這名摩洛哥人是此案最後一名在逃者,其所在的恐怖團伙製造了上周三的貨車衝撞襲擊案。
巴塞隆納發生貨車衝撞「恐怖襲擊」
本周四,西班牙巴塞隆納市中心發生小貨車衝撞人群事件,造成至少12人死亡,80人受傷。警方證實,這起案件已被當做恐怖襲擊進行調查處理。「伊斯蘭國」也已宣佈對此次襲擊負責。
德國啊,你的汽車有多老?
德國人到底如何重視他們的「座騎」?我們不妨從統計角度透視一下汽車共和國—德國。
巴黎又遭襲擊?汽車衝撞巡邏士兵!
法國警方一名發言人周三(8月9日)通報說,今天上午,一輛汽車在巴黎郊區衝入一隻巡邏隊,導致6人受傷,其中兩人傷勢嚴重。
"中國模式"輸出 歐洲也想搞電動汽車配額?
據德國《商報》周一報導,歐盟正在考慮從2025年起對所有汽車廠商實施配額制度,規定其生產的汽車中,電動汽車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而近期,中國政府也正在考慮類似方案。而歐盟委員會以及德國交通部則對這一報導予以否認。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中印爭端,兩邊繼續叫板;翻牆軟體日益成為中國當局"眼中釘";德國汽車業的"柴油門"醜聞持續發酵……七張圖,帶您回顧本周的重大新聞事件。
柴油車作弊令「德國製造」名聲受損
政府官員稱柴油車廢氣排放作弊令「德國製造」的信譽受到損害,要求汽車製造商盡快對「柴油門」危機做出回應。經濟學家已警告防止德國經濟受到影響。
首批特斯拉Model 3電動汽車交貨
正當德國汽車產業繼續深陷「柴油門」危機之時,一位魅力十足的美國企業家正緩慢但堅定地駕著他的電動汽車進入市場— 這個人就是埃隆‧馬斯克(Elon Musk)。
醜聞喜訊先後而至 戴姆勒始終沉默是金
儘管有關"柴油門"醜聞和禁止柴油車的爭議持續不斷,汽車製造商戴姆勒的銷售仍大幅增長。對新近出現的與其他德國汽車生產巨頭秘密集會,進行壟斷的"潛規則指控",這家康采恩則緘口不言。
「現代」盈利銳減 又是反韓惹的禍?
韓國汽車製造造商「現代」無力解決在中國遇到的問題,今年第二季度銷量續減,導致盈利大幅下滑。
私下協議價格?德國汽車巨頭面臨嚴重指控
德國汽車巨頭們真的暗地裡就價格和技術有過協商?自周末開始人們不斷提出這個問題,工會、政界以及專家都希望盡快得到澄清。
在鄭州"護母打人"美國大學生獲釋
一名美國大學生在鄭州因與一名出租司機發生肢體衝突被拘押一周後獲釋。有知情人士透露,美中雙方進行了長達兩天的持續談判後,找到了令兩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奧迪官方首表態 對「物化」女性廣告深感抱歉
德國車商奧迪中國合資方推出的一條原本想搞笑一下的廣告,卻引發了眾怒。沉默許久後,奧迪官方向德國之聲表示,對此深感抱歉,並已經責令徹底調查廣告發放的責任方。
德國人的身份象徵居然是它?!
德國人最愛的身份象徵已經不再是汽車,而是一個德國人其實不太經常使用的空間,而且其豪華版的售價也會讓人瞠舌。
律師奉勸前「大眾」高管不要離開德國
「柴油門」繼續困擾歐洲最大汽車企業—德國大眾。媒體透露,美國司法當局顯然已對5名大眾前經理和研發主管發出全球通緝。其中一名被告的女律師告誡說,他們目前萬萬不可離開德國。
特斯拉落地中國 小夥伴是誰?
特斯拉將在中國建廠。美國電動汽車集團特斯拉(Tesla)已確認,正與上海當局就關鍵細節展開談判。
德語媒體:中國出爾反爾?
《商報》駐華記者周二關注了德中就電動汽車配額計劃達成的妥協交易岌岌可危,指出如果北京收回之前李克強做出的口頭承諾,雙國之間的信任也將大大受損。此外,特斯拉在華設廠的計劃取得進展也是德語財經媒體關注的話題。
倫敦再發汽車衝撞案 襲擊目標為穆斯林
周一凌晨,一輛汽車在倫敦北部一座清真寺附近衝撞人群,造成至少一人喪生。警方目前逮捕了一名嫌疑人。英國首相梅表示,將襲擊作為恐襲處理,並稱這是一起針對穆斯林的襲擊。
德語媒體:川普撂挑子,歐中充當頂樑柱
歐中峰會成為周五德語媒體最為關注的話題。《柏林日報》分析了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之後,歐盟和中國在氣候保護領域所面臨的機會和挑戰。而《商報》則關注李克強此次訪歐給德國汽車製造商帶來的「意外禮物」。
川普靠邊站:德中主演「老友記」
梅克爾與川普话不投機,卻與來自北京的夥伴越走越近:在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之後,梅克爾甚至表示希望「有朝一日」歐盟能與中國開始自由貿易談判。
喀布爾使館區被炸 近百人喪生
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使館區周三發生自殺性汽車爆炸事件,截至發稿時,已有至少90人喪生,約400人受傷,其中大部分為平民。阿富汗衞生部認為傷亡人數會繼續上升。
柏林汽車"失控" 沖進地鐵站
一名轎車司機稱駕駛失控,一路衝入柏林市中心的地鐵站,直到進站台前才停住。多人在事故中受傷。
川普"風波"不斷 討債北約搶鏡蒙特內哥羅
川普在北約峰會期間賺足了媒體關注,從一把推開蒙特內哥羅總理、多次"提醒"成員國繳納拖欠會費,到"炮轟"德國汽車產業。與在中東受到的熱烈歡迎不同,歐洲的表現則更為冷靜。
嘉布瑞爾訪華 中方釋放善意
德國外長嘉布瑞爾周三開始訪問中國。本次行程的重點包括德中人文交流對話、雙邊經濟關係以及朝鮮半島危機。就在他與中方開始會談前,北京方面完成了德國政黨基金會的註册手續,使後者可以繼續正常開展在華業務。
德語媒體:「買」來的後院安寧
如今南中國海局勢表面上看是趨向穩定,但是平靜的海面下是否藏著暗流洶湧?德語媒體關注中國用重金投資給自己「買」回來的風平浪靜。此外大眾與江淮合資生產電動汽車項目獲批也是受到關注的經濟話題。
紐約時代廣場汽車撞人 肇事者身份曝光
紐約時代廣場發生汽車撞人事件,造成一名18歲女子身亡,22人受傷。
驚魂一刻
一名男子駕駛一輛紅色汽車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撞向人群,造成至少1人死亡,20多人受傷。現場狼藉一片。記者用鏡頭拍下了「撞人」後的時代廣場。
從包裹遞送商到汽車製造商
當德國包裹遞送企業墩豪為了綠色環保,想使用電動車卻沒有合適的供貨商時, 於是他們買下了StreetScooter自己生產。
中國零件 加納組裝
這不是一輛普通的汽車,它在加納組裝,但大部分的零件來自中國。
博世發電機業務部門將被中資收購
德國汽車配件生產商博世計劃將其啟動器與發電機業務部門出售給中國鄭煤機集團。
德語媒體:朝核危機 誰是贏家?
周六的德語報刊,再次將目光投向了陰雲密佈的朝鮮半島。此外,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突飛猛進,也依然是德國媒體所關心的話題。
德語媒體:西邊不亮東邊亮?
周二的德語報刊,繼續關注上海車展所昭示的電動汽車新潮流。此外,《世界報》一則書評言辭激烈地抨擊了一位德國知名漢學家最新出版的毛澤東傳記。
德語媒體:共產中國的資本主義
德語報刊關注了民生銀行欺詐客戶醜聞背後的中國金融監管之亂象,以及上海車展中所浮現出的中國電動汽車雄心。
德國城裡人:開車不如走路
所謂的「機動車適宜城市」不再是榜樣。德國聯邦政府的一項研究報告結果顯示,現在,城市居民們希望有更多的自行車道和機動車只能極低速行駛的所謂「交通靜緩區」,並且,人們更願意經常步行。
德語媒體:陷入"出軌門" 奧迪遭抵制
《南德意志報》周四發表的一篇文章關注到夾在一汽與上汽間的尷尬奧迪。《商報》也將目光聚集到另外一家德國企業--阿迪達斯在中國市場的未來。
上海車展中的未來汽車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電動汽車產業,提出了到2025年電動汽車佔市場份額30%的目標。在上海車站上,世界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電動車型,以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搶得一席之地。
上海車展中的未來汽車
中國政府大力支持電動汽車產業,提出了到2025年電動汽車佔市場份額30%的目標。在上海車站上,世界各大汽車廠商紛紛推出自己的電動車型,以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搶得一席之地。
德語媒體:電動汽車的彎道超越
周三出版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大刀闊斧的電動汽車促進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陰雲籠罩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電動汽車的彎道超越
周三出版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大刀闊斧的電動汽車促進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陰雲籠罩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上海車展:豪車與美顏,強勢圍觀
號稱「中國上半年最強大車展」的上海車展開幕。在男生們對著新款概念車狂按快門的同時,很多女生則將目光投給「大魔王」張繼科與「老公」彭于晏。
古典美:埃森老爺車展
埃森老爺車展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同類展會,本次參展的大約2700台車輛中的絕大多數同時也可購買。
特斯拉股值超越福特
2017年初至今,特斯拉在華爾街表現出色,股指淨漲40%。股值已經超過了福特。
自動駕駛汽車呼之欲出
更快的電腦、更先進的感測器,無人駕駛的自動汽車可能很快就來到我們身邊,要比人們預估的問世時間更早。在這個課題上,戴姆勒現在和博世組成了聯盟。
7項源於科幻裡的發明
我們時代的一些重大發明都是受到科幻電影和小說的啟發。發明不僅需要科學知識,而且尤其需要想像力。
德國人買車並非環保優先
在環保上,機動車交通扮演了踩閘角色。2016年,有害於氣候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德國人似乎更願意選擇舒適而不要氣候保護。
德語媒體:交通革命"中國造"
在外界對中國汽車製造業提出缺少創先的憂慮時,德國《經理人雜誌》刊文指出,"現在看來,直到中國在汽車工業中崛起,甚至可能躍升佔據世界主導地位只是時間問題。"
德國80歲老人駕車者比例高
阿倫斯巴赫研究所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越來越多的德國年邁老人仍然駕駛汽車,相反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使用汽車。
相互交錯的德美貿易 - 蜜月即將終結?
川普不只是想修筑高聳的界牆,他還希望將美國經濟也置於重重保護之下。梅克爾此次美國之行期間,想必會對川普的保護主義主張予以回擊。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一旦閉關鎖國,受損的絕不會只有德國一家。
「尾氣門」餘波未平 奧迪被搜查
奧迪在介紹公司年度企業財務數據的幾小時前,遭到當地檢查部門的一次大搜查。據媒體報導,搜查與大眾廢氣排放醜聞有關。
柴油門:大眾認錯
欺詐、違反環境法、阻撓調查——汽車製造商大眾在一家法院承認犯有以上過失,並期待批准賠償協議。
上一頁
第16 頁,共39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