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 Volksbefragung
2010年4月13日關於「激烈手法」的討論
這次調查是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繼2006,2008年以後對香港民意的又一次調查。共有1005名18歲以上的香港市民接受了此項調查。調查人群年齡結構與香港人口年齡結構基本符合。這項調查結果顯示,香港民意雖然支持和諧社會為社會發展方向,但是他們卻首次確認香港不是一個和諧社會。高居社會矛盾首位的是"窮人與有錢人之間的矛盾 "。而在2008年及2006年據次位的"市民與大財團的矛盾"被"政治紛爭"所取代。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表示贊成用激烈手法要求政府回應他們的訴求。這其中的"激烈手法"為何意?本次研究計劃的負責人,王卓祺教授說:"每個人對激烈手法有不同理解,所以我們就沒有問他什麼是激烈手法,過去十多年香港還都是比較平和,都是舉行一些示威遊行,沒有暴力衝突。"
王卓祺教授認為,香港市民在最近"反高鐵"的抗議活動中,用肢體衝撞的這種方式表達不滿,其實已經是香港十幾年來多次示威遊行活動中最為激烈的一次。
香港立法會前任議員梁國雄不同意王卓祺教授上述關於"反高鐵"活動的觀點, "不同意,這是近期的一個衝突而已,早一段時間也有衝突啊。你說2003年超過50萬人出來遊行,你說激烈不激烈?還有2003年7月9號有五萬人圍在立法會,表達他們對23條的不滿意,激烈不激烈要看政府的態度嘛。如果他不主動去鎮壓,那當然就不會出現很激烈的衝突。就像89年北京的民運,中共政府開始的時候沒有鎮壓,那就沒有激烈的衝突."
對於來香港工作之前在大陸重要政府部門工作過多年的網路作家,楊恆均來說,港人為表達政治訴求的這種激烈抗爭與歐洲的同類型事件相比,沒有什麼區別,"其實我認為香港在界定什麼是激烈抗議手段這方面,在97年之前,甚至之後,從理論上界定,和歐洲沒什麼區別的。"
楊恆均表示,由於港人有法制自由卻沒有民主權利,所以他們在向政府表達自己意願的時候,就越來越趨向於使用激烈的手段來表達自己。他說:"比如說這個高鐵,它不是這個投票選出來的人選擇的。(港人)又有自由權利,又有法制,那他就會顯得越來越激烈的要用這種權利來表達他的政治權利,其實是一種民主權利。"
香港時事評論員邱震海如此評價港人激烈的抗議手段:"香港人的激烈抗議手段可能就是更大聲一點.另外可能就是上街遊行,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但是香港人的上街遊行還是非常和平,溫和的。包括03年7月1號香港有50萬人上街遊行, 結果整個遊行下來,從頭到尾沒有一片紙屑,更不要說發生暴力事件了。"
邱震海覺得,港人的溫文爾雅,受英國政治文化影響,"香港傳統的政治文化是一個很英國紳士式的政治文化,香港人一般在議會裡面討論問題都是彬彬有禮的,很英國式的這種方式。再加上香港的公民社會相對比較成熟,所以香港人即使要用更激烈的抗爭手法,也只不過在媒體上喊一喊,然後很多人很和平的,很理性的上街遊行。"
150萬人,意味著什麼?
按照本次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公佈的民調結果推算,香港600萬的成人中,約有150萬人贊同用激烈手法表達政治訴求。這一數字在現在香港社會意味著什麼?本次民調的負責人王卓祺教授說:"這表示不滿政府管制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很厲害。如果在一個民主國家,我想像有百分之十的民意認為需要用激烈手法要求,那這個政府應該倒台了,是不是?上一次我的研究是百分之二十一點四的公民,這回百分之二十五點九,上一次是五分之一,這一次是四分之一。這也表現了(民眾)對政府管制十分不滿。"
曾經就任於中國政府機關的楊恆均認為:"這個數字我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準確,但是如果是這個數量的話,那是非常驚人的,在政治學方面,它不會這樣的。包括任何一個社會的民主變革,包括革命,都不可能有這麼大一批人,說我們願意用這種比較激烈的手段,來迫使政府。我覺得,就算在中國大陸,你做這麼個調查,人口比例都沒這麼高。我覺得這個數字非常激烈,對香港,對中央政府都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
作者:任琛
責編:瀟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