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大力促進歐洲各國交換大學生
2004年7月26日2007年至2013年,歐盟委員會準備為埃拉斯姆斯計劃提供近60億歐元的經費。2011年之前,歐盟各國交換大學生的總數應達到三百萬。這個計劃的目的是為屬於不同語言和不同文化範圍的歐洲各國大學生提供接觸交流的機會,同時該計劃也贊助大學教師的交換。歐盟所有25個成員國以及冰島、挪威、列支敦士登、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土耳其參與了這項計劃。
埃拉斯姆斯計劃並非由布魯塞爾中心控制,而是由各國負責此項工作的單位互相協調。德國的負責單位是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負責人烏提希認為,在高等教育方面,埃拉斯姆斯計劃是最有成效的計劃。
但是,參加埃拉斯姆斯交換計劃的大學生不能自由選擇在國外的學習地點。他們只能到與自己所在的國內大學有合作關係的國外大學學習。不過,這有很多優越性:首先,按照埃拉斯姆斯計劃進行交換的大學生可以免交必須繳納的學費。此外,尋找住房和與官方打交道時,他們可以得到幫助。他們在國外的學習時間可以計算到國內的學習時間內。
交換的大學生在國外學習期間,每月可以獲得一份助學金,助學金最高為120歐元,這樣少的助學金在德國等於零花錢。在波昂大學學習日爾曼學的法國女大學生瑪麗奧恩只能從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獲得50歐元,為了貼補學習和生活的費用,她做法語輔導教師,額外掙一些錢。學習時間以外打工,並不影響她的學習,通過半工半讀,她提高了自己的德語水準,進一步瞭解了德國文化。
上一個學年,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為埃拉斯姆斯計劃提供了兩千萬歐元的經費,其中四分之三作為助學金發給了在國外學習的18500名德國大學生,他們平均每人每月獲得120歐元。
埃拉斯姆斯大學生交換計劃在故事片「一年巴塞隆納」中得到了體現。片中主角是一名法國青年大學生到巴塞隆納學習生活一年的故事。他住在一個多元文化的集體宿舍中,學習生活,也找到了愛情。去年十一月,德國電影院上映這部影片時,受到了大學生的歡迎。德國學術交流服務中心的烏提希認為,這部電影為埃拉斯姆斯計劃做了很好的宣傳,估計今後將有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這項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