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梅克爾
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德國女政治家,德國第一位女總理。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烏克蘭局勢繼續緊張
東烏克蘭親俄分離主義勢力在軍事上連連得手,政治上抬高要價。烏克蘭危機加劇。
俄羅斯想要什麼?
俄羅斯總統普丁要求就烏克蘭東南部的"國家性"進行對話,但其發言人否認俄羅斯致力於烏克蘭的分裂。
達賴喇嘛讚揚梅克爾支持中國的民主自由
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樂觀地認為,西藏問題能夠找到和平解決辦法。他說,德國總理梅克爾為如何與中國談判作出了表率。
烏、俄總統明斯克對話
烏克蘭衝突何時能結束,仍無可預料。本周二,明斯克舉行危機會議。烏、俄兩國總統是否可能有所接近?
「不向伊拉克派戰鬥部隊」
梅克爾近日接受媒體專訪,其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是三大危機地區:伊拉克、烏克蘭和加薩。
烏克蘭閱兵紀念獨立
基輔周日舉行閱兵式紀念脫離蘇聯的獨立日。德國總理梅克爾此前訪問烏克蘭,承諾提供援助。
法治、自由與鄧小平的功過
香港首任首席法官指出國務院白皮書的謬誤,台灣輿論警示台海網戰,而謳歌鄧小平的電視劇引發種種批評。
外交星光閃耀時
《日報》認為,對北京而言,與歐美的貿易比俄羅斯重要得多。《時代周報》副刊回眸梅克爾會晤溫家寶的「詩情畫意」。
歐盟峰會進入加時賽
歐盟峰會作出繼續制裁俄羅斯的決定,但在領導層人選問題上沒有達成一致。
梅克爾步入花甲之年
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被視為國際領導人之一。她是通過堅忍不拔的努力贏得這一地位的:先是在自己的國家內,然後是在歐洲舞台上。德國也因梅克爾而成為國際間舉足輕重的一員。
增長數值受質疑
中國經濟出現回升。不過經濟學家對此持質疑,有人指責中國操縱經濟數據。
梅克爾臉書遭垃圾留言攻擊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臉書遭到大量垃圾留言攻擊,留言者將梅克爾與納粹作比較。事情的導火索可能是上周梅克爾在世界盃決賽上曾與俄羅斯總統普丁短暫交談。
歐委會新主席容剋日子不會輕鬆
本周二,歐盟議會以多數票選舉前盧森堡首相、歐元集團主席容克為歐盟委員會新主席。德國之聲駐布魯塞爾記者指出,這位來自保守派陣營的老牌政治家將面臨眾多棘手問題。
錯失的信任
過去數天,在亞洲和歐洲都前所未有地明確顯示,世界不再願意毫無保留地跟隨美國。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Frank Sieren)認為,德國與韓國正走向平權。
人權?不正確
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一份報告引發德語媒體廣泛關注。該報告批評德國媒體對中國的報導。
梅克爾對中國學生宣揚民主
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對清華大學學生的演講中強調民主、獨立思考、個人價值,讚揚公民國家的好處。
德國的夢想,中國的現實
梅克爾和她的經濟代表團的願望不可能在未來中國都得以實現,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沒有理由為此就感到惱怒。
評論:對北京的一次工作訪問
梅克爾總理此次訪華之行是常規之行,無驚人之舉。馮海因認為,就很可能迎來艱難時期的兩國關係現狀而言,這不失為一個良好現象。
梅克爾訪華之行中的難堪一刻
德語媒體指出,此次訪華期間,不得不就美國情報機構刺探其最親密盟友之一的德國機密事件公開表態,頗讓梅克爾總理難堪。
爭議:德中經濟界要求德國媒體「公正報導」
連續數月來,新成立的德中經濟咨詢委員會一直在就兩國的經貿合作發展進行調研。本周,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期間,該委員會召開了首次正式會議,並向兩國總理提交了建議書。但這份建議書卻引發了一場風波。
梅克爾鼓勵中國人提批評意見
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期間,雙方簽署了價值數十億的經濟合同。在清華大學,梅克爾總理鼓勵大學生有批評的眼光,並敦促中國加速法治國家的建設。梅克爾還留出時間會晤前總理溫家寶。
中共政策為未來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德國總理梅克爾上台以來已經是第7次出訪中國。《美因茨匯報》在一篇報導中指出,梅克爾多次出訪中國顯現出,"少了中國是行不通的"。《南德意志報》則發表社論指出,中共利用高壓政策製造出平靜的假相,但卻無法製造穩定。
看待中國的新眼光
德國今年向中國的出口增幅將為8%,高出全年平均增幅一倍。
美國間諜行為"情節嚴重"
正在中國訪問的總理梅克爾表示,美國間諜行為與她所設想的互信合作關係「完全不相稱」。
胡佳被警方傳喚
胡佳本周一在網路上發出了被公安帶走傳喚的消息。現回到家中並繼續遭到軟禁的胡佳介紹,公安局表示有人控告他「毆打他人」。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胡佳憤怒而又無奈地表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
梅克爾會晤李克強
周一,正在北京訪問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了會晤。
從成都到北京——梅克爾展開中國行
德國總理梅克爾此次兩天半的中國之行是她第七次訪華。梅克爾在北京表示,中國正在崛起,但面臨很大的社會挑戰。
"梅克爾訪華為德中關係注入動力"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主任海爾曼將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德中對話論壇。海爾曼教授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談及他對梅克爾此次中國之行的期待。
德國總理梅克爾啟程訪華
活動人士希望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時公開談人權。
揮別「黃金十年」 德中關係的新考驗
德國總理梅克爾周末訪華,德語媒體評論稱,中國政經氛圍的轉變為德中合作增添變數,德國應為可能發生的震蕩做好準備。《柏林報》則指出,梅克爾此行必須公開討論人權問題,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特殊關係與特殊責任
本台評論員Matthias von Hein認為,德中關係緊密固然是好事,但也給德國帶來特殊的責任。
梅克爾訪華再談人權
聯邦政府人權專員克里斯托弗‧斯特拉瑟(SPD)估計,德國總理梅克爾此次訪華也將談到人權問題。斯特拉瑟在西南德廣播電台(SWR)接受記者蓋斯勒的採訪時說,在六四25周年之際,中國政府的「嚴厲鎮壓浪潮」以及「被逮捕的維權人士和民權活動家」也將是雙方會談的話題。
中國對德投資進入2.0時代
雖然負面頭條不斷,但來自中國的投資對於德國企業來說確實是一場「及時雨」。
「特殊關係」?—寫在梅克爾訪華之際
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本周末訪華。這已是她的第7次,標誌著雙方交往頻繁,同時也凸顯了德國與這個越來越自信的中國之間的那種密切但困難的夥伴關係。
梅克爾周日訪華看點何在?
德國總理梅克爾將於7月6-8日出訪中國。這是這位女總理的第七次訪華,她此行將前往成都和北京。在梅克爾訪華前,德國問題專家劉立群教授接受了德國之聲採訪。
東烏克蘭停火狀態脆弱
烏克蘭總統承認,東部地區繼續發生交火;德國政府承諾支持基輔;俄羅斯要求實現「持續性停火」。
希拉蕊‧克林頓出新自傳
作為前美國第一夫人和美國國務卿的希拉蕊‧克林頓現在又出了新的自傳,其中有很多爆料,但是對一些最重要問題守口如瓶。
聯邦議院議長提「六四」
聯邦議院議長拉默特在全體會議發表講話時談到了中國的「六四」,他表示人們的「記憶不能被禁止,也不能被抹去:我們不會忘記」。
德聯邦檢察署立案調查NSA
聯邦德國總檢察署已正式立案調查美國情報機構監聽梅克爾總理行為。不過,NSA對德國公民的大規模電子監聽監控行為暫時不受調查。
歐委會主席人選分歧依舊
歐洲議會選舉上周結束,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還未確定。
烏克蘭舉行圓桌會議
梅克爾堅持外交解決烏克蘭危機路線
烏克蘭危機無緩解跡象
西南百萬人口城市敖德薩上周六發生導致數十人死亡的暴力衝突事件後,東部城市克拉瑪托爾斯克戰火復燃。昨天晚間,德國總理梅克爾同俄羅斯總統普丁通電話。
斯諾登事件:德國朝野又爆新爭議
聯邦德國政府反對在德國境內詢問前美國情報機構雇員斯諾登,在野黨懷疑政府無意澄清NSA醜聞。
美德關係陷入冰期?
雖然德美對普丁發出了一致的訊息,但針對是否制裁俄羅斯仍存在分歧。
懲罰普丁不是最高目標
烏克蘭危機恰恰為修補大西洋兩岸關係提供了契機。
德美友誼面臨考驗
梅克爾此番訪美是一次危機外交。
「我們不會看到突破」
梅克爾訪美應洽談的問題很多。不過政治學者哈克認為,美德同盟的利益已經分離。
梅克爾本周工作訪美
聯邦德國總理梅克爾上次訪問華盛頓時風光無限;本周的訪問氛圍則會大相徑庭。
「G7」決定擴大對俄制裁
工業七國集團(G7)取得共識,擴大對俄羅斯制裁,烏克蘭衝突進入新階段。歐巴馬為此與歐盟重量級成員國國家或政府領導人進行緊急電話磋商。
上一頁
第22 頁,共4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