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柏林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是歐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城市州。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柏林電影節連「中槍」:被北韓威脅 遭伊朗批評
柏林電影節才剛剛因為一部並未計劃要放映的電影而受到北韓的威脅,現在又被伊朗批評。理由是:批評政府的伊朗導演帕納西的新片《計程車》將在本屆電影節上放映。
梅克爾向莫斯科示好
德國總理梅克爾伸出了自由貿易協定的橄欖枝。普丁會為之所動嗎?
柏林電影節在即 19部電影爭金熊
第65屆柏林電影節公佈了競賽片完整名單。今年參加角逐的影片中德國作品居多。而中國電影《一步之遙》或許也能抱熊而歸,這部姜文執導並主演的作品也是入圍影片之一。
緩解東烏危機現一線希望
數次努力失敗後,圍繞解決東烏克蘭危機的外交舞台上,出現某些進展。與此同時,莫斯科和華盛頓之間爭議加劇
柏林時裝周:誰是你的真「女神」?
柏林秋冬時裝周已經成為柏林的冬季特色之一。今年的時裝周在本周一(1月19日)開幕。下季秋冬服裝流行的款式和色彩是什麼?哪種配件又是潮人必備的呢?德國之聲帶您先睹為快。
"Pegida":氣勢弱化?
一些德國城市周一舉行了反"Pegida"示威活動。警方表示,有約1萬人參加了慕尼黑的反"Pegida"集會,而在該市參加"Pegida"示威的僅有約800人。
德國馬路上的電動汽車
截止2014年9月德國全國已經售出了1300輛i3電動車。乍聽起來似乎不多,但對製造商來說卻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遊遍德國—首都柏林
在今天的遊遍德國之旅中,我們將從易北河谷一路往北來到德國首都柏林,跟著旅遊大巴一睹這座歐洲大都會的風采。
為了健康,告別廉價肉
有機食品如今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人們在購買肉類食品時,也越來越關心牲畜家禽的養殖方式。這同時也意味著,要想吃到「健康」肉,就不能只圖價格便宜。
柏林警方執行大規模反恐掃蕩
德國出動250名警力和三支特別行動突擊隊,在柏林進行大規模反恐掃蕩。
德國各界呼籲宗教、信仰寬容
以總理梅克爾、總統高克為首的德國政界以及穆斯林團體周二晚間齊聚布蘭登堡門前,呼籲促進不同信仰之間的理解。
教宗訪亞、「熊貓外交」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教宗方濟各每次訪問亞洲,總對中國有特別的關注。《柏林日報》探究柏林動物園如何才能得到一對新的熊貓。
柏林將展出大熊貓寶寶和嫣嫣標本
柏林自然博物館將展出大熊貓標本。
遊遍德國—首都柏林
在今天的遊遍德國之旅中,我們將從易北河谷一路往北來到德國首都柏林,跟著旅遊大巴一睹這座歐洲大都會的風采。
喜歡德國的十大理由
除了西班牙以外,德國就是歐洲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國,而且還有進步的潛力。想要瞭解德國,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我們給您列舉了德國惹人愛的10個理由。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將於柏林首映
風靡全球的情慾小說《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將上映電影版,計劃於柏林電影節首映。
柏林"卡迪威百貨"遭持槍劫匪搶劫
周六上午,多名蒙面持槍劫匪闖入柏林知名百貨公司卡迪威百貨( KaDeWe),在眾目睽睽下對店內一家珠寶商實施搶劫。造成11人受傷,其中1名是兒童。
米勒當選柏林市長
柏林市長克勞斯‧沃維萊特卸任,在其任職期間柏林發生很多變化。
德國馬路上的電動汽車
截止2014年9月德國全國已經售出了1300輛i3電動車。乍聽起來似乎不多,但對製造商來說卻是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
柏林一日遊
貝緹娜‧弗裡特納對城市的變革以及變革中的人們充滿了興趣,1989年柏林牆倒塌後,她用相機記錄下了這裡的一切。今天由她來帶領我們在柏林一日遊。
德國攝影師眼裡的肖像藝術
穿著睡衣的音樂人波普,坐在地鐵裡的奧斯卡獎獲得者德尼羅,穿著束身衣的演員華爾茲,那些大眾所熟知的明星面孔,在馬丁‧紹勒爾斯的作品中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一面。
戈爾巴喬夫——德國人的最愛
他恐怕是德國最受歡迎的俄羅斯人了。他憑借開明、平易近人的風格贏得了德國人的好感。德國人和戈爾巴喬夫——這是一種特別的友誼。
戈爾巴喬夫轉體180度
為普丁辯護的戈爾巴喬夫在德國不會受到批評,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中國筑更牢固的柏林牆?
西方媒體熱烈地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時評人長平認為,中國民主運動推動了冷戰的結束,而冷戰結束讓它成為世界的棄兒。
戈爾巴喬夫和梅克爾的非公開會談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於柏林牆倒塌25周年慶典之際向西方國家發出的批評備受關注。德國總理梅克爾與他進行了對話。但對話內容不向外公開,雙方也不會在公共場合露面。
我和柏林牆:比爾吉塔‧舒爾特的故事
比爾吉塔‧舒爾克是一名德國之聲記者,1975年她的父親決定舉家逃離民主德國,年僅八歲的她藏在汽車的後備箱裡,成功 穿越了邊境,來到當時的聯邦德國。
柏林牆倒塌25周年紀念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這一天改變了德國和歐洲的歷史。25年後的今天,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各類主題活動,紀念這一歷史性時刻。
從前有一堵柏林牆
32年前的今天是德國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1989年11月9日,當時的東德官員君特‧沙博夫斯基錯誤宣佈東德民眾即刻起可自由出境,東德人民歡呼雀躍。東德政府原本只是想暫時取消公民出境限制。
評論:1989年11月9日 - 難忘的一天
1989年11月9日,分隔東西德的柏林牆倒塌。德國之聲總編Alexander Kudascheff認為,這一天無論對於前東德、前西德還是歐洲來說,都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天。
德國颳起"東德懷舊風"?
柏林牆倒塌25年後,施普雷瓦爾德酸黃瓜、"特拉比"小轎車和巧克力球--這些前東德的"特產"又喚起了人們對東德時期的記憶。這種懷舊感背後是否也隱藏著政治觀點?
德國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慶祝柏林牆倒塌25周年紀念活動上講話說,「夢想可以成為現實,即使屏障再高,改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冷戰的邊緣」
前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警告稱,冷戰離現實並不遙遠。
村上春樹表示支持香港民主運動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表示支持香港民主運動,他將香港正在進行的「佔中」運動同25年前德國推倒柏林牆相比較。
德國聯邦議院的紀念活動
象徵專制及德意志民族分裂的「柏林牆」倒塌25周年紀念日之際,聯邦議院舉行紀念儀式。前東德著名歌曲寫手比爾曼慷慨陳詞,撻伐「左翼黨」
我和柏林牆:阿德裡安‧甘迺迪的故事
1989年初,阿德裡安收到了一位叫卡特琳娜的東柏林姑娘與他假結婚的請求,以便能離開民主德國,他沒多想就答應了。為了不引起懷疑,阿德裡安必須經常去看望她,結果他們假戲真做真的成為了一對情侶。
老布希談兩德統一25年
美國總統老布希是兩德統一的重要推手。如今年逾9旬的布希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講述了他如何說服戈爾巴喬夫令兩德統一。
戈爾巴喬夫發話挺普丁
在參加柏林牆倒塌25周年紀念慶典期間,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表示支持俄羅斯總統普丁的烏克蘭政策,並向華盛頓發出了斥責之聲。
我和柏林牆:尼爾斯‧拉薩克的故事
尼爾斯‧拉薩克站在西柏林劇院前面,1989年11月9日的一幕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他剛剛參加完面試,萬萬沒想到一幕大戲即將在當晚上演,他從廣播中得知,東德開放邊界了。在柏林牆倒塌的那一天,作為一名親歷者,尼爾斯‧拉薩克見證了這歷史性的一刻。
寫在柏林牆倒下25年後
1989年,柏林牆被推倒。那一年出生的人如今已經25歲了。時至今日,這群年輕人如何看待德國統一?
透明度調查:中國企業集體墊底
在「國際透明組織」組織全球企業透明度排名中,中國企業成為被批評的焦點。
我和柏林牆:亨利克‧波莫的故事
1989年秋天,萊比錫爆發了數千人的遊行示威,緊接著遊行隊伍擴大到上萬人,到了10月9日有7萬人走上了街頭,要求給予公民自由和體制改革。作為旁觀者亨利克‧波莫目睹了眼前發生的一切。
柏林牆下最後一名被射殺者
1989年2月5日,20歲的格弗羅伊成為倒在柏林牆下的最後一名遇難者。25年後的今天,人們仍不完全清楚,究竟有多少人在穿越東西德邊境的時候不幸遇難?
我和柏林牆—德國之聲新聞主播凱勒的故事
比爾吉特‧凱勒正在在德國之聲新聞節目擔任主播已經15年了,很珍惜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因為在前東德她是不可能自由播報的。1989年10月,她持旅遊簽證來到匈牙利,成功越境逃亡到西方,而在一個月之後,柏林牆就倒塌了。
柏林不舉行足球流氓示威
因為不存在申請,柏林足球流氓的示威活動將不能舉行。
「柏林爵士樂節」50周年
「柏林爵士樂節」50周年
柏林不承認周日烏東部的選舉
梅克爾和奧朗德在與普丁通電話時表明了德、法以及歐盟在烏東部分離分子周日選舉一事上的反對立場,而俄羅斯之前已經表示支持選舉。在烏克蘭東部,混戰仍在繼續。
兩德邊界上的高牆
這條長長的邊界從德國中部穿過,將德國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共產黨政權和民主政權。這條邊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防止東德居民逃往西部的聯邦德國。柏林就座落在民主德國中部,二戰結束後被四個戰勝國分區佔領。1961年一條邊界橫在了西方佔領區面前,這就是柏林牆。
奧運五環的魅力
柏林和漢堡想申辦2024年奧運會。德國之聲記者Volker Wagener認為,德國人有能力組織這樣的盛會,但若沒有人民的支持,申奧就沒有價值。
美德外長柏林會晤:歐洲面臨新的分裂風險
柏林牆倒塌25周年之際,美國國務卿克裡抵達德國,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討論了歐洲面臨新的分裂風險。此外,兩人還就三名欲赴敘利亞戰區的美國女孩在德被攔截發表看法。
星光閃耀:柏林的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查爾‧阿茲納弗(Charles Aznavour)為這座劇院留下了傳奇般的歷史。如今,柏林的弗里德里希皇宮劇院依舊是全球最大的舞台,上演著最為現代的作品。
上一頁
第17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