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訪德:分發訂單、爭取好感
2011年1月8日為中國爭取更多德國投資
《南德意志報》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這位來自中國的客人要想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須做出讓步":
"一方面,李想為人民共和國爭取更多的德國投資,周三他為《南德意志報》寫的文章對此做了宣示。另一方面,中國想促使歐盟提前承認中國為市場經濟國家,這樣今後就可以減少歐盟不斷要對中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的威脅。另外,按照中國的想法,1989年天安門大屠殺以來歐盟對中國實行的武器禁運也應該盡快成為歷史。
"看來,中國人很有成功的前景。去年梅克爾總理訪華時就已答應,為中國被承認為市場經濟國家而做出努力。同時,反對解除武器禁運的陣營已經破裂。至於德國經濟界在多大的程度上願意顯著增加在中國的投資額度,這首先取決於中國人自己。這是因為儘管德國企業對似乎'錢'途無量的中國市場十分熱心,但仍然相當不信任。
"對李克強發起的魅力攻勢,德國工商協會大會主席德裡夫特曼做出反應說:'為了擴大對華經濟關係,開放市場和公平競爭是關鍵。'為此,應該減少公開招標時進入市場的障礙、更好地保護智慧財產權和平等對待外國企業。"
看好德國技術產品品質
《商報》注意到李克強高度讚揚德國技術和產品品質以及向德國經濟界發出加大投資的呼籲,但該報發現,"德國企業的保留態度在不斷增大":
"缺乏透明度、公開招標時首選中國企業以及保護智慧財產權顯然不得力,這些都是使外國企業失去在中國投資興趣的原因。中國人也意識到這些問題。李答應將改善投資條件,聲稱中國將完善經濟法律和政策、保護智慧財產權、為公平競爭創造穩定、透明和可以信任的市場環境。
"不過人們仍然有疑慮。巴斯夫公司負責亞太地區的董事會成員布魯德米勒說,李克強的話'令人興奮',但在表明積極態度後,'行動應該跟上,對通過尖端技術和投資在中國內地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德國企業尤其應該這樣做。'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作為投資點存在的問題一再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許多德國企業同意北京歐盟商會對中國的批評。中國法律和規定的不可靠日益使人擔憂,例如中國改變稅法後,部分規定追溯到若干年前。雖然企業此前一無所知,卻要補交款項。"
報摘:匯文
責編:樂然
以上文字摘自或編譯自其它媒體,不必然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