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秘約埋禍根 今朝拒握友誼手
2005年3月10日愛沙尼亞和立陶宛的決定並沒有讓人感到非常意外,早在今年2月初的時候,兩國的官方發言人就已經表態說他們的總統可能不會到莫斯科參加慶典,因此,當3月7日,立陶宛總統瓦爾達斯‧阿達姆庫斯(Valdas Adamkus)和愛沙尼亞總統總統阿諾爾德‧呂特爾(Arnold Ruutel)幾乎同時發表聲明拒絕俄羅斯方面邀請的時候,沒有人感到太過驚奇。阿達姆庫斯和呂特爾都表示他們並不認為5月9日是一個節日,呂特爾表示:「在戰後,愛沙尼亞失去了自由抉擇自己國家前途的權利。」
立陶宛的民意調查顯示,有34%的公民希望總統拒絕普丁的邀請。阿達姆庫斯是通過立陶宛國家電台發表聲明的,在他的聲明中,阿達姆庫斯承認二戰所造成的生靈涂碳,而俄羅斯為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付出了「尤其沉重的代價」。不過阿達姆庫斯強調說:「二戰1945年在立陶宛並沒有結束,因為有相當於立陶宛人口十分之一的,大約35萬立陶宛公民被處決或者被迫去了西伯利亞。在立陶宛,你很難找到一個完整的家庭逃脫了這場災難。」阿達姆庫斯在他的講話最後希望俄羅斯方面能理解自己的決定。
對俄羅斯而言,1945年的5月9日標誌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對波羅的海三國而言,這意味著他們徹底的失去了國家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戰爭末期,史達林以維護國家安全和懲罰與德軍勾結為由,先後把波蘭人、北韓人、德意志人、卡拉恰耶夫人、卡爾梅克人、車臣人等共11個民族,整個驅逐到中亞和西伯利亞。1940年8月,強行把波羅的海三國並入蘇聯,隨後,又強迫數十萬人遷往蘇聯內地,把大批俄羅斯人遷入這一地區。而造成波羅的海三國與俄羅斯在政治上長期處於對峙的根源竟然是1939 年8 月23日前蘇聯與德國簽署的「 德蘇互不侵犯條約。」
當年史達林與德國方面簽署條約時曾經存在一個秘密議定書,這個秘密議定書也成為了前蘇聯把波羅的海三國劃入自己勢力範圍的國際法律依據。該議定書規定:在屬於波羅的海各國的地區發生「領土」和「政治」事件時,立陶宛北部邊界應是「德蘇勢力範圍的界限」。1939年9月28日,德蘇條約秘密議定書又修訂了始初的協議,確定立陶宛的領土 「屬於蘇聯勢力範圍」。1939年10月10日,蘇聯和立陶宛在莫斯科簽訂了「蘇立互助條約」。根據此條約,立陶宛被迫允許蘇軍進入立領土並向蘇提供軍事基地。正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蘇德開戰之後,蘇聯就理所當然的佔有了立陶宛,又用同樣的手段把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據為己有,而這三個國家直到前蘇聯解體之後才宣告獨立。
在二戰期間,三國有數以千計的志願者曾加入德軍陣營,助其遏制蘇軍前進。三國一直認為蘇聯佔領了自己的領土,而莫斯科方面則認為,是蘇軍將三國從納粹的獨裁統治中解放出來。在觀念上存在如此重大的差異,因此波羅的海三國對俄羅斯邀請的反應也當然可以理解,愛沙尼亞總統呂特爾對此表態說:「作為國家首腦,我有義務和責任支持民眾的決定。所以在那天我最好和我的人民一起是待在家裡。我相信愛沙尼亞人民,我們的夥伴以及在東西方的盟友能理解我這個決定。」
拉脫維亞總統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 (Vaira Vike-Freiberga)是三國元首中唯一答應去參加慶典的。不過她此行是迫於歐盟的巨大壓力,而其最終的目的也許是會讓俄羅斯感到尷尬,她一再表明,「此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而是讓俄羅斯和全世界瞭解波羅的海人民的觀點。對我們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戰15年前的5月4日才結束。」 1999年的5月4日,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正式通過「獨立宣言」,並改國名為拉脫維亞共和國。瓦伊拉‧維基耶-弗賴貝加接下來的講話更是讓俄羅斯人惱火不已:「可以想像,5月9日那一天,俄羅斯人會一邊喝著伏特加酒嚼著干魚片,一邊回想起他們征服波羅的海這一『歷史性事件』」
波羅的海三國已經於去年加入了歐盟,在他們眼中,只有加入歐盟,加入北約,才能真正的擺脫長期以來被俄羅斯籠罩的陰影。而本次波羅的海方面對俄羅斯邀請所做出的反應,正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以上三國在加入歐盟之後對俄政策的變化。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丁表示,他尊重波羅的海人民的決定,不過他同時說:「我們已經伸出了友誼之手,但是它是否被接納並不取決於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