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世界的新冠大流行
2020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疾病。至少七百萬人死於與該病毒相關的病症。其帶來的後果至今都在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武漢到全球
2019年12月,在中國武漢確診出了一種可致命的未知肺炎。根據官方的說法,最初的病例可能發源於華南海鮮市場。此後短短幾周時間裡,這種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引起的疾病開始在全世界傳播。2020年3月11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新冠肺炎為全球大流行疾病。
貝加莫的車隊
義大利北部是歐洲最早爆發新冠疫情的地區。當地老人大批染病,醫院和火葬場不堪重負。3月下旬,政府不得不動用軍用卡車,從貝加莫市(Bergamo)將遺體運往其他地方火化。
史無前例的空城
為了防止人際接觸傳染,許多國家祭出禁足令。車水馬龍的喧鬧城市突然變得寂靜無聲。圖為2020年3月31日空無一人的紐約時代廣場。
超負荷運轉
人們很快發現了一個無情的現實:感染新冠病毒致死的大多數是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人。在感染高峰期,大量病患讓各國的醫院超負荷運轉,醫護人員日夜無休,直到精疲力竭。(攝於2020年4月11日,布魯塞爾)
日夜焚化
2021年春季在印度開始流行的新冠病毒奧密克戎變種,讓該國疫情迅速蔓延失控。單日確診人數一度高達數十萬。各地出現氧氣告急、火化能力難以應對的景象。之後,奧密克戎成為在全球佔主導地位的病毒變種。
居家辦公和網課
商家停業、工廠停工、學校停課、企業推行居家辦公。封控措施給各國經濟造成重創,人們的日常生活也發生巨變。在家中辦公成為一項受到員工青睞的選項。但有研究表明,學校和幼兒園關閉對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
社交距離
除了戴口罩、洗手,為了減少近距離接觸,衞生當局建議人們與家人意外的人保持「社交距離」。在三藩市的一座公園裡,管理者為野餐的遊人劃定了活動空間,以便與陌生人不發生交集。
核酸檢測
在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被確定後不久,科學家們就開發出了能準確測出該病毒的核酸檢測法,使得新冠感染者能較快地被確診。在中國,「全員測核酸」成為當局新冠防控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少民眾的噩夢。
排隊打疫苗
2020年12月,首款新冠疫苗終於獲批在歐洲上市。但一開始由於供不應求,只能優先給風險高的老年人和醫護人員接種。直到2021年春夏,大規模接種才展開。很多地方設立了臨時接種站和流動接種車。中國自行研發的新冠疫苗2020年夏以來就開始對國內「高風險人群」接種。
遲來的疫情海嘯
在中國,由於新冠爆發初期就開始實施嚴格的封控措施,病毒在武漢以外並未大範圍傳播。直到2022年底,當局突然放鬆管制,導致疫情失控,圖為2022年12月23日,重慶一家醫院因床位爆滿,病人只能躺在走廊和大廳。
無法確知的數字
2023年5月5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結束新冠肺炎全球公共衞生緊急狀態,但同時稱該病毒對人類仍然具有危險性。截至當時,全球確診的新冠死亡人數達到700萬人。但專家估計,實際的死亡數字至少有2000萬。在倫敦的新冠紀念牆,人們可以畫一顆紅心,紀念在大流行中死去的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