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恐怖襲擊
恐怖活動以製造大量傷亡、破壞以及動蕩社會為主要目的,並以宗教或政治為主要訴求。通常表現為針對平民的大規模傷害、襲擊公共交通工具和綁架等形式,是一種較極端的非對稱作戰方式。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與中亞三國結成反恐聯盟
中國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將建立軍隊反恐合作協調機制。四國軍隊高級領導人會議周三在新疆舉行。據中方報導,此舉旨在打擊「三股勢力」。
全球最大金屬音樂節安保全面升級
全世界最盛大的重金屬音樂節在德國瓦肯揭開帷幕。鑑於近來發生的一系列襲擊事件,很多參加者都擔心安全問題,而主辦單位則全面加強安保措施。
專訪:避免替恐怖分子做宣傳很重要
恐怖分子都想引起人們的注意。法國《世界報》因此想改變其報導方式,避免替恐怖分子作宣傳。德國警方傳播學專家Robert Kahr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採訪。
維爾茨堡襲擊案 一香港傷者仍有生命危險
發生在維爾茨堡近郊的持斧襲擊案已經過去兩周時間。據當地醫院透露的最新消息,5名重傷者中,仍有一名來自香港的遊客沒有脫離生命危險。
恐怖襲擊後 德國人怎麼想、怎麼做?
從巴黎、布魯塞爾、尼斯,現在又到德國的維爾茨堡和安斯巴赫,恐怖襲擊已觸及德國,令人不安。最新調查顯示,75%的德國人認為可能還會有恐襲,但是他們不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德難民數量龐大 清真寺力不從心
對那些因戰爭和混亂而被迫逃亡的穆斯林,德國國內眾多清真寺採取開放政策,敞開大門,竭誠幫助。但鑑於人數過於龐大,很多清真寺已難以為繼。
德媒熱評梅克爾新聞發布會
德國總理梅克爾中斷休假、周四舉行新聞發布會,引起德國媒體的關注。除其應對恐怖主義的"九點計劃"外,報章評論的焦點之一是梅克爾的露面所給人的感覺。
梅克爾:我們就是辦得到
中斷休假的德國聯邦總理梅克爾周四在柏林表示,政府將加強公共安全措施,但同時她也表示將延續現有的難民政策。
今年慕尼黑啤酒節或禁止攜帶背包
巴伐利亞一周內發生了三起血腥事件:維爾茨堡的斧頭砍殺,慕尼黑的槍擊案以及安斯巴赫的自殺式爆炸。在此背景下,慕尼黑市已經著手加強慕尼黑啤酒節的安全保障了。
法國教堂襲擊案又一凶手身份確定
一名襲擊者帶著電子腳銬,另一名也是在安全部門有案底的極端分子。兩名受到警方監控的嫌疑人,何以能夠在諾曼底發動襲擊呢?
來德旅遊還安全嗎?
連續發生的血腥襲擊事件不僅讓德國國內震驚不已,計劃來歐洲旅遊的中國人不禁也要問:來德旅遊是否依舊安全。德國官方和業內人士給出答案。
中斷休假 梅克爾將就時局表態
即便是聯邦總理,每年夏季也會休暑假。不過,鑑於近來德國境內不斷發生暴力事件,梅克爾的內政壓力與日俱增,以至於她已中斷休假,並將於周四舉行新聞發布會。
奧朗德:人質事件是恐怖襲擊
法國北部城市魯昂發生劫持人質事件。據媒體報導,兩名襲擊者已被擊斃,一名人質被殺。 法國總統奧朗德稱,這是一起恐怖襲擊。總檢察長則透露,一名襲擊者曾經在去年3月於德國被捕。
一場專訪 又引歐土口水戰
艾爾多安在接受德廣聯電視專訪時,為土耳其當局在未遂政變後的清洗行動進行辯護,並指責歐盟沒有兌現難民問題協定中的承諾。歐盟方面則反駁稱,承諾的款項是給難民援助機構,而非給安卡拉政府。歐委會主席容克則威脅要終止土耳其入盟談判。
暴力事件頻發 梅克爾難民政策又引爭議
短短的一個星期時間內,德國先後發生了兩起有難民參與的、且具有恐怖主義背景的暴力襲擊事件。有德媒援引聯邦刑事局稱,具有恐怖主義嫌疑的難民人數增加。但是,德國政府強調,切勿將全部難民一概懷疑為恐怖分子。
安斯巴赫爆炸:襲擊者曾宣誓效忠伊斯蘭國
一名27歲的敘利亞難民在德國南部安斯巴赫(Ansbach)引爆炸彈,該男子當場身亡。巴伐利亞內政部宣佈了這一消息。爆炸造成15人受傷,其中4人傷勢嚴重。
軍隊將協助警察打擊恐怖主義?
慕尼黑槍擊案發生過後,德國政界展開討論,如何在未來能夠有效地阻止這類血案發生。巴伐利亞州內政部長建議今後在此類案件發生時派遣國防軍協同警察共同阻止犯罪。
喀布爾恐怖襲擊 死傷慘重
周六(7月23日),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的一次什葉派穆斯林集會示威活動中,兩名自殺式襲擊者在人群中引爆了炸彈,造成大量傷亡。目前,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已經宣稱對此案負責。
德國恐襲和未遂恐襲事件回顧
儘管此次慕尼黑槍擊案的作案動機基本與政治無關,但德國早已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卻是不爭的事實。以下為您盤點最近10年來德國發生的歷次襲擊和未遂襲擊事件。
慕尼黑槍擊案:網路影片瘋傳 凶手「是個好人」?
光天化日之下,槍手隨意掃射行人,周五傍晚的慕尼黑陷入一片恐慌。網路上各種相關影片迅速傳播,而有關凶手本人的一些訊息也開始浮現。
慕尼黑槍擊案
7月22日晚間,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發生槍擊案,造成包括疑似凶手在內的十人死亡。
挪威悼念五年前恐襲遇難者
5年前,挪威極右分子佈雷維克在奧斯陸和渡假勝地於特島製造恐怖襲擊事件,奪走77人的生命。周五挪威為遇難者舉行了紀念活動。
風險夥伴土耳其
對中國來說,土耳其是通往歐洲的一座重要橋樑。雖然在維族問題上存在爭議,兩國仍日益密切合作。以此觀之,政變企圖來得不是時候。
閒話德國:轉移視線
維爾茨堡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德國政治家和媒體討論了所有可能的細節,同時迴避了所有重要的問題。專欄作者張丹紅認為,政治和媒體在這一方面已經訓練有素。
巴西:奧運前夕逮捕恐襲嫌疑人
巴西警方逮捕了十名涉嫌謀劃恐怖襲擊的男子。
專訪:伊斯蘭化「孤狼」危險性究竟有多大?
隨著單人襲擊案的出現,人們對於恐怖襲擊的擔憂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面。單人作案如何展開?單人襲擊同組織犯罪有哪些區別?為什麼會有人選擇單獨作案?德國之聲記者採訪了恐怖主義問題研究專家托普霍芬。
德火車襲擊案兩傷者仍有危險但「總體穩定」
據德新社報導,符茲堡大學医院宣佈,火車襲擊案中四名受害者中的兩人仍有生命危險,但狀況「總體穩定」。
巴伐利亞州內政部長呼籲加強邊境檢查
德國符茲堡大學医院周四下午將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火車襲擊案中受傷港人最新健康狀況。巴伐利亞州內政部長海爾曼呼籲應該採取更加嚴格的邊境檢查措施。
德語媒體:避之不及的"夢想之地"
歐洲頻發的恐襲事件引起了中國遊客的擔憂。《法蘭克福匯報》指出,許多原本將歐洲視為夢想之地的中國人如今改變了看法。體育雜誌《踢球者》則把關注的目光投向多特蒙德隊的中國行。
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行兇者究竟何許人也?
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行兇者真實身份可能與其登記難民時的身份存在出入。德國聯邦內政部長德梅齊埃說,維爾茨堡火車襲擊案是單人作案的案例,但是行兇者顯然是受到「伊斯蘭國」的洗腦與蠱惑。
評論:在排斥外來和拒絕現實之間
Felix Steiner
德國之聲記者Felix Steiner認為,維爾茨堡凶殺案再次清楚地表明,梅克爾總理的難民政策讓德國社會陷入嚴重的分裂。
法國緊急狀態再延六個月
尼斯恐怖襲擊後,法國國民議會表決通過法案,將全國緊急狀態延長半年。這一決定是社會黨領導的政府向在野黨妥協的結果。
德國未遂恐襲事件回顧
「伊斯蘭國」首次宣稱對維爾茨堡襲擊事件負責。這一說法尚未被證實。近年來,德國警方多次抓獲試圖對德國發動襲擊的恐怖分子。
維爾茨堡襲擊案兇徒曾發自白影片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周二(7月19日)發布了維爾茨堡行兇者的自白影片。德國巴伐利亞州內政部證實了該影片的真實性,同時調查人員也開始質疑該難民的真實身份。
「伊斯蘭國」宣稱對德火車襲擊事件負責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宣稱對在維爾茨堡地區發生的阿富汗難民砍傷香港遊客的事件負責。該恐怖組織稱,行兇者是「伊斯蘭國」的戰士。調查人員表示,此人是要向「沒有信仰者復仇」。
「絕對的安全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德國警察工會表示,在火車站和火車上為旅客提供廣泛全面的安全性是不現實的。警察工會負責人呼籲在德國火車站增加安裝監視攝影頭。
印尼政府:頭號恐怖分子遭擊斃
印尼警方周二對外界表示,該國頭號極端伊斯蘭恐怖分子山托索在與軍警交火過程中被擊斃。多年來,山托索在印尼蘇拉威西島開展游擊戰爭,被指控策劃了該地區多起襲警案件。
阿富汗17歲難民在德國重傷4名香港人
周一晚間,一名來自阿富汗的17歲青年在德國南部維爾茨堡地區的一輛區間火車上用斧頭和刀具砍傷4名乘客。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受重傷的4人來自香港。行兇者在逃離時被警方擊斃。
安全部門:尼斯恐襲凶手或被「閃電」洗腦
法國警方周日又逮捕了兩名與尼斯襲擊案犯有關的人士。安全部門透露,凶手可能是在短時間裡受到極端思想的蠱惑,成為一名伊斯蘭主義恐怖分子的。
尼斯襲擊案背景仍未明 警方拘留多人
國警方逮捕了5名被懷疑與尼斯襲擊凶手有聯繫的人士。奧朗德總統主持安全內閣會議;檢察署繼續調查襲擊行為動機。法國右翼政黨"國民陣線"主席要求內政部長辭職。
法國推出恐襲救命App 關鍵時候掉鏈子
法國在歐洲盃之前推出了一款恐襲發生15分鐘內向附近人們發出警告的手機應用程式,然而尼斯襲擊當晚卻出現了技術故障,當地用戶表示失望。
難民潮與恐襲威脅增加有關聯嗎?
許多歐洲人認為,難民是潛在的恐怖分子,還奪走本地人的工作。一份調查顯示,這樣的觀點還真的頗為普遍。
「伊斯蘭國」稱對尼斯恐襲案負責
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社群網站上聲稱對尼斯恐怖襲擊案負責。該組織聲稱尼斯恐襲案襲擊者是「伊斯蘭國的一名戰士」。
尼斯恐襲案兇犯據稱曾患嚴重抑鬱症
造成至少84人死亡的尼斯恐怖襲擊案仍在調查中,警方尚不清楚襲擊者布哈勒的犯罪動機。據襲擊者的父親所述,布哈勒生前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危機事件衝擊亞歐峰會
先是南海仲裁,再是尼斯恐襲,最後是土耳其政變,本年度亞歐峰會在經歷一連串突發事件的影響之後,於周六在烏蘭巴托正式結束。
恐怖襲擊過後的尼斯
周四晚間造成至少84人身亡的恐怖襲擊剛剛過去,警方正在全力調查襲擊者的背景。而在尼斯城內,當地居民以及遊客則在互相安慰。
法國又遭恐襲 這回在尼斯
7月14日法國國慶之際,尼斯一名原籍法屬突尼斯人駕大型載重車衝入人群,導致至少84人死亡。恐襲事件引發全球震驚、申討。恐襲背景尚不清楚。法國政府宣佈全國致哀3天。
法國恐襲事件年表
自2015年初以來,法國多次成為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恐襲目標,共造成數百人喪生。
台鐵松山車站發生爆炸
當地時間周四晚間10時許,台鐵松山火車站2號月台一車廂突然發生爆炸起火。截至發稿,該起爆炸已經造成至少20人受傷。
評論:布萊爾沒有明白
倫敦官方公佈關於英國參與2003年對伊戰爭的報告後,前首相布萊爾作出反應。德國之聲評論員Barbara Wesel就此發表評論指出,布萊爾對自己當年做出參與戰爭的決定毫無悔意,根本未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上一頁
第12 頁,共3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