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長篇分析文章指出,對華關係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而川普再度入主白宮雖然已經半年之久,但除了時而變化的關稅政策之後,這位美國總統卻很少就對華關係發表評論。這篇題為《川普究竟想從習近平那裡得到什麼?》的文章寫道:
「政府的日常運作中,一人身兼數職的做法反倒可能帶來種種弊端。今年七月,國務卿盧比奧出訪亞洲盟友日本和韓國的計劃被迫臨時取消,因為他不得不以國家安全顧問的身份接待來訪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
川普的其他一些看似同中國無關的決策,實際上也在影響甚至弱化著對華政策。國務卿盧比奧出席吉隆坡東協外長會議期間,美國國務院卻解散了負責東協事務的團隊。一方面要說服東協國家在美中較量中站隊,一方面卻解散了為此出謀劃策的專業團隊,華盛頓的做法著實令人費解。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葛萊澤也指出,川普政府已經摧毀了一系列同美國傳統軟實力相關的機構。其中包括對抗中國等專制國家宣傳機器的官方對外廣播機構『美國之音』以及官方的對外援助署。葛萊澤總結道,川普政府的所作所為,只能說是雜亂無章,而並非有連貫性的政府決策。
一個不斷出現的問題是,川普是否在做一筆『大交易』 (grand bargain),他是否會出讓東亞或台灣利益來換取北京的某種讓步?拜登總統任內多次明確強調,一旦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將對台灣提供軍事支持,儘管這樣的表述已經明顯背離了華盛頓過去數十年的戰略模糊戰略。
川普开始第二個總統任期以來,卻幾乎從未就台灣問題表態。2016年,川普胜選之後不久,就接聽了台灣總統蔡英文的祝賀電話,此舉引發了北京的強烈不滿。此後,川普似乎意識到,支持台灣只會令對華關係變得更加複雜。而拜登所強調的民主共同體觀念,對川普来說則並不重要。」
《新蘇黎世報》寫道,迄今為止,外界還看不到川普政府對華戰略的清晰輪廓,同樣,對台立場也不明朗。
「或許只有川普与習近平的直接會晤,才能讓外界看清美國對華政策的走向。一場川習會注定會吸引全世界的關注,而這也正是川普所渴望的。十月底將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將有可能為川普与習近平的會晤提供機會,因為中美兩國均是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
但要促成川習會,絕非易事。川普喜歡其個人風格的『首腦式交易』,但這與中國人所追求的『萬無一失』恰恰背道而馳。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勒科雷(Le Corre)表示:『看到川普如何對待澤倫斯基之後,中國人也很擔心他們的領導人會受到這樣的屈辱對待。』
不過,保守派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的柯蒂斯(Lisa Curtis)則認為,這種擔憂大可不必,畢竟烏克蘭不能和中國相提並論。她說:『川普觉得自己對澤倫斯基高人一等,可以為所欲為;但川普也很清楚習近平有多強大,因此習會受到相應的禮遇。』
川習會舉行之前,人們對川普对華戰略的猜測仍會繼續。今年八月底即將出台的五角大樓戰略文件也許能為美國對華戰略的走向提供一些線索。不過,至於川普总統是否會遵守五角大樓制定的路線,就另當別論了。對於川普的對華戰略,北京也同樣一頭霧水。」
英偉達的晶片外交
前不久,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對中國的訪問,也許能為解讀華盛頓的對華戰略提供不同的視角。《法蘭克福匯報》寫道:
「一方面,外界關注美國對高性能晶片的禁運是否將放鬆。這些晶片對開發人工智慧系統至關重要,而英偉達將從中受益;另一方面,人們猜測華盛頓的制裁政策是否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出口管制的本意是要遏制中國的崛起勢頭,但迄今為止取得的效果卻似乎恰恰相反。華為、中芯國際等企業依靠巨額投入和政府補貼,已成功加入了自主研發AI晶片的大軍;此外,百度、騰訊、Deepseek等中國公司也推出了完全能和美國廠商相媲美的語言模型。
人們不禁要問:制裁和限制能夠遏制中國發展人工智慧的雄心嗎?答案是否定的!制裁措施收效甚微的同時,華盛頓竟重新同意英偉達向中國出口次新一代的AI晶片。與此同時,在一系列閉門會晤中,英偉達總裁黃仁勳既同中國商務部長,也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舉行了對話。這位一貫笑容可掬,但卻自信堅定的高管,此刻正扮演著白宮曾賦予蘋果總裁庫克與特斯拉總裁馬斯克的特定角色:在中國出訪期間,黃仁勳既有『政治家』的光環,也戴著『商人』的帽子。而這一切已經讓英偉達的股價創下了歷史新高。 」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