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有了自信 歐洲就不用選邊站
2021年8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法蘭克福匯報》以"中國不願提及氣候保護"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氣候保護並非習近平最為關心的議題。
文章注意到,本周聯合國發布了振聾發聵的氣候報告,而在中國,許多人依然在強調,中國的人均碳排放依然比美國低40%。
"在專制的中國,氣候保護其實是一個權力政治議題。不論是打擊腐敗,而是打壓私營經濟,習近平都展現出了既能煽動革命、又願意承擔風險的形象。假如在煤炭等能源行業急剎車,習近平的這種形象就不再穩固。北京一旦提升氣候保護目標,就有可能被中國民眾解讀為屈從於死對頭美國的壓力。在中國當局的宣傳口徑中,美國想要阻止中國崛起為世界頂尖大國。"
"造成了數百人喪生的河南洪災向中國民眾揭示了越發頻繁的極端氣候威脅,中國本應該在聯合國發布報告後,迅速著手關停煤電廠。儘管中國的新能源發電、核電增長速度領先於所有其他國家,但是中國共產黨人也知道,'存在決定意識'也適用於氣候保護意識。中共認為,在極端情況下,中國民眾並不會因為氣候問題上街抗議,但是為了就業崗位問題卻有可能會上街。"
"就在不久前的中共百年慶典上,習近平強調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並認定這是'不可阻擋的'。在中國佔領全世界的計劃中,氣候問題並沒有一席之地。"
《南德意志報》以"自閉損害繁榮"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許多西方國家都在醞釀將產業鏈搬回本國、減小對外貿的依賴,而事實上,真正讓德國等國走出危機的,正是進出口貿易以及立足全球化產業鏈的經濟體系。
"讓我們將視野拓展到史詩般的美中爭霸,這也將威脅到德國的出口貿易。拜登總統上任以來,美中兩國依然在為爭奪政治、經濟、科技主導權而全面較量。兩國都將歐洲視為貫徹自身利益的工具,因此,歐洲企業依然面臨站隊的問題:和美國做生意還是和中國做生意?"
"針對這個問題,答案應該是:更加自信。歐洲作為一個重要經濟體,有足夠的實力避免被推推搡搡。歐洲如果想要把這個訊息傳遞給那兩個自以為是的巨人,就需要同時做好兩件事:一方面,企業以及政府都要大規模投資,而不是在不該節省的地方省錢,從而避免歐洲在科技上落後於人;另一方面,在梅克爾退休後,德國必須再找到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總理。"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