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並非鐵板一塊
2019年10月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慕尼黑出版的《南德意志報》以"外強中干的閱兵遊行"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在國慶日閱兵的目的是展現其強大和團結,但是靠炫耀武力展現出的團結恰恰體現了這個國家的落後。
"一邊是清掃得一塵不染的、用於國慶閱兵遊行的北京街道,一邊是香港的暴力場面,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北京,中共領導層展示了強烈的自信,他們打造了中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他們高喊著統一、團結和堅定。與此同時,香港響起了槍聲。"
"香港局勢的激化,壓過了北京當局國慶日當天對外界發出的訊息。要知道,北京為這些籌劃了幾年。香港示威者破壞了國慶,讓中國領導人丟了面子。任何中國領導人都不會容忍臉面受損。現在,並不需要太多的聯想能力,就能預測,香港很有可能將發生最糟糕的事情。"
"北京通過閱兵展示強大,而在2000公里外的南方,這種強大成為了一種荒謬。驕傲地宣講團結與優越性,可是這種宣講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在這一天,中國內部的分裂如此清晰地展現給了全世界。中國成為了自己宣傳的犧牲品:北京想要展現強大和團結,而這種訴求必要時要通過武力去實現。屆時,這種內部的強大就會蕩然無存。"
"新型彈道導彈、超音速無人機、無人潛艇,它們展現出了軍事實力,北京想要借此贏得尊重。但是,哪怕習近平也非常清楚,對其權力的真正威脅並非來自外部。"作者認為,習近平真正想要的是國內的絕對服從,必要時會為此採取一切手段。
"所以,中國的優越性其實也不剩多少。國慶慶典表明,這個國家其實是多麼地落後、多麼地了無生氣,這場粉飾、命令出來的慶典是多麼地做作。誠然,幾億中國人都為他們的成就感到自豪,香港也不能和中國內地劃等號。但是,香港人對自由權利的無妥協追求,也顯現出中國依然缺乏獲取真正成功的關鍵資本。"
維也納出版的《標準報》以"沒有民主也能富足"為題,刊發評論問道:自由和民主究竟是不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要條件?威權市場經濟難道真的比民主體制更優越嗎?
"80年代以來,中國的富足程度已經翻了許多倍,幾億人脫貧。中共剛建政時,還曾槍斃過約300萬'資產階級分子',如今,中國遍地是百萬富翁,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個廣泛的中產階級。早年間與世隔絕的中國人,如今成群結隊地在世界各地旅遊,而且他們當然沒有滯留不歸,而是在旅遊後返回家鄉。"
"但是,經濟上的自由並沒有改變共產黨的鐵腕管治。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管治還越發嚴格。2020年,北京還將全面鋪開'社會徵信體系',無死角的監控攝影頭,配備了人臉識別軟體,能夠給每一個人的行為進行評分。誰不符合規範,誰就會丟掉工作、無法獲得貸款,遇到一系列的麻煩。這極其讓西方社會擔憂,但是顯然大多數中國人不這麼想。這是因為,中國人的日子過得不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而且,如今世界上還有不少其他國家都得出了結論:經濟上取得成功,並不需要自由思想。中國模式將有可能取代西方的模式。"
"這一天雖然不會到來,但是,中國的崛起,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最大挑戰。"
杜塞道夫出版的德國《商報》則以"批判又合作 - 西方應該如何應對中國的權力訴求?"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在光鮮靚麗的國慶典禮背後,中國社會其實並非鐵板一塊。許多民眾、企業家、學者甚至中共官員都對北京當局日益嚴格的社會管控感到擔憂,要求更多自由、進一步推動經濟改革、甚至啟動政治改革的聲音,也並不只是來自中國境外。
"短短幾年前,中國還有許多智庫、高校甚至官員在熱烈地討論:究竟應該如何限制絕對權力?但是今天,這些批評者越來越不敢討論這些問題了。來自內部以及外部的壓力都在增長。一方面,批評者擔心國家的監控體系以及越來越蠻橫的壓制;另一方面,與美國的衝突也導致一些曾經的批評者在面對外部威脅時被團結到習近平的麾下。"
"為了增強中國內部的改革派勢力,德國以及歐盟應當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秉持一種批判又合作的態度。具體而言,我們應當繼續抨擊新疆、香港的狀況,但是避免妖魔化整個中國。畢竟,政治變革的意願只能來自於一個國家的內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歷史中,這樣的變革已經發生過了一次:毛澤東去世後,正是在中共官員鄧小平的率領下,開啟了自由與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