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簡稱德國。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駐美大使: 德美關係必須適應當下現實
即將卸任的德國駐美國大使哈伯(Emily Haber)告訴德國之聲,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以及德國和美國對此的反應,將決定華盛頓和柏林之間的未來關係。
媒體:德國共有209起新冠疫苗損害索賠案待審
根據相關疫苗採購合同,德國政府可能有責任就新冠疫苗造成的損害向原告支付賠償金。今年1月,巴伐利亞地區一家法院駁回了針對阿斯利康公司的一起訴訟。
德語媒體:脫鉤?中國依然有求於德國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鑑於中國在許多方面依然有求於德國,柏林在面對北京時不必太卑躬屈膝。《新蘇黎世報》則注意到美國與印度加強合作,以抗衡共同的對手中國,但是這一利益共同體注定會因為缺乏共同價值觀而難以長遠深化。
豪擲重金!寶馬在美打造的電動車廠長什麼樣?
德國汽車製造商寶馬斥了17億美元的巨資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生產電動汽車,美國最近新出台的政策鼓勵電動車的發展。不過由於客戶的需求難以預測,寶馬也風險管控地留了一個 「B計劃」。
調查:三分之一的德東居民希望有個「領袖」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在德國東部,仇視穆斯林和外國人以及民族沙文主義的思想相當普遍,反猶主義也大行其道。對威權治理者抱有好感的人則比例較高。
加強北約東翼力量 德宣佈派兵常駐立陶宛
德國決定在立陶宛部署4000常駐士兵,以加強北約東部防禦。此前,立陶宛總統曾多次呼籲北約加強在該國的存在。德國防長表示,德國有責任保護北約東翼。
2022年移居德國人數創下歷史記錄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迄今有 110 萬烏克蘭難民到德國尋求庇護,導致去年前往德國的移民人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德國公民移居別國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專訪德國專家:中國經濟在向好的道路上
中國總理李強強調今年有望實現5%的增長目標。德國GIGA亞洲研究所舒勒博士認為,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對國外的依賴沒有那麼強,如果能成功推動國內經濟領域增長,並且不重複過去舊的投資模式,那的確是有可能實現的。
德國將派遣4000兵力常駐立陶宛
立陶宛政府一再呼籲柏林在立陶宛部署常備作戰部隊,以確保這個與俄羅斯飛地領土加裡寧格勒州接壤的北約盟國的安全。 如今,德國國防部長宣佈了一項駐軍決定。
德國極右翼選項黨首次贏得區議會選舉
德國民粹主義政黨選項黨(AfD)首次贏得區議會選舉。在所有主流政黨都支持另外一位候選人的情況下,選項黨候選人塞塞爾曼(Robert Sesselmann)周日在索納貝格(Sonneberg)的選舉中獲勝。
華格納軍團叛亂帶來的啟示
私人軍團華格納的叛亂不僅突顯出普丁權力模式的脆弱,更揭示了俄羅斯軍隊和情報系統的不足。普丁不再無懈可擊,但這是否預示著他的統治接近尾聲呢?德國媒體給出了初步的分析。
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汽車對中國出口暴跌26%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份研究,今年第一季度,德國向中國出口的機動車和零件同比下降26%。
對俄制裁 德國也受傷
西方國家出台的對俄制裁,目的是打擊俄羅斯經濟、傷害其長期進行戰爭的能力。不過,制裁其效果要花很多年時間,而且發起制裁的國家自身也會受到損害。
中國發起鋰電池攻勢 德國處境艱難
隨著電動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市場上鋰電池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場面。而在鋰電池領域,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對中國高度依賴。德國應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呢?
智庫: 德國在某些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產品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本周發布的研究報告,德國在很多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進口,其中包括一些原材料、化學原料和電子元件。該報告呼籲經濟界盡快採取行動,減少這些領域的對華依賴性,否則「所謂的去風險就只是一句空話」。
競爭力排名 德國不及中國?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每年推出世界競爭力排名,今年的榜單上,德國排名22位,下滑了7位,排在中國之後。
柏林:俄羅斯必須為烏克蘭重建買單
美國、英國和歐盟已承諾出資 600 億歐元幫助烏克蘭重建。德國經濟合作與發展部長舒爾茨對DW表示,「顯而易見」,莫斯科應該為戰爭造成的破壞買單。
德國議會通過勞工移民改革法案
德國聯邦議院終於通過了一項新的移民法改革草案,為來自歐盟以外國家的求職者以及許多已經在德國的難民提供了新的機會。
德語媒體:「兩個中國政策」
無論是「兩個中國」政策還是兩個「中國政策」,都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從德國政界看到的。德語媒體觀察到,在德國,這與總理府和外交部及經濟部的角力有關。期間雖然政界號召對中國「去風險」,但德國企業似乎別無選擇。
德國那些值得享受「躺平」假日的豪華飯店
暑期將至,很多人開始籌劃去哪裡渡假。如果選擇在德國享受夏天,遊客在很多城市都可以找到風格各異、各具特色的豪華飯店,例如,伊麗莎白女王下榻過的柏林阿德隆飯店、歌德和席勒曾用餐過的魏瑪大象飯店以及以收藏名貴葡萄酒而聞名的弗萊堡科倫比飯店。
德語媒體:不恰當的禮遇
中國總理李強此次訪問柏林,德方接待規格之高異乎尋常:總統接見、總理設宴,檢閱三軍儀仗隊、會晤工商界精英,特別是德中政府磋商後兩國總理共同出席、卻不準記者提問的新聞發布會...
假如擁抱梅西事件發生在德國 球迷受何處罰?
一星期前的北京工人體育場,一名中國年輕球迷闖入了阿根廷與澳洲友谊賽的球場中央,並與梅西等大牌球星擊掌擁抱。後來他遭到了行政拘留5天的處罰。這是否有量刑過重之嫌?德國又會怎樣處理此類事件?
2023年全球十大宜居城市出爐 德國城市無一入選
今年全球十大宜居城市排行中,德國城市全部出局,去年躋身前十的唯一一座德國城市-法蘭克福這一次也黯然退出。更糟糕的是,幾乎所有德國城市的排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德國總理髮表政府聲明 反對中國在台海訴諸武力
德國總理肖爾茨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動用武力。同時他還強調,德國無意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尋求同中國脫鉤。
隱藏的"長臂":俄、中在德施加影響
網路攻擊、以虛假身份在德國非法活動的情報官員--這都是外國在德暗中施加影響的方式。德國憲法保護局局長哈爾登旺表示,與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外國相比,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做法更為危險。
涉新疆強迫勞動 德國車廠遭NGO提起申訴
大眾汽車、寶馬、奔馳等德國大車廠,其供應鏈長期遭批有強迫勞動疑慮。隨著德國供應鏈法今年正式生效,非營利組織向德國監管單位提出申訴,要求德國應調查車廠是否確實處理人權的問題。
薩爾瓦多調查記者獲得德國之聲言論自由獎
德國之聲全球媒體論壇(GMF)正在波昂舉行,來自薩爾瓦多的記者奧斯卡‧馬丁內茲獲得「言論自由獎」。儘管受到當局打壓,他還是堅持進行新聞報導,揭露暴力和腐敗。
哈薩克斯坦:為德國輸送原油 向中國關係靠攏
原油、天然氣、稀土--中亞國家哈薩克斯坦擁有德國所需要的原材料。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訪問期間,雙方約定將向德國一家煉油廠每月輸送10萬噸原油。烏克蘭戰爭也給這個中亞國家帶來變化。
2023年德國書業和平獎將授予魯西迪
德國書商基金會本周一宣佈,今年的德國書業和平獎將授予印度裔英國作家薩爾曼‧魯西迪,以表彰他的不屈不撓、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講故事的樂趣。魯西迪自1988年以來因小說《撒旦詩篇》遭受死亡威脅,去年在紐約被襲擊,身受重傷,一隻眼睛失明。
德國對華政策:在自我反思和不信任之間
第七輪德中政府磋商本周在柏林召開,這也是五年以來該會議機制首次線上下舉行。而到訪的中國總理李強將會面對一個與梅克爾時代截然不同的德國政府對華政策。
尋求歐洲支持 吳釗燮:不會擋台積電赴德設廠
台灣外交部長造訪歐洲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如果歐盟提供了誘因,讓台積電放心投資,那麼台灣政府不會阻擋該公司投資歐洲,但他期盼,各國在吸引台積電投資時,「也能想想台灣的處境」。
德國與中國:壓力山大的夥伴關係
曾幾何時,德中政府磋商是兩國關係特別密切的表現。現如今,人們談論的則更多是體制競爭,而非夥伴關係。對於即將到來的政府磋商,德中問題專家們給出了分析與解讀。
在德國,為什麼國家要給教會那麼多錢?
德國的基督教徒要向教會繳教會稅,由國家代徵。除此之外,為什麼德國政府每年還要向教會支付數億歐元巨款?這還要從拿破侖的一項「德政」說起。
德國適合情侶出遊的愛情聖地
或許你正尋覓一個求婚或者過紀念日的地方,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小編總結出幾處充滿浪漫元素的德國愛情聖地。
德國人鍾愛的露營文化 你瞭解多少?
熱愛渡假和大自然的德國人,出遊時除了會住在飯店、旅館外,不少人也會選擇露營。相較於多數位於市區的旅店,露營更有一種「以天地為棟宇」的灑脫。
德國新建住宅數量驟減
官方批准的建築許可數量繼續減少。今年四月,全德範圍內只發放了21200套住宅建築許可。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1.9%。政府有關全年建造40萬套新公寓的計劃已經無望實現。
德國男性的「厭女症」有多嚴重?
自封為「仇女者」的美國網紅Andrew Tate在德國居然有眾多擁躉?一項有關男子主義的問卷調查居然得出了令人震驚的結果。對女性的偏見仇視在德國究竟毒害有多深?
當德國遇到台灣:兩國動物交流篇
萊比錫動物園裡兩隻台灣穿山甲長的像極了松果,令人莞爾;來自伍珀塔爾動物園的雲豹Suki,滿足了台灣人對傳說中神秘動物的想像。台、德兩國動物交流越來越密切。
比亞迪欲在德國市場加速擴張
中國汽車廠商比亞迪已經在本土市場將德國大眾擠下了銷量第一的寶座。現在,這家主打電動汽車的廠商計劃在德國市場佔據更大份額。其他中國車企近期也紛紛加大了在歐洲市場耕耘的力度。
天乾物燥 德國多地持續遭遇森林火災
在連續數星期的乾旱天氣後,不論是德國東北部的梅前州、布蘭登堡州,還是東南部的巴伐利亞,抑或是西南部的陶努斯丘陵,都遭遇了森林火災。據氣象部門預報,德國森林火災的高風險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1953年6月17日-東德反政府起義
1953年6月17日,東德人民走上街頭,表達對政府的憤怒。蘇聯出動坦克鎮壓。這一天作為東德人民反政府起義日被載入史冊。
德語媒體:德國出台國安戰略 對華關係定位語焉不詳
醞釀已久的「德國國家安全戰略」終於出台了。俄烏戰爭的大背景下,俄羅斯在這份文件中佔據重要角色,當然是預料之中的事情。但國家安全戰略如何定義中國也同樣引起關注。
中國總理李強即將出訪德法兩國
中國外交部宣佈,國務院總理李強將在6月18日至6月23日分別對德國與法國進行正式訪問。按計劃,他將在柏林參加中德政府磋商,並且在巴黎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
德媒:美中情局曾警告烏克蘭勿炸北溪管道
據德廣聯以及《時代周報》的調查,去年北溪輸氣管線爆炸案件發生3個月前,美國中情局曾經警告烏克蘭切勿對此進行攻擊。一星期前《華盛頓郵報》曾披露,CIA去年六月就獲悉烏克蘭有這樣的破壞計劃,且德國也知情。
德國出台首份國家安全戰略 中國是對手也是夥伴
經過了執政黨之間長時間的爭執與博弈,德國終於出台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在這份安全戰略中,聯邦政府闡述了未來將如何應對來自外部和內部的威脅,將中國定義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
德國即將發布安全戰略 對中國言辭將更尖銳?
德國政府即將在周三提出國家安全戰略。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胡謐空預計,內容將出現「針對中國在國際上構成的挑戰更具批判性的言辭」。
三成德國青年男子認為"打老婆"理所當然
為了讓"女人學會尊重",大約三分之一的德國年輕男子認為偶爾動手也無可厚非。這是德國國際培幼會(Plan International Deutschland )最新民調得出的結論。
德國智庫新研究:中國正學習使用制裁工具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本周發布一項研究指出,以往北京總是傾向於用非正式、不公開的方式對別國進行經濟脅迫;而近年來,隨著地緣政治摩擦的加劇、對外國制裁的反制需求上升,中國正著手完善自己的制裁政策工具。
德教師協會主席:小學應取締英語課
德國教師協會主席認為,小學生應該專注於德語和數學科目,而不是英語。他發布這番表態之前,國際小學閱讀調查IGLU公佈了測試結果,其中顯示,與許多其他國家同齡人相比,德國小學生的表現差強人意。
德國國安戰略:千呼萬喚不出來
德國聯邦政府醞釀許久的新對華戰略遲遲不出爐,一大原因就是作為其基礎的德國國家安全戰略至今難產。執政三黨圍繞這兩份文件有著巨大的分歧。現在,有消息稱,至少國家安全戰略有望在6月14日公佈。
上一頁
第30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