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簡稱德國。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格陵蘭島2024年開采稀土
據德國《經濟周刊》報導,一家礦產企業獲得格陵蘭政府許可,在該島開采稀土。該企業所有人稱,明年就可以開始生產。
德國對印度出口大增 仍無法媲美對華出口
讓印度成為政治和經濟上的中國替代選項?德國經濟部長上周對印度進行訪問,旨在推動改善雙邊關係。而最新數據也表明,德國對印度的出口確有大幅增加。
德國衞生部長欲禁止投資者購買醫療機構
在德國,國際投資者正在購買越來越多的醫療診所。批評人士警告,這可能導致昂貴且不必要的治療。
安置難:難民在德國——來了但是住哪裡?
到今年夏天,仍有自2015年起便生活在德國的難民沒有找到自己的住所。專家稱之為「遷出危機」。
德語媒體:西方應聯手 不能讓習近平得手
德國《世界報》刊發客席評論指出,在打壓了香港民主運動後,習近平正想要制伏台灣;如果西方民主國家不想有朝一日遭受相同命運,就必須現在採取行動。《商報》則注意到德國大眾與小鵬汽車的合作,認為這家老牌車企在技術研發方面已經徹底輸給了中國競爭對手。
「萬歲,澤倫斯基」熱傳 背後是誰的政治宣傳?
近日,一則諷刺短片突然出現在網路上、受到關注,該片影射澤倫斯基成為新的希特勒,並指責德國政府掠奪民眾財富,以支持烏克蘭。這部政治宣傳意味十足的短片出自何方之手?裡面所聲稱的「超過220億歐元德國預算流向烏克蘭」是否屬實?
德語媒體:北京的長臂
《每日鏡報》聚焦德國憲法保護局針對與中共中聯部的聯繫向德國政界發出的警告。《南德意志報》關注朝鮮戰爭停戰70周年中俄朝的慶祝。
德國經濟與衰退擦肩而過
德國經濟是否勉強躲過了衰退?經濟學家認為,第二季度僅實現了微小增長,因而僅算得上是「短暫的緩和」。
「址」向德勒斯登 台積電首個歐洲生產基地定了?
有著台灣「護國神山」的台積電可能在未來幾周決定在德國德勒斯登設廠。德國在台協會處長許佑格透露了這個消息。若最終付諸實施,這將會是台積電在歐洲投資建造的第一個生產基地。
窮人太多! 德國救濟「飯桌」陷入危機
通貨膨脹和大量難民湧入給德國慈善機構「飯桌」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政府是否會為其提供財政支持?
夏季熱浪滾滾 學習南歐人德國也要長午休?
德國上班族也能享受到一些南歐國家的長午休?由於德國的夏天越來越炎熱,醫生們建議,僱主可考慮向員工提供長午休的可能。一些公司對此持開放態度,也有人覺得這方面無需立法規定。
「我們已經消滅了大量的官僚主義」
德國急需外國人才,也完善了配套的法律。但是到目前為止,德國的官僚主義卻成了絆腳石。如今,勞工部部長海爾(Hubertus Heil)親自向DW表示,已經向官僚主義宣戰。
德國麵包來到美食的台灣
就吃麵包而言,德國人「吃硬不吃軟」,台灣人則「吃軟不吃硬」。儘管德國麵包太硬、太酸、太貴,卻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人喜歡上德國麵包。
德語媒體:「脫鉤」這個惡詞,讓我們忘記它吧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比起脫鉤,用去風險這個詞定義與中國的關係更為恰當。對企業來說,去風險不意味著減少對華業務,而是增加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商報》一篇文章則指出,儘管經濟沒有擺脫困境,中國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美國海軍艦艇首次在外國港口服役
周六,美國在澳洲悉尼舉行了一艘軍艦的入役儀式,這是美國海軍艦艇首次在外國港口服役。該儀式是在美澳兩年一度的「護身軍刀」軍事演習期間舉行的,多國參與了這次聯合軍演。
北溪究竟是誰炸的?
北溪天然氣管道到底是誰炸的?發生在2022年9月26日的這起破壞行動已經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之謎。大量的證據帶來的是多種理論。
貝爾博克:德國對防止未來戰爭負有歷史責任
在紐約出席聯合國國際刑事法院紀念活動時,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向德國之聲表示,德國負有歷史責任阻止俄羅斯在烏克蘭進行種族滅絕和犯下反人類罪。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保持克制
《法蘭克福匯報》觀察認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於德國對華戰略的批評保持克制,似乎並不想把雙邊關係搞砸。《資本》雜誌的專欄文章認為,巴斯夫、大眾這樣的大企業並未全面細致地交代其在華業務的風險。而"中國戰略"沒能對此作出規定。
涂鴉羅馬鬥獸場 一名德國少年受罰
義大利警方拘留了一名17歲的德國學生,因為他被抓到刻畫涂鴉破壞古老的羅馬鬥獸場。這是近幾周來在這個羅馬地標建築發生的第三起破壞行為。
不賣了!壓力山大 西門子終止與中企合作
西門子宣佈終止與北京天聖華訊息技術有限公司Transemic的合作。這家中國軍工企業被指利用西門子技術給中國軍備升級。美國之前已將其列入制裁黑名單。
被指霸凌 德國劇院是安全的工作場所嗎?
根據ARD的一項調查,90%的受訪者都表示,在德國劇院工作期間曾遭遇過口頭威脅、性騷擾等權力霸凌。但是,這項調查是否可靠?劇院新制定的行為準則又是否有效?
專訪:「合作是德國政府對華戰略的基本要素」
德國醞釀已久的中國戰略日前出爐。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所代理教授盧瑪麗分析說,文件的核心是承認德中關係的複雜性,將"制度對立"定義為對國際秩序或人權原則的不同看法。戰略宗旨是為合作提供防護欄。
德國電動車:中國和特斯拉的雙重壓力
經歷了新冠和俄烏戰爭時期的瘋狂漲價,如今全球的電動汽車在規模化效應和特斯拉降價的推動下,打起了如火如荼的價格戰。德國車商在其中表現不俗,但是需要面臨特斯拉和中國市場帶來的雙重價格壓力。
王毅喊話歐盟:警惕經濟問題政治化
德國出台中國戰略幾天後,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歐盟高官在雅加達會晤時表示,要警惕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工具化,讓「去風險」變成「脫鉤」。
獨家調查:當「運了嗎?」變成「運去哪兒啦?」
一個名為「運了嗎」的微信小程序,本來應該為疫情期間無法回國的歐洲華人帶來來自家鄉的慰藉。最後卻成為了無數人的噩夢。這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騙局?還是由公司經營不善引發的個別事件?德國之聲深入調查。
肖爾茨:德企會繼續在中國投資
在德國政府周四發布了其有史以來第一份「中國戰略」文件後,總理肖爾茨周五試圖打消商界疑慮、避免企業們認為德國政府會過度審核對華投資。而針對這份戰略文件,北京和台北也做出了回應。
解讀德國對華戰略:措辭強硬的「教戰守則」
德國的對華戰略將中國定位為「夥伴、競爭者與體制性對手」,DW訪問德國最大在野黨發言人以及2名專家,請他們評價這份歷史性戰略文件,以及它將如何影響德中關係。
德國政府推出對華戰略:合作,但減少依賴
經過數月執政聯盟內部的談判,德國政府周四推出首份"中國戰略"。
德語媒體:讓人一頭霧水的中國戰略
《焦點雜誌》的評論關注了德國本周四推出的「中國戰略」,作者認為德國外長在介紹此文件時仍有許多模糊之處。 《新蘇黎世報》聚焦中國LGBTQ族群的遭遇,他們的空間近幾年來大大受到限縮。
外商投資歐洲國家冠軍!法國的秘訣在哪裡
外商投資歐洲目的地排名第一的國家不是英國,不是德國,是法國!該國吸引外資的秘訣在哪裡?哪些行業愛去法國投資?
德國政府的「中國戰略」即將出爐
由德國外交部牽頭起草的中國戰略草案第一稿去年曝光以來,一直處在重新評估和修改的狀態,對外界高度保密。直到這份原則性文件正式出爐前,人們對它知之甚少。
德語媒體:從電動汽車價格戰看中國經濟
《斯圖加特新聞報》評論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價格戰還將會延燒到德國。《南德意志報》關注中國國內需求疲弱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悲觀與不安,出現通縮的風險十分真實。
職場新人、老人必備!你必須知道德國雇員權利
老闆不能隨便解僱你,每天最多工作10小時。法定年假最少20天……在德國工作能享有這些職場雇員權利。你都知道嗎
德語媒體:對中國的幻覺
《商報》就美國財長耶倫訪華評論說,認為美中兩個大國短期內會相互靠近,這是幻覺。《中黑森報》就德國對中國的原材料依賴寫道,不應對中國的權力政治目標存在幻想。《世界報》就香港懸賞通緝八名海外活動人士發表客座評論,呼籲德國採取措施。
德國新移民法:家庭團聚現實嗎?
對於長期無法在德國與父母團聚的外國移民來說,新移民法有關家庭團聚的規定一度燃起了他們心中的希望。然而經德國之聲向德國聯邦內政部求證後,發現德國老移民恐怕要倍感失望。
德國家暴現象去年大增近10%
不久前的一份調查顯示德國男性青年中有三成認為打老婆沒有什麼不對,而最新的一項調查則證實,德國去年每天發生432起家暴事件。
德國工商總會:比起放棄中國 交流是更好的選擇
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原材料依賴。德國經濟界支持這一舉措,但絕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新主席表示,比起選擇放棄,應該多與對方交流。
美宣佈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 歐洲盟友保持距離
美國公佈了向烏克蘭提供新軍事援助的計劃,包括向其援助有爭議的集束彈。一些北約成員,比如西班牙、英國等都與美國的計劃保持距離。德國也表示拒絕向烏提供此類武器。與此同時俄烏戰爭已持續滿500天。
越刷社群網站,我們越……?
社群網站能幫助我們克服孤獨感,還是用得越多越感到孤獨?一位德國社會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並給出了她的建議。
德國右翼民粹「選項黨」影響力擴大
右翼民粹主義的選項黨近日兩度在德國市縣選舉中獲勝。該黨公開發表種族主義言論,為何還會得到那麼多選民支持?
德籍華人被中方逼迫提供海外示威者訊息
德國調查新聞媒體Correctiv報導稱,一名擁有德國國籍的年輕華裔男子不久前在中國旅行時,遭到中國警方施壓,迫使其提供對中國政府持批評態度的在德華人訊息。目前,德國安全機關已經介入調查此事。
MAD報告:俄、中刺探德軍情報最活躍
德國軍事反情報局(MAD)發布最新2021-2022年度報告。報告稱俄羅斯和中國是對德國聯邦國防軍從事間諜活動最活躍的國家。
德語媒體:擺脫原材料依賴 時不我待
《商報》評論說,歐洲擁有關鍵金屬等礦藏,應當自主開采和加工,即便成本更高。因為這涉及安全問題。《新蘇黎世報》就香港活動人士被懸賞通緝寫道,民主國家應關注中共在海外的監控活動,並堅決予以制止。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德國做好準備了嗎?
中國推出對鎵、鍺材料出口實施管制的措施後,德國工業界也預計其生產將受到影響。目前德國沒有生產這兩種材料的企業,來自中國進口在總量中佔比都過半。
策劃在德實施恐怖襲擊?多名極端伊斯蘭嫌犯被捕
德國聯邦檢察署稱,發現一個疑似恐怖組織,並逮捕七名嫌犯。同時,在荷蘭另有兩名同屬該組織的嫌犯被捕。他們涉嫌在德國探查襲擊目標和地點。
德語媒體:安全與繁榮 孰輕孰重?
美國財長耶倫即將訪問中國,《新蘇黎世報》呼籲美中雙方減少對抗,加強合作,因為經濟繁榮同樣也是國家安全的一部分。《經濟周刊》則刊登了德國聯邦議會社民黨團副主席的客席評論,也認為分歧頗多的德中雙方需要保持對話。
誰發明了 「去風險」?
過去半年中,「去風險」取代了「脫鉤」,逐漸成為歐美國家對華經濟和安全政策的一個共識。這個概念最早出自哪位政治家之口,又是如何在國際上被討論和接受的?
德國在打擊家暴方面表現如何?
在德國,幾乎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名女性被其伴侶或者前伴侶殺害。而且,德國的家暴事件還呈現上升趨勢。面對家暴問題,德國已經做了什麼,還需要做什麼?
「去風險「」多樣化」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一段時間以來,「去風險」、「供應鏈多樣化」成為德國對華關係中的關鍵詞。然而德國工商大會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海外德企在多樣化方面遇到重大困難。
他們為什麼從香港來到德國?
國安法實施後香港的移民潮中,許多人選擇去英語國家。來到德國的不多。德國之聲採訪到的兩位港人,他們因自己生活中的契機而選擇德國,但香港政治環境的因素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上一頁
第29 頁,共200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