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企業怎樣對付歐元美元波
2003年12月9日強勁的歐元增強了歐洲人的自信心,對前往美國及美元區旅遊的歐洲人來說也非常有利。來自美元區的商品價格下浮,對歐元區的物價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於國際原油價格歷來以美元作為結算手段,歐元區的油價也因此保持了穩定。
但是,對歐洲出口業來說,強勁的歐元並非好事,它使歐元區出口商的價格競爭力遭到削弱。比如,美國人一年前花上不到90美元就可以購得的一件商品,現在的售價則為122美元。在強大的國際競爭面前,這樣的商品往往找不到客戶。也就是說,匯率帶來的額外利潤並不能實現,歐洲出口商反而蒙受了損失。對於那些事先沒有採取任何措施的企業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然而,抗擊外匯市場匯率風險的最好機制又正是歐元。比如,德國65%的出口是在歐元區內實現的,這部分出口因此沒有任何匯率風險。
德國對美元區的出口佔其總出口量的15%。為了防止匯率波動對這部分出口造成損失,最好的辦法就是購買匯率保險,並且實行匯率平衡戰略。比如,汽車製造商保時捷公司有一半以上的跑車和越野車售往美國。為了免受美元滑坡帶來的不利影響,保時捷常年購買匯率保險。儘管保費數額不菲,但畢竟遠遠少於美元滑坡,美國市場購買力銳減帶來損失。
德國外貿協會主席伯爾勒對如何操作匯率保險作了介紹:「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種期貨交易。也就是說,按照今天的匯率提前3個月,5個月,12個月或15個月購入商品,或者按照約定的匯率賣出商品。這樣,出口商就可以比較好地對經營額,資金流量等進行預測。」
匯率保險首先用於對較長時間後的收入進行保險。保險人向承保銀行所交的保費根據匯率的走向而定,但總是比匯率損失要低。伯爾勒說:「一般來講,保險人是根據自己的生意情況來決定購買哪種匯率保險。如果是一筆短期生意,那麼就購買短期保險,如果是一筆長期生意,那麼就購買長期保險。出口商可以自己做決定。」
德國的大型跨國企業除購買匯率保險外還有其它的方法對付外匯市場的挑戰。多年來,他們在美國建立了生產基地,從那裡向美元區出口。比如,巴斯夫化工集團和拜爾公司在美國銷售的產品中,90%是在當地生產的。其它一些大型企業也建立了國際產品聯盟。寶馬在美國出售的汽車中,四分之一是在當地生產的。戴姆勒克萊斯勒也在美國生產賓士轎車,甚至將部分產品銷售到德國市場。
受到外匯市場影響的不僅是出口商,還有進口商。進口商當然對價格下降感到高興,比如,石油公司和咖啡加工企業。同樣,商場,批發商業現在也可以從亞洲購買到非常便宜的針織品,電器和玩具。由於人民幣和美元掛鉤,從中國進口商品目前尤為便宜。
(卡爾.查瓦茲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