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眼中的中國,對所有網友的回信
2004年2月25日首先,有趣的是德國記者。我在德國生活了五年了。我覺得常常讓我感到有趣的,就是和德國或其他國家人聊對對方的印象。「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覺得很多時候,讓別人來評價一下自己,總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不一定對,更不會全面。但一定會有所心得,有所領悟。可惜,德國人常常很禮貌,他們不會很直接的說我們的一些不好的東西。只有在很好的朋友之間,才會有這樣的交流。所以,我讀這個記者的文章時,我很開心。他的誇張的筆調,有時候不太準確的形容詞,還有一些明顯的偏見,讓我覺得很像和他在酒吧裡胡聊,沒有了謙恭的做作。
其次,有趣的是國人的反映。好像很多人被這篇文章惹惱了。在我們很多同胞眼裡,記者是一定程度上的話語權的擁有者。所以,他怎麼可以用這樣的筆調,去嘲弄一個偉大的國家,和人民?所以,看這麼些反嘲的文章,也是十分的有趣。德國人的許多缺點,在這裡淋漓盡致的展現。
在有趣之後,我還是覺得,有一點不太有趣的東西要講。中國人是不是有一點點的驕傲呢?我想是有的。至少我有。五千年的文明,近幾十年來的發展,給了我們驕傲的資本。我們的中央大國的心態有沒有被近一百六十年的屈辱所洗淨呢?我想也沒有。
但是,自傲中又有沒有帶著這麼一點點自卑呢?我們以人均1000美金的GDP,看著德國人的25000美金,美國人的30000美金,日本人的35000美金,我們的眼裡真的沒有一點點嫉妒,自卑?
被封閉了幾百年,我們看到老外,真的沒有文章中描述的好奇?記得我們小時候,有老外來學校參觀,老師會讓我們作很多的準備,對可能的提問,都作了詳盡的分析。這裡,就沒有控制,監管?當然了,現在,對於沿海一帶的城市人來講,見個把老外,已經稀鬆平常,但在農村,在還沒有很開放的地方,不要說去個老外,就是來個城裡人,也會被圍觀,被好奇心所包圍。這是我自己的體會。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一個國家的開放路上,一定會有這樣的尷尬。我們對老外的好奇,並不比老外對我們的好奇來的多。多少德國人,因為對中國的好奇,買了機票飛過去看。難道好奇不是推動世界上不同民族互相瞭解的動力嗎?
是的,我們也有長在心裡的痛。幾百年的屈辱,不是可以健忘的。自卑和自傲的心結,我們有。可是,這不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並且復興的基礎嗎?中華民族的確不是一個很團結的民族,特別是相對於歐美人來講。因為,我們歷史上,沒有這種民族的概念。我們的中華民族,好像有點象歐洲人的概念。不過,我們比歐洲可統一多了。無論文字還是地理。在近代的屈辱史上,我們的民族觀念也在一日日的增添。
我想,自信來自實力。五千年的歷史是我們老祖宗給的。現在兩百年的落後是小祖宗留下的。未來五十年的成功,才是從我們的雙手中幹出來的。
中國的確問題多多。我們剛開始買車,就有環境問題顯現。但是,這不是我們只能騎自行車的理由。我們要買車,只有買了車,我們才可以知道人人買車的問題所在。才會有動力去克服這些問題。市場經濟總是為了滿足需求去生產。
我們也應該可以容忍別人的無知和偏見。其實,我們對別人又何曾一直有知和認識全面。怎麼讓我們瞭解別人呢?怎麼讓別人瞭解我們呢?現在,我們來了,生活在異國它鄉。這位老記去了。開始總是困難的。相信無知會被事實教會。偏見會被事實教訓。一百六十年前,我們的先人是被自己的無知和偏見打敗的。今天,我們相信,永抱無知和偏見的人也會有類似的下場。不過,我並不希望如此。
(讀者S.L.)
我很喜歡德國之聲,因為她的客觀,不像BBC那樣。
我看了所有網友關於那位德國記者的文章的評論,我可是有話要說了。
我身在英國留學已經兩年多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於任何人都不要動不動就說你們民族怎樣怎樣,你們的文化怎樣怎樣。為什麼要有這些東西,對於這些討論只能帶來彼此的厭惡和仇恨,甚至戰爭。
我雖然不是研究哲學或是宗教,諸如此類的,但我知道最基本的東西就是人與人彼此的和諧的,平等的,想朋友一般的相處。從中國傳統的理念來說是大同世界。我也許有些理想主義了,但真理是不容改變的。
從所有網友和那位記者的言辭中我能感受到偏見,偏激,客觀謚斷,甚至仇恨。
我想對那些中國同胞說,我們5000年的文化和歷史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值得驕傲的,但不是用來自詡,或是用一種炫耀的手法來利用的,這只能是對她的摧殘。我們更應該用一種謙虛的態度去面對一切事物。
我更想對那位德國記者說,你在中國看到的並不代表一切,孰我直言不諱,你沒有用一種平和客觀的心態去面對你看到的東西。
(讀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