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宮展出「中國聖山」傳統書畫
2004年4月2日廣告
在中國的人文歷史與自然觀中,壯麗的大山有著神聖的地位,「五岳三山」、「四大佛教名山」不但是神仙倘佯的聖地,也是名士高人隱居和神遊的地方,中國藝術史上以山為主題的詩詞書畫浩如煙海。在中國古代留下的有關創世神話中,山扮演的是天的支柱這樣重要的角色。如果說西方基督教文明中教堂的尖頂是通向上帝的階梯,那麼高聳入雲的山峰對古代中國人來說則是脫離塵世接近神靈的地方。
「中國聖山」展覽是法國中國文化年系列交流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以山為主題的長短卷軸畫或沿展牆展開,或被鑲嵌在玻璃櫃中。玻璃櫃的燈光照明設計匠心獨具,使得展廳內籠罩在落日夕照的夢境般的氣氛中。中國的卷軸山水畫雖然沒有陰影和幾何透視比例的變化,但是同樣傳達出深遠的空間感,這對於看慣西畫的眼睛來說無疑是一個很獨特的審美經歷。
展品中的絕大部分繪畫和陶瓷都是以山為主題,且大都出自明清年代。明清時代是中國文人畫最為活躍的時代,畫卷的邊角題詩成為一種固定的表現形式。展出的畫卷中,人們可以依年代辨認出中國文人山水畫從工筆到寫意的緩慢衍變痕跡。展品中有一幅宋代的長卷軸畫,有一幅描寫的是夜叉女「訶梨帝母」(在印度教的傳說中是鬼的母親),它大概會讓西方觀眾聯想起15-16世紀荷蘭畫家喜絨內默斯‧博世(Hieronymus Bosch)的5米長的鬼怪畫卷。不過不同的是,這幅中國畫上的鬼怪是聖山的守護神,而博世筆下的鬼怪則是地獄的凶惡打手。
展覽的最後一部分還配有著名法國攝影家馬克.呂布的「中國黃山」攝影系列。黃山也是這次展覽中若干繪畫作品的表現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