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專題報導:2024年台灣大選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台灣立法院攻防戰:「國會改革」爭議重點一次看
賴清德甫上任總統,台灣爆發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最大規模的街頭運動,抗議在野黨在立法院推動的國會職權修法草案。過去一週,議場內上演「武鬥」,議場外數萬示威民眾高喊「沒有討論,不是民主」。DW整理此次修法為何引發重大爭議。
客座評論:包裝欠佳的國會擴權激出了抗議
詹威克
台灣的立法院在抗議聲中,三讀通過了在野黨推出的「國會改革五法」;這些法案顧名思義是改革國會,卻被形容為「自肥」的擴權。不但在立法院引起朝野立法委員大打出手,更激起民眾在立法院外舉行了數次規模不小的示威,是什麼原因讓抗議民眾如此憤怒?
連8年遭世衛大會拒於門外 台灣:主權不容打折
在中國的反對之下,即使有11個台灣邦交國連署提案及德國、美國等國的聲明支持,台灣今年仍未能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大會。台灣政府表示,即使未來被要求以「中華台北」名義才能參加,台灣還是會堅持「中華民國」的國名。
立陶宛總統選舉獲連任 中俄是敵人 美國是盟友?
2019年瑙塞達首次當選立陶宛總統時,是一個並不突出的政治人物。如今,再次當選總統的他已是立陶宛最受歡迎的政治家。如何應對俄羅斯和中國,也是他第二個任期面臨的嚴峻挑戰。
中美官員海事對話 台海局勢引關切
中美公佈了兩國官員舉行影片海事對話的消息。美方稱,對中國在台灣海峽及環台灣的軍演深表關切。中國則稱美國應立即停止支持縱容"台獨"勢力。
賴清德就職後首個美國國會代表團訪台
賴清德就職後第一個訪問台灣的美國國會代表團成員表示,美國全面致力於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支持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稱該代表團「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訊號」。
中日韓同意恢復自貿談判 李強批經貿保護主義
時隔4年多,中日韓27日再度舉辦三方峰會。在日韓與美國越走越近之際,日韓如何處理與中國的關係備受矚目。在週日的雙邊會晤上,日方也提到台海和平穩定重要性,但中方重申,台灣議題是中國的一條「紅線」。
瓜地馬拉總統:中國拒絕貨物入境或與對台邦交有關
瓜地馬拉總統阿雷瓦洛表示,中國拒絕部分來自瓜地馬拉的貨物入境,他推測這可能與瓜地馬拉的對台外交關係有關。
中國軍演後 賴清德:期待與中國合作
中國包圍台灣的軍事演習結束後,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仍然發出了緩和關係的訊號,表示希望通過交流與合作增進理解,並共同承擔區域穩定的重要責任。
台海緊張局勢之下 中日韓舉行峰會
中日韓三國舉行了四年以來的第一次首腦會晤。東道主韓國總統尹錫悅周日將先期分別會晤中國總理李強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周一,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將就地區合作展開共同會談。
台海軍演結束 台北指責北京破壞穩定
中國官媒報導,在台海周邊的軍演已經在5月24日晚間結束。根據台灣國防部的說法,在為期兩天的軍演中,總共偵測到111架中國軍機和軍艦進入台灣附近海域。台灣總統府指責北京單方面挑釁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現狀。
台灣能否抵禦中國軍事入侵?
台灣總統賴清德上任後,中國發動大規模圍台軍演。近年來,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用較小但有效的武器提高侵略代價。兩岸軍事力量懸殊,台灣能否抵禦中國軍事入侵?
中國環台軍演次日 稱欲檢視「聯合奪權」能力
中國24日持續對台展開「聯合利劍—2024A」軍事演習。解放軍東部戰區指,次日演習是為了「檢驗聯合奪權、聯合打擊、要域佔控能力」,並發布對台發射大量導彈的3D虛實動畫。中國官媒報導,周五多架軍機裝掛實彈抵達目標空域。
客座評論:台灣變得和香港愈來愈像
曾志豪
時隔十年,台灣人再度集結於立法院外展開大規模抗爭。在各種論述與主張之中,許多人把台灣跟香港類比,高呼「不要讓台灣變成香港」。究竟港台之間有哪些相似之處?
中國宣佈對美軍工企業實施反制措施
自賴清德正式就任台灣總統以來,中國方面連續祭出針對美國的制裁。周三,外交部宣佈對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等在內的12家軍工企業採取制裁。
中國宣佈環台軍演 專家:升高壓力但風險可控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上任不久,中國發動環台軍演。相較過去,這是首次包含金、馬等外離島。有專家向DW表示,北京希望展現有能力全面封鎖台灣。從軍演的名稱看來,後續還可能有其他演習,再進一步升高壓力。
台灣國會職權修法 民眾爆發抗議
台灣總統賴清德就任之際,在立法院佔多數的在野黨推動一項法案,引發爭議。在野黨稱,該法案旨在給予立法機構更多監督政府的權力。但法案的推進過程以及一些條款引發民眾抗議。
梵蒂岡希望在中國設立常設辦事處
梵蒂岡國務卿、樞機主教帕羅林表示,梵蒂岡希望在中國設立常設辦事處。中國外交部回應表示:「我們願同梵方共同努力,推動中梵關係不斷改善。」這一消息也引發台灣與梵蒂岡邦交不穩的擔憂。
德國執政黨議員:台灣已是獨立民主國家
儘管#德國官方自1972年起就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但是此次隨德國聯邦議會代表團前往#台灣觀看總統就職典禮的執政黨議員Katrin Budde卻在接受DW專訪時反復說,台灣已經 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
布林肯祝賀賴清德 北京:美方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訊號
昨天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第一時間發表書面聲明祝賀賴清德就任台灣總統,他同時稱讚蔡英文在過去8年間強化了美台之間的聯繫。中國外交部對此表達強烈不滿。外交部發言人指責布林肯的做法嚴重違背美國做出的政治承諾。
客座評論:賴清德520演講為何觸痛中國大陸當局?
鄧聿文
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賴清德520就職演說公開把大陸說成是對台灣的威脅和對世界和平穩定的最大挑戰,通篇沒有"台獨"二字,但處處是台獨的身影。未來兩岸的對撞會逐步升高。
德國會議員證實 蕭美琴3月造訪德南遭柏林拒絕
出席台灣新總統就職典禮的德國聯邦議會跨黨派代表團主席魏爾胥今天在一場記者會上證實,今年3月,當時仍是臺灣候任副總統的蕭美琴曾打算從法蘭克福乘車前往位於巴伐利亞州的小城進行私人行程,雖然沒有與任何政治人物見面的計劃,但仍遭到德國外交部的拒絕。
賴清德就職演講強調「互不隸屬」 國民黨:「新兩國論」、「違憲」
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昨天在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的兩岸立場被在野的國民黨視為「新兩國論」。前總統馬英九批賴清德的演講「讓兩岸關係立刻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與挑戰」,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稱賴清德的說法「違憲」。
賴清德就職:「史上最佳」的台日關係如何互動?
賴清德就職台灣總統,日本派出的國會議員人數創下史上最多。台日關係看似來到新的篇章,但是在官方層面上仍是相對保守。未來日本在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拿捏,仍是如履薄冰。
客座評論:賴清德就職演講用ROC對上PRC
詹威克
5月20日,曾經被形容是「台獨金孫」、自稱是「務實的態度工作者」的賴清德如願以償地宣誓就職成為中華民國的十六任總統,但是他的就職演講內容,按照台灣的標準來說,卻似乎不是那麼的「台獨」。
蔡英文卸任台灣總統 拎兩只愛貓搬離總統府
隨著賴清德的宣誓就職,蔡英文也卸下了8年任期。這位台灣前總統在卸任前一天在社群網站上表示,今後她「會繼續在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角色,為台灣打拚」。她也張貼了與自己的愛貓愛犬在總統官邸最後的合照。
礦工的兒子 中國的眼中釘:賴清德其人
他出生貧寒,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北京則稱他「和平破壞者、麻煩製造者」——中華民國現任總統、前任副總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身上有許多標籤。未來數年,他將如何在國際聚光燈下駕馭日益動蕩的台海關係?
賴清德正式就任 對中喊話:尊重台灣人選擇
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20日宣誓就職,美國發聲明表達祝賀,德國聯邦議會也有跨黨派議員在此時訪台。中國方面則是在這時宣佈制裁多家參與對台軍售的美國企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台獨是死路一條」。國台辦發言人稱賴清德「充分暴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
普丁結束訪華 美台如此評價
俄羅斯總統普丁結束訪華行程。美國白宮淡化俄中元首會面的重要性。台灣外長則認為中俄正在相互支持擴張主義。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呼籲中國出席瑞士和平峰會。
美駐日大使訪與那國島 強調威懾力重要性
美國駐日大使周五罕見造訪日本西南靠近台灣的偏遠島嶼與那國島,強調加強威懾的重要性,並重申美國對其重要盟友的承諾。
賴清德就職演說將承諾穩健處理兩岸關係
即將上任的台灣新政府國安高層透露,候任總統賴清德將在520就職演說中承諾維持兩岸關係現狀,延續蔡英文奠定的基礎,並與各方合作確保現狀不受侵蝕。
黃循財接任新加坡總理 美中之間如何取平衡
在美中緊張關係持續之際,有專家認為新加坡的新總理黃循財大致會維持李顯龍的路線,不在美中之間選邊站。黃循財5月初曾接受媒體專訪,說明了他怎麼理解美中角力,以及對台海兩岸局勢的看法。
美台海軍太平洋「不期而遇」 雙邊低調演習
路透社引述消息指出,美台將這場演習稱作「海上意外相遇」,主要演練基本任務,但對雙方共同因應緊急狀況來說至關重要。台灣國防部出面回應指,雙方是依一項國際準則執行例行演練。
偏遠小城捲地緣政治角力 菲官員反美軍進駐
跟台灣僅一海之隔的菲律賓聖安娜,是這次美菲軍演的演習場所之一。當地有居民對於開放美軍進駐有疑慮,而該城所屬的卡加延省省長更為強硬反對,主張如果菲律賓「對中國好」,那中國就會對菲律賓好。
美國驅逐艦穿越台海 中方批美國「公開炒作」
距離台灣新總統宣誓就職已經不到兩周時間,周三一艘美軍驅逐艦穿越台灣海峽,引發中國強烈不滿。過去一段時間來,中美正努力恢復軍事對話,以減緩地區緊張局勢。
德國兩軍艦起航前往印太 穿越台海尚未決定
本周二(5月7日)德國向印太地區派遣了兩艘軍艦,以加強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並應對台海和南海日益緊張的局勢。德國國防部長表示,目前尚未做出兩艦是否穿越台灣海峽的決定。
蕭美琴強調台灣韌性 中批美官員「打台灣牌」
台灣準副總統蕭美琴6日表示,台灣身處外交孤立等不利處境,仍積極打造自身「韌性」,值得獲得國際支持。同一天,中國外交部批評了美國國務院官員涉台言論,要求美國停止「衝撞中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底線紅線」。
著眼台海、南海危機 美菲軍演模擬擊退敵軍
美菲年度「肩並肩」軍演邁入最後一週,近日在菲律賓呂宋島西北海岸的巴丹島,以及鄰近南沙群島的巴拉望島,分別進行實彈演習。此前,中國曾表示反對各國在海上炫耀武力、推行「炮艦外交」。
強調「和平通行權」 德外長不排除軍艦穿越台海
兩艘德國軍艦即將啟程執行太平洋任務,航線尚未公佈。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強調「和平通行權」適用於台灣海峽,被解讀為不排除德方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可能性。
若川普胜選將會再次支持台灣?
曾獲美國前總統川普派任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大使的吉爾摩在台灣表示,若是川普再次入主白宮,將會再次支持台灣。
記者無疆界組織:全球新聞自由度仍在惡化
記者無疆界組織最新發布的新聞自由排行榜令人沮喪: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中,民眾無法獲得獨立新聞,其中36個國家的新聞自由度變得極為糟糕。
台灣稱多架中國軍機飛越台海中線
隨著5月20日台灣新總統就職儀式的臨近,中國方面針對台灣的軍事動作也變得更為頻繁。台灣國防部周五表示,偵測到多架中國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索羅門再選出親中新總理 歐美觀望
太平洋島國索羅門群島選舉結果出爐,由曾與中國簽署建交公報的前外長馬內萊成為下屆領袖。馬內萊曾表示將維持「與各方為友」的外交策略,而在美中持續在太平洋競逐的背景之下,索羅門新政府的態度也格外引發關注。
中國惠台出新招 是利多還是陷阱?
17位國民黨籍的台灣立委上週出訪中國,在北京會晤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等官員,隨後中方釋出一系列「惠台」措施。國民黨稱此行「成果豐碩」,但台灣內部不乏對中方「操作分化」的質疑聲浪。台灣專家和民眾怎麼看?
送走布林肯後 中國軍機飛越海峽中線
據台灣國防部稱,中國解放軍於當地時間周六上午又在台灣附近區域進行海空聯合巡邏,其中12架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剛剛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布林肯會晤習近平 稱中國對俄軍工支持引憂
布林肯訪華行程尾聲之際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布林肯談及北京提供的物資支持了莫斯科軍工業,敦促中國應對這一問題。此外,他還談及台灣、南中國海、人權等議題。
賴清德公佈新國安團隊 籲中國「有自信」面對台政府
民進黨籍的賴清德將於今年5月20日宣誓就職。他表示,面對中國進逼,台灣新的國安團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一方面宣佈人事佈局,一方面也對中國釋放訊息。
美參院通過援烏以台法案 80億美元助印太抗中
繼美國眾院之後,參議院也通過了援助台灣、烏克蘭及以色列的法案,拜登表示24日將簽署入法。對此,台灣、中國、烏克蘭等各方怎麼回應?
被害者家屬成廢死律師 台灣激辯死刑存廢
台灣憲法法庭23日針對「死刑是否合憲」展開歷史性辯論,律師、法務部、專家與大法官從死刑是否侵害人性尊嚴、判決是否具有「恣意性」等展開言詞攻防。台灣會不會從此廢除死刑,釋憲最快3個月內就會有結果。
死刑釋憲案:台灣人怎麼看廢死?
4月23日,台灣憲法法庭就死刑是否違憲展開言詞辯論。法庭上12位大法官的裁決,將成為台灣未來死刑存廢的關鍵。民調顯示,將近八成民眾不讚成廢死,台灣人怎麼看這次的死刑釋憲?他們認為,沒有 死刑的台灣會是什麼樣子?
上一頁
第1 頁,共5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