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釋放哪些訊號?
據新華社本周二的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為2024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部署。據消息人士透露,多數與會者贊成將明年GDP增速設定在5%左右。
英國商會: 中國經濟放緩導致投資意願低迷 關鍵看明年
中國英國商會表示,60%的英國在華企業認為,中國經濟放緩對他們的中國業務構成的挑戰甚於去年嚴格的新冠封控措施。該商會認為,明年「將是關鍵的一年」,需要採取行動,否則中國經濟可能會出現嚴重問題。
三中全會推遲 專家:揣測過早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未像過去那樣在10月、11月舉行,引起媒體揣測。但倫敦大學中國問題專家曾銳生向德國之聲表示,這並未違反中共規章。鑑於中國經濟形勢極其嚴峻,習近平很可能需要更多時間來考慮如何決策。
通縮之憂再現 中國11月消費價格指數下跌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復甦依然充滿挑戰。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字,中國11月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下降0.5%。降幅略高於市場預期。與此同時,中國1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為連續第14個月下滑。
一年前 經濟和民眾壓力下 中國放棄清零政策
一年前,面對經濟急劇滑坡以及各地爆發的反政府抗議,中國官方終於放棄了習近平親自決定、「親自指揮」、「親自部署」的「動態清零」政策。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怎樣開始向「群體免疫」邁出了步伐。
德語媒體:告別"清零"一周年
一年前的這一天,中國官方在毫無預警的情況突然宣佈取消實施了近三年的嚴苛防疫措施。一時間,新冠疫情席捲全國,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火葬場高負荷運作。什麼原因促使北京高層改變初衷?
穆迪下調中國信評 藍籌股跌至近5年新低
在房企暴雷、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未解的狀況下,中國5日遭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信用評級展望為「負面」,讓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隱憂再度浮上檯面。但中國財政部回應稱中國的「宏觀經濟持續恢復向好」,穆迪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
德語媒體:從經濟低迷到產能過剩
歷時三年的新冠疫情,令中國經濟陷入了低迷狀態。中國政府現在期望通過發展電動車、綠色能源等未來型工業產業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此舉又將對歐洲經濟以及全球的氣候保護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牆外文摘:偽君子季辛吉做大了中共政權
有評論認為,中國經濟改革的發起人正是下令鎮壓天安門抗議者的鄧小平,這一事實本身也體現了季辛吉遺產模糊黑白的本質。一方面,中美恢復邦交是「冷戰」的決定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成了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和全球政治的威權主義領頭羊。
菲律賓稱超過135艘中國船隻分散在菲經濟專屬區
菲律賓海岸警衛隊表示,中國派出大量船隻分散在菲律賓稱為朱利安‧菲利普礁(中國稱牛軛礁)的海域。菲方稱,這些船隻的數量日益增多,「令人感到震驚」。
經合組織:明年世界經濟恐放緩 中美是關鍵因素
今年的全球經濟出人意料地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但前景不容樂觀,在戰爭、仍然高企的通膨和持續高利率等壓力下,明年全球經濟預計將步履蹣跚。
單方面免簽 首批為何選了德法等歐洲五國?
12月1日,首批享受單方面免簽待遇的外國人已經從中國多地機場口岸順利入境。專家分析認為,北京此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主要是為了吸引更多投資進入中國,而之所以選擇德、法等歐盟五國,也是出於經濟實力的考量。
德語媒體: 中國為何結束了對立陶宛的貿易抵制?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到中國與立陶宛因台灣問題而起的的貿易爭端已悄然落幕,顯示出雙方在中歐峰會前緩和關係的決心,同時也表明小國也有力量。每日新聞則指出,中國開放歐盟五國公民免簽入境,這一政策可能是由於經濟疲軟所致。
德語媒體:俄烏戰爭令中國受益
俄羅斯發動侵烏戰爭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嚴厲的制裁。然而,俄羅斯的原油和天然氣卻源源不斷地輸往中國,中國汽車、電子產品和機械的對俄出口也在大幅增加。中俄貿易額達到了創紀錄的兩千億美元。
牆外文摘:台灣大選前夕的中共軍演
有評論認為,中共近期進行的台海軍演新模式,不排除是想在2024年大選結果產生前,先動手強化在台灣海峽的法律地位,以塑造有利的戰略態勢。
德國前政界高層受批評:沙爾平成"中國傳聲筒"?
德國前國防部長、社民黨前主席沙爾平在中國開設咨詢公司,與中聯部直屬機構合作主辦會議,以及向中國媒體表示"中國法治國家建設正在進行中",這些表態和做法受到專家和政界的質疑。德國電視一台Report Mainz節目報導了此事。
中植集團陷債務危機「嚴重資不抵債」
資產管理公司中植集團在給投資者的道歉信中提到,目前該公司負債總額已是總資產的兩倍以上,「存在重大持續經營風險」。面對這樣的債務「大坑」,分析師預期金融監管機構將積極干預。
2024年如何保增長?路透:政府顧問建議中國加大刺激
中國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政府設定的5%左右的目標。據路透社報導,中國政府的經濟顧問呼籲明年也保持穩定的增長目標。鑑於中國的政治環境導致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幾乎無法出現,他們寄希望於政府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刺激措施。
斐濟總理:中國可能協助我國發展港口
斐濟總理本周三表示,中國可能幫助斐濟發展港口和造船廠。這個太平洋島國在經濟關鍵領域有望與北京加強聯繫。
激進自由派米萊當選總統 阿根廷對華立場轉向?
極右翼候選人、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哈維爾‧米萊當選阿根廷新一任總統。他在競選中承諾要推行改善經濟的激烈措施,還批評與中國政府發展關係就像和「刺客」在做交易。
中美關係越發難搞 拜習會值得關注的五大看點
11月15日,習近平與拜登將在全球矚目之下於三藩市舉行會晤,兩人當面對談內容或將左右今後一段時間的中美關係走勢。DW整理五大看點,試圖梳理中美關係越發難搞之際,兩國元首怎麼談?
「拜習會」將促成中美經濟關係緩和?
為期一周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在三藩市開幕。11月15日即將登場的拜習會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期待,華盛頓和北京至少能夠在經濟領域緩和關係。
解碼中國:習近平和拜登如何找到共同點?
中美兩國領導人將於下周在三藩市舉行面對面會談。專家稱,這兩個敵對大國需要找到共同點,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
今年雙十一不 「剁手」 中國消費者捂緊錢包
一邊是使出渾身解數吸引消費者的各路電商,一邊是經濟疲軟大環境下缺乏購物慾望的中國民眾:走過十餘年的「雙十一」購物節似乎已經不再具備過去的光彩。
深鐵「全力支持」萬科 平安或控股碧桂園?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本周三表示,央行將積極配合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做好金融支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工作。近日,深圳國資委和深鐵集團表示將全力支持股價下行的萬科。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稱,政府正在促成平安保險救援碧桂園。
德語媒體:來自中國的汽車海嘯
《新蘇黎世報》刊出對前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的採訪,他指出,由中國汽車製造商帶動的殘酷價格戰遲早會到來。 《世界報》的分析文章寫道,目前歐盟除了德國在內的四個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大多沒有明確的中國戰略。
皮尤調查24國:公眾對拜登的信心遠超習近平
皮尤研究中心的發布一項新研究對比了24個國家的公眾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該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地區對美國的總體看法比對中國的看法積極;公眾對拜登的信心高出習近平近三倍。
客座評論:中國財政政策轉向擴張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放棄過去謹守的穩健財政政策,而轉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背後,當然是中國經濟的不樂觀和解決地方債的需要。
應對外資批評 李強承諾擴大市場準入
在歐洲企業批評中國商業環境需要更多實質性改善之際,中國總理李強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表示,將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並保護外商投資權益。
"新冷戰"外交?北韓大規模關閉駐外使館
從安哥拉到香港,北韓正在迅速關閉其海外大使館和領事館,其原因是該國經濟陷入困境,同時轉變外交戰略,更多地與中國和俄羅斯結盟。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困境難解 「良藥」不再靈驗
《慕尼黑信使報》分析認為,中國經濟的問題來自深層次的結構弊病,而北京慣用的以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景氣的手段,已經不再適用於當下。《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到,比亞迪正準備在歐洲設廠,選址鎖定匈牙利。
德國專家評對李克強的哀悼:人們意識到他是一股抗衡的力量
德國符茲堡大學教授費多麗(Doris Fischer)向德國之聲表示,人們對已故總理李克強非同尋常的哀悼,大概是意識到,他曾是一股"抗衡的力量",而如今,這股力量缺失了。
中國製造業由榮變枯 增長保5%進入沖刺階段
中國官方公佈的最新經濟數據顯示,製造業在經歷了短暫上揚行情後,開始在2023年的最後一個季度之初繼續呈現出萎縮態勢。這對於中國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G7貿易部長批"經濟脅迫" 中國反控"雙重標準"
七國集團(G7)貿易部長會議週日(10月29日)呼籲,應立即取消對日本水產的不必要限制、共同應對「經濟脅迫」,劍指中國。中國駐日大使館隨後譴責「經濟脅迫」才是G7的「專利」,批評該集團成員勿「雙重標準」。
德語媒體:必須為脫鉤中國早做準備
在全球地緣政治異常緊張的時期,德國應當怎樣調整對華戰略?《世界報》的一篇客席評論認為,必須要為中國攻台、德國必須跟隨美國制裁中國提前做好準備,避免屆時蒙受慘重經濟損失。《商報》的客席評論則指出,就算有著不同的動機,北京和莫斯科在「拉美國下馬
德語媒體:明爭暗鬥的中美關係 何時有轉機?
《每日鏡報》注意到,中美外長本周將會晤,顯然是在為即將到來的元首峰會做籌備,但是這至多只能緩和中美關係,無法帶來本質性的改善。《焦點雜誌》則指出,中國近期正在大幅減持美國國債,這其實是一場不流血的戰爭。
德語媒體:正在衰減的中國影響力
同以往相比,上周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峰會似乎冷清了許多。塔利班派出了強大陣容,西方國家卻集體缺席。出席峰會的各國領導人總數也比上一屆減少了近一半。
德國中小企業如何實現對華"去風險"
地緣政治關係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之下,德國中小型企業在也努力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除了增加在中國周邊國家的投資外,他們還在盡力加強在華企業的獨立運作能力。
客座評論:寫在中國股市的底部時刻
中國股市今年一再走低,本周又有人喊出「三千點保衛戰」。宏觀經濟學者沈凌認為,儘管悲觀因素不少,但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收益大於風險,中國股市仍值得期待。
德語媒體:中國需要一種新的經濟
《日報》繼續關注「一帶一路」峰會上習近平與普丁的互動,及其向國際社會傳遞的訊號。《南德意志報》則指出,中國仍有可能阻止房地產經濟崩潰,但還要有多少房企爆雷,才能促使北京採取行動?
德語媒體:習近平支持普丁有風險
《商報》指出,儘管普丁訪華似乎暫時擺脫了孤立,但北京與莫斯科走得如此之近,卻影響著中國與歐盟的關係。
第三季度經濟數字出爐 中國經濟是否走出困境?
中國官方10月18日公佈了第三季度經濟數字,其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在數字發布後,摩根大通和野村證券均上調了對中國2023年GDP增長的預期。而法新社報導指出,中國官方在努力遏制前所未有的房地產危機的同時,仍面臨要求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的呼聲。
客座評論: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否成功
「一帶一路」究竟是像中國當局宣稱的一樣已取得成功,或者像西方輿論說的,是一個失敗的面子工程?政論家鄧聿文認為,「一帶一路」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從它的落地成型來看,是成功的。不過,它的下一個10年可能不比前一個10年輕鬆。
中國"全天候"夥伴巴基斯坦重新轉向西方?
巴基斯坦專家觀察到,該國如今似乎重新向西方靠攏,顯示該國並不希望完全投入中國的陣營。其背後的原因或許是經濟性質。
「一帶一路」十年:習近平離「中國夢」還有多遠?
2013年秋天,剛剛攀登權力高峰的習近平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要為實現「中國夢」搭橋鋪路。「一帶一路」十週年之際,DW訪問多名專家,試圖梳理習近平「十年一夢」的成敗與轉折。
德語媒體:中國沒法被唱衰
《新蘇黎世報》刊評認為,中國經濟眼下遇到的困難遠不足以對中共的執政根基構成挑戰,唱衰中國只是一廂情願。奧地利《信使報》則刊發客席評論指出,中國試圖改寫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規則,必然導致一系列衝突,而歐洲在其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則十分微妙。
波瑞爾喊話北京 請認真對待歐盟!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表示,訪問中國期間向對方傳達的訊息是,歐盟非常認真看待中國,希望對方亦是如此。他與中方也談到以巴問題,波瑞爾指出,雙方都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推動兩國方案。
中國9月貿易數據有所改善 但挑戰仍在
中國海關總署周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9月出口同比有所下降,但好於市場預期,降幅繼續收窄。另外,進口方面也有一些積極訊號。這給陷入困境的中國經濟帶來了一些企穩的希望。
中國遣返大量脫北者 韓國提出抗議
韓國統一部就多個人權組織的說法稱,中國東北三省的多數北韓居民被遣返的消息似乎屬實,韓方已就此向中國提出抗議。人權組織稱,被遣返者將面臨北韓當局的監禁或被處以極刑。
中國延長「貿易壁壘調查」至台灣總統大選前夕
中國商務部周一公告,鑑於情況複雜,將延長對台貿易壁壘調查3個月至2024年1月12日,即台灣總統選舉前一日。陸委會批評北京的做法完全出於政治動機,呼籲回歸WTO機制展開協商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上一頁
第9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