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習近平反腐:重錘砸向金融業,前路漫漫無盡期
習近平最近表示要加大力度,「堅決打贏反腐敗鬥爭攻堅戰持久戰」。中國最新的反腐戰場轉移到金融行業。有專家認為,反腐戰役可能會持續到習近平執政的終點,因為習近平「輸不起」。
恆大危機 :若被清盤 影響幾何?
香港高等法院將於1月29日舉行針對中國恆大集團的清盤呈請聆訊。中國最大房地產開發商之一的破產清算將對中國經濟將有何影響?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讓德國面臨大麻煩
《德國編輯部網路》擔心,早在幾十年前就力推電動車轉型的中國汽車產業,很快就會讓德國老牌車企難以招架。《世界報》則警告,隨著中國經濟下挫,享受了幾十年「中國崛起紅利」的德國經濟也將迎來艱難歲月。
解碼中國:如何應對胡塞武裝?
針對胡塞武裝在紅海的襲擊行動,中國的措辭越發強硬。雖然中國船隻並未受到襲擊,但紅海航線遭遇危機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已對中國本就疲軟的國內經濟增長造成衝擊。
北京祭出「組合拳」!穩定市場、重振樓市
繼中國央行本周宣佈降息降准的消息後,陷入困境的房地產行業也迎來「強心劑」,住建部表示,首批可以給予融資支持的房地產項目名單月底前落地。中國政府已多次出手,試圖重振房地產行業,推動整體經濟復甦向上。
德語媒體:多數德國企業不打算離開中國
儘管同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不斷加劇,地緣政治的風險與日俱增,但最新一項民調顯示,大多數德國企業並不願意從中國撤出。
中國股市30餘載 那些跌宕起伏的大漲大跌
央行出手了!降准降息穩定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周三宣佈,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1兆元,並即將局部降息。市場情緒反彈,港股應聲拉升。專家指出,這凸顯政府希望確保經濟在新的一年有良好開局。
歐盟經濟安全戰略:保護科技不流向中國
歐盟委員會周三首次宣佈經濟安全戰略,將在對內和對外投資兩大方面保護自己的科技不外洩到"憂慮國家"(countries "of concern")。一般認為,該戰略的矛頭直指中國。
讓中國股市雪崩的「雪球」是什麼?
近期中國股市走跌,儘管中國總理李強發出穩定市場信心的言論之後,股價略有回穩,但分析師對股市前景仍抱謹慎態度。部分觀察認為,中國股市下滑,跟「雪球」金融衍生產品有關。
中國股市慘跌 「這可能是投資者能承受的最後一滴水」
今年開年以來中國股市持續下跌,三大指數集體低開,與此同時,美股日股不斷上漲,彭博社統計,美國股市市值目前比大陸和香港股市市值的總和還高出38兆美元。有消息人士透露,中國政府正在考慮調動2兆元救市。
賣燒賣賺了個兩億 網友吐槽:信你個鬼!
繼「跑單王」外賣小哥三年賺了逾百萬之後,又一位行業奇人的新聞受到關注:海歸姑娘賣燒賣一年賣出兩個億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並引發熱議。有人驚嘆賣燒賣可賺這麼多錢,也有人懷疑事件的真實性,「把人民群眾當傻子忽悠」,也有網友說:「大躍進歷史重現。」
牆外文摘:習近平不這麼糟糕,中國經濟也會遇到大麻煩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開始變得像是一個糟糕的經濟管理者,其任意干預的傾向——這是專制者慣做的事情——扼殺了民營部門的積極性。但即使習近平是更好的領導人,中國也會陷入困境。同時,「我們不要對中國的經濟下滑幸災樂禍,這可能會成為所有人的問題。」
德語媒體:中國人口減少是好事
中國人口總數連續第二年減少,《新蘇黎世報》評論稱這是件好事,並且指出中國政府嘗試通過政策提高出生率是徒勞的。瑞士《商報》刊出的一篇文章認為,瑞士不應該對中國的善意抱有幻想。
中國吸引外資創十幾年來新低
哪怕是在中國執行新冠疫情管控政策最嚴格的2022年,境外企業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仍然實現了大幅度的同比增長。然而結束了嚴苛的「清零政策」後,中國這一曾經吸引各方投資者的熱土,並沒有恢復以往的魅力。
增長5.2%?很多中國人感覺到經濟正在衰退
儘管中國官方公佈2023年經濟增長了5.2%,超過大多數主要經濟體。但是,對於畢業即失業的年輕人、因房產貶值而惶惶不安的業主以及收入低於前一年的工人來說,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給人的感覺是在衰退。
德語媒體:中國總理李強的宣傳秀
中國總理李強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提前劇透了中國去年的經濟增長數據:2023年,中國經濟實現了5.2%的增長,超過了政府給定的目標。不過,對於今後的經濟展望,多數專家卻並不認同李強總理的樂觀態度。
歐美媒體看中國經濟: 「增長失去光澤「」缺乏未來方案」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達沃斯論壇宣佈去年經濟增速5.2%,儘管單從數字上仍讓世界豔羨,但暗藏憂慮。多家歐美媒體對此進行了分析。
紅海危機:胡塞武裝稱中俄船隻可在紅海安全通行
以哈衝突爆發後,葉門胡塞武裝在紅海襲擊商船,以聲援加薩的巴勒斯坦人。本周五,胡塞武裝承諾俄羅斯和中國船隻可安全通過紅海。紅海危機升級已導致全球航運價格飆升,中國外貿產業也受到衝擊。
滬指跌至五年新低 網民喊胡錫進「該加倉了」
中國股市周四延續跌勢,跌至5年來最低水準。曾稱「跌破2800肯定敢加倉」的中國知名媒體人胡錫進的炒股動向再度受到網民關注,喊話胡錫進「你不加倉對不起全國股民」。
2024年 中國經濟的五大隱患
房地產行業陷入重重危機、消費者對未來信心不足,川普有可能會重返白宮:過去一年當中,中國經濟雖然漸趨穩定,但新的一年需要面臨的挑戰也有很多。
中國總理李強達沃斯講話:中國經濟仍將為世界提供強勁動力
周二的達沃斯全球經濟論壇上,中國總理李強呼籲各方應努力減少國際合作的障礙,並表示中國經濟仍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他表示,保持供應鏈的"穩定和順暢"至關重要。
賴清德就任前過渡期 中國打"觀望牌"
周末台灣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勝選總統,中國的反應頗為安靜。有分析人士認為,在賴清德上任前的這四個月裡,北京將謹慎計算改採取的舉動。
世界銀行:2024年全球經濟繼續趨緩
世界銀行周二發出警告稱,2024年全球經濟將連續第三年保持趨緩態勢,這將加劇發展中國家的貧困狀況以及債務問題。
海關數據: 2023年中國出口七年來首次下降
周五中國公佈的以美元計算的海關數據顯示,由於全球對大部分中國製造的需求放緩,中國全年出口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不過,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出口數據表現則要略好一些,進出口總值同比增0.2%,中國官方稱「好於預期」。
中國當局推出重磅新規 便利外籍人員赴華
中國從1月11日起開始施行「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其中包括擴展「落地簽」的適用範圍,讓其覆蓋「絕大多數有緊急來華需求的外籍人員」。外媒普遍認為,中國此時推出便利外籍人員來華的新政,是為了提振疲軟的經濟。
中國經濟脅迫加劇 對台灣大選結果有何影響?
台灣總統大選前夕,中國一方面中止ECFA關稅優惠、打擊化工產業,另一方面又重新開放石斑魚進口,遭批「以商逼政」、介入台灣選舉。 DW訪問業界代表及專家,談北京的經濟脅迫策略在近年來有何變化,對選情實際影響幾何?
Ifo:中國是俄羅斯受制裁商品重要來源國
德國著名的Ifo經濟研究所的一項分析顯示,許多受制裁的歐盟商品正通過中國、土耳其和其他國家運往俄羅斯,專家認為其中存在逃避制裁的嫌疑。
官方稱"中等收入群體達四億" 中國人收入有多少?
近日,中國"中等收入群體達四億"的說法再次引起爭議。有人提出疑問說,既然有四億中等收入群體,為何拉不動消費?一些網友認為,這是因為對中等收入的統計跨度太大。也有專家指出,不要忘記還有更多的低收入者。
繼許家印後 恆大系再有高管被拘
中國恆大集團旗下的恆大新能源汽車執行董事劉永灼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刑事拘留。該公司1月8日發布公告。這是債台高筑的地產巨頭恆大陷入危機的最新跡象。
德語媒體:脆弱將成為中國的新常態
同西方的關係持續緊張,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失業率居高不下,新的一年裡,中國將面臨哪些挑戰,德中關係又將如何發展?
財新發布12月製造業PMI 高於官方數據
《財新》公佈了去年12月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8,高於幾天前中國統計局公佈的PMI指數49.0。德新社指出,《財新》的指數主要反應規模較小私營企業的狀況,而官方發布的數據則更多地反映了大型和國有企業的情況。
超級富豪到底受不受歡迎?
全球各地對財富和億萬富翁的看法差異很大。雖然它們在歐洲部分地區——例如德國和法國,可能會受到嚴厲批評,但在美國或印度卻並非如此。這是為什麼呢?
中國2024年起簡化美國遊客赴華簽證申請
中國官方周五表示,為便利人員往來,自2024年1月1日起將減免美國公民赴華旅遊的簽證申請材料。近幾個月來,北京一直透過放鬆簽證政策、恢復國際航線等措施重振旅遊業。
我們不撤! 美餐飲業擴大在華業務
一些國際品牌在保護主義以及中美關係不穩的背景下考慮轉移到其他國家。對復甦乏力的中國經濟來說,這實在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美國餐飲類卻看好中國這塊龐大市場,肯德基中國門店已突破1萬家,麥當勞、星巴克也都計劃繼續擴大中國市場。
德語媒體:中國車企面臨殘酷的淘汰
在中國製造的汽車大舉進軍歐洲市場之際,《經濟周刊》關注了中國車企在國內面對的激烈競爭。《明鏡線上》在新年展望中,預測中國經濟可能好景不再。
德語媒體:習近平故意拖慢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為什麼疲軟?《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不排除習近平是有意為之,因為他認定中國經濟界應該為對抗美國的戰略目標而服務。《新蘇黎世報》則指出,如果習近平願意回歸實用主義路線,基本盤優於西方國家的中國經濟仍然有望恢復快速增長。
德語媒體:2024 中國還會好嗎?
德國《焦點雜誌》認為,中國領導人很可能會在2024年積極促進俄烏和談,同時也繼續從俄羅斯的衰弱中受益。瑞士《商報》則指出,中國經濟疲軟會拖累全球,不過其國內的通貨緊縮壓力卻不太會傳導到國外,因為跨國企業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選項會推高成本。
2024全球經濟展望: 中國、川普和下一個「黑天鵝」
如果說過去幾年教會了人們什麼道理的話,那就是在全球經濟問題上,總會有意料之外的情形發生。那些希望2024年經濟能稍微穩定的人們,這次可能要失望了。
史上最嚴游戲新規被撤回? 並沒有
旨在嚴格限制「游戲氪金」的中國網游新規草案導致股市游戲板塊暴跌,中國股民、網民哀嚎一片。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即便新規有著善意的動機,但客觀上也導致股市復甦被澆一頭冷水。此外,新規草案已被撤回的傳言並不屬實。
銀行歲末再降息 中國經濟復甦難
中國工商銀行宣佈今年第三次降息,其它主要商業銀行預計也將跟進。中國房地產市場下行,股市低迷,外商投資下滑,經濟復甦難上加難。
中國零售商轉戰低價 或加劇通貨緊縮
中國零售商轉變銷售策略,紛紛投入價格大戰。這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使得步履蹣跚的中國經濟復甦更加艱難。
德語媒體:要麼生存 要麼毀滅
為什麼普丁的戰爭機器能頂住西方制裁壓力繼續運行?《資本》雜誌認為,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軍民兩用物資起到了很大作用。《經濟周刊》則感慨中國汽車廠商在技術、成本方面全面超越德國競爭對手,而整個德國產業界依然躊躇不前。
德語媒體:西方抗衡中國離不開印度
《新蘇黎世報》指出,在抗衡中國的漫長過程中,西方和印度將相互需要。《經理人雜誌》則呼籲德國工業界學習中國競爭者的"軟體優先"思維。
同中國脫鉤將重創德國經濟,但可控?
位於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發布一項調研顯示,同中國突然脫鉤,將給德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但打擊程度並不會超越以往的嚴重危機。調研同時還顯示,脫鉤讓中國蒙受的損失將遠遠超過德國。
國安部發文嚴斥唱衰經濟 微博警告財經博主
本周五,中國國安部微信公號發文,稱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唱衰中國經濟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道路進行攻擊、否定。數名中國社群網站上的財經博主表示,已被微博警告不要發布任何唱衰經濟的言論。
消息人士:中國將明年預算赤字率設為3%
三名知情人士對路透社透露,中國領導人在本周的年度經濟會議上同意,2024年將預算赤字控制在GDP的3%。路透社指出,該數字低於預期。這顯示出北京明年可能不會考慮大規模的財政手段,但可能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加大刺激力度。
消息人士稱中國總理李強將出席達沃斯峰會
據路透社報導,中國總理李強計劃參加下月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成為自2017年習近平出席瑞士達沃斯以來,中方與會的最高級別官員。知情人士說,李強將率領一個龐大的高級政府官員訪問團,展現北京對商業的開放態度。
中國經濟為何復甦「脆弱」? 世行預測中國明年增速4.5%
世界銀行本周四發布報告,預測中國經濟將放緩,明年GDP增速降至 4.5%,後年降至4.3%。美國政治學家裴敏欣認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多是政治基本面的原因。
2023中國大事記
對於許多中國民眾來說,快要過去的2023年,依然是無比艱難,壞消息遠遠多於好消息的一年。能讓人高興起來的事情不多——但總還是有。DW德國之聲為您用12張圖總結2023年的中國大事記。
上一頁
第8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