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中國仍應注重內需
周五的德語媒體,關注了中國的經濟戰略以及中國社會對待外國居民的態度變遷。
中國製造業PMI高於預期 專家:勿過度解讀
今年3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出人預料地上升到高於50的榮枯分界線。有分析人士認為,刺激政策實施逾一年,可能終於顯現出一些成效,但預測復甦言之過早,中國的經濟仍需要政府和央行的更多扶持。
標準普爾將中國評級展望下調至負面
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周四表示,由於中國的改革步伐慢於預期,因此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目前,標普將中國的長期主權信用評定為AA-。降低評級展望這一舉動被認為是下調評級的預警訊號。
亞發行:產能過剩拖累中國經濟
周三,亞洲發展銀行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估
德語媒體:難以拒絕的誘惑
《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文章關注中國經濟,認為北京正面臨著"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脅。而中國足球俱樂部開出天價邀請足球明星加盟的消息是《世界報》的焦點之一。
拉美國家:親近中國 效仿歐盟
25年前,南美洲實現了其共同市場的夢想;25年後的今天,這個共同市場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前景為未可知。
德語媒體:從北京一家人看中國經濟
面對中國增速放緩,德國《資本》雜誌以北京一家人的經歷為例,講述當下經濟轉型中的中國現實。《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了中國叫停「洋地名」一事。
中國反腐讓藝術市場"躺槍"?
本周四公佈的《胡潤藝術榜》指出,中國藝術市場去年十分低迷,這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北京政府推行的反腐敗運動不無關係。
寮國再度爆發襲擊中國公民事件
中國公民在中國大舉投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寮國成為了暴力分子襲擊的目標之一。
李克強博鰲演講 各種安撫打氣
就備受外界關注的中國經濟形勢,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從「怎麼看」、「怎麼干」兩方面進行了總結性闡述。
十大風險排行榜:中國經濟硬著陸居首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旗下智囊機構「經濟學人智庫」評選出全球十大風險,其中中國經濟硬著陸名列榜首,中國擴張主義引發南海武裝衝突排名第8。
中國商務部釋放積極訊號
中國商務部認為「外貿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困難不是短期的」,但同時也樂觀地預計「3月份以後,外貿回穩向好是有可能的」。
澤林視點:更多開放
中國人大對一個支持更多市場經濟的五年計劃點頭。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這是總理李克強的勇敢之舉,然而要兼顧發展與改革並不容易。
靠創業公司拉動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逐步放緩。為應對低迷經濟增長,北京開始鼓勵、資助創業公司。但是這招真的有效嗎?
中國漁船在阿根廷經濟專屬區被擊沉
阿根廷官員周二表示,海岸邊防署周日向一艘在該國專屬經濟區非法捕魚的中國遠洋船開火並將其擊沉。中方表示嚴重關切。
赤字創新高 李克強表示「希望大於困難」
儘管中國經濟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在周三閉幕的全國人大上,所通過的十三五規劃依然力爭實現經濟高增長、促進投資增長、提升民眾收入水準。這些目標究竟能否實現?李克強總理對此表示充滿信心。
經濟轉型中的農民工
在中國工業重鎮珠三角地區,到處是關閉的工廠和破產的企業。廉價密集生產的成功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中國準備在老工業的廢墟上建立起創新產業。然而,轉型過程中所產生的陣痛是不可避免的。
危機之中 中國對外投資額創歷史紀錄
在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巨大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中國企業大舉進軍海外的腳步並沒有減慢。
德語媒體:曾經和現在的「黃禍」
雖然全球政治和經濟權力格局正在發生位移,但這卻是傳統西方世界不願意看到的。
中國經濟壞消息不斷 政府官員努力保局
面對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的大幅震蕩,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有必要再給市場吃一顆「定心丸」。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要崩盤?不要怕!
周四的德語報刊,分別關注了危機四伏的中國經濟以及雄心勃勃的扶貧計劃。
通貨膨脹不及預期 汽車銷售仍然下降
在通貨膨脹率不及官方預期,通縮壓力依舊存在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另外一個晴雨表之一——汽車市場銷量也呈明顯下滑趨勢。但
澤林視點:地方對中央
德國之聲專欄作者澤林認為,比起景氣刺激計劃,中國總理李克強更加注重經濟結構的改革。
誰才是未來中國消費的主力軍?
中國到底有多少人手裡有護照?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的「中產階級」?他們手中的錢又花在什麼地方?
德語媒體:中國影響世界和污染嚇跑外國人
中國二月出口跌幅為7年來最高,引起《南德意志報》的關注。該報分析了中國經濟持續疲軟的影響。《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因為空氣污染而不願去中國工作的外國人。
違反美國制裁伊朗禁令 中興被制裁
美國商務部認為中興違反了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禁止令,因此對中興實施出口限制,路透社指出,該措施可能會打亂中興的手機生產。中國商務部對美方的決定做出回應。
德語媒體:萬眾創新和束手束腳
德語媒體本周將目光投向正在北京召開的兩會。《南德意志報》認為中共在經濟轉型中言行不一,瑞士《蘇黎世報》則稱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雄心勃勃」。
樓繼偉:擴大政府負債率空間仍存
中國財長樓繼偉試圖澆滅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擔憂,他在周一(3月7日)答記者問時表示,北京當局還有空間擴大政府負債率,通過逐步提高赤字率以支持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
專訪:中國經濟的彈性空間極大
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鬥向德國之聲解讀最新的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特別分析了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就業形勢、股市和房價走向。
中國公佈2016年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人大會議在北京召開,總理李克強宣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為6.5%—7%。這是近20年來中國政府首次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一個區間。
德語媒體:共產黨人與經濟危機
鑑於中國目前並不樂觀的經濟景象,《日報》周五提出問題,習近平的統治究竟有多穩定?《法蘭克福匯報》也對中國經濟能否順利轉型表示擔憂。
市長代替市場 經濟又怎會好
中國經濟降溫已經持續兩年有餘。中國經濟到底得了哪些「病」?治病又能有哪些「藥方」?其中又有哪些是「良方」、哪些是偏方?各路專家有話要說。
德語媒體:渦輪式資本主義中的「美人魚」
一方面,中國經濟在政治改革停滯不前的阻力下陷入困境。另一方面,老百姓更願意把錢花在電影院。這些都是德語媒體關注的中國話題。
最新數字看中國經濟
中國官方和非官方PMI均顯示,製造業萎縮,非製造業雖有回落,但仍在擴張區間。與此同時,一線城市房價上漲同比超過二成。關於「僵屍企業」裁員的消息也備受關注。
德語媒體:中國的新角色
剛剛落幕的G20峰會吸引了《商報》的目光。該媒體指出,中國在G20中扮演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北京不再是增長動力,而成了一個不穩定因素。" 《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北京取消封閉式小區的計劃。
中國經濟的「五座大山」
中國經濟近來壞消息頻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是什麼?
G20會議上海開幕 德財長立挺中國改革
G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正式開幕之際,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大力肯定中國的改革,認為有關中國經濟即將崩盤的說法實乃「誇張」。
德語媒體:中國往何處去?
經濟改革何去何從,政府究竟願不願意放權,這是德語媒體評論中國經濟時最關注的話題。
取消「封閉住宅小區」的利益之爭
近日,中國政府推出新政方針,意在取消「封閉住宅小區」,希望改善城市擁堵的現狀和對公共服務設施的利用率。
德語媒體:軍火商的"福地"--亞洲
《法蘭克福匯報》周三文章指出,隨著地區緊張氣氛加劇,亞洲各國軍費激增,這裡也成了軍火商的"福地"。而產能過剩也依然是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商報》評論指出,若北京改革努力再不成功,經濟增長下落會更嚴重。
德語媒體:用力過猛的中國工業
中國工業的產能過剩是《南德意志報》關注的話題。而《法蘭克福匯報》則注意到了習近平做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要"姓黨"的強調。
德語媒體:「熔斷」的代價
中國證監會主席換人的消息受到了德語媒體的關注,《商報》記者評述肖鋼下台的背後原因。
國內經濟不振,中國仍將引領G20峰會
股市災情、經濟放緩,過去數月從中國傳出的經濟新聞基本上為負面。而正是這一背景下,G20國峰會將於今年9月在杭州舉行。
韓媒:中國多家商業銀行凍結北韓帳戶
隨著美國加大對北韓的制裁力度,中國方面也開始有所行動。
中國產能過剩殃及全球經濟?
歐盟駐華商會周一(2月22日)表示,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正給全球經濟帶來影響"深遠"的損害,尤其困擾鋼鐵、水泥和化工等行業。在華歐盟商會主席武特克(Jörg Wuttke)稱,"歐洲企業的境況比過去更糟。"
德語媒體:世界大國的誘人魅力
《新蘇黎世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和俄羅斯有著共同的目標,他們都想打破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秩序,不過北京的戰略卻更加謹慎。《南德意志報》則關注了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
德語媒體:讓德國經濟界分裂的中國
在數千人舉行集會,要求歐盟不要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也有德企支持歐盟作出這個決定,這是周五德國《經濟周刊》關注的焦點。而《南德意志報》則注意到大型飛機製造公司訂單銳減的現象,指出,這些公司擔心繁華正走向盡頭。
中國投資歐洲史上最高!七成是國企
一份有關中國對歐投資的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將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歐洲市場,並將此作為一個"政治槓桿"。去年中國向歐洲投資的200億歐元中,70%的投資來自國企。
德語媒體:疲軟的出口與興旺的海外投資
周一,「明鏡線上」關注了中國出口的同比大幅下降;《新蘇黎世報》則報導,中國投資者熱衷在德國北威州投資,而且在投資思想上發生了根本轉變。
中國「僵屍企業」之死
儘管市場需求疲軟,中國大型企業「大煉鋼鐵」的節奏繼續。
上一頁
第39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