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在變革中爭取穩定——中國面對的難題
中國經濟在進入所謂的「新常態」後面臨新的難題。北京如何才能在漩渦中控制局面,保持政權穩定?不久前,中西方專家齊聚一堂,討論中國在轉型中所面臨的壓力。
進出口雙降 人民幣貶值壓力大
9月份的貿易數據顯示,中國的進出口業績不如預期,引發人們對經濟回暖乏力的擔憂。人民幣也因此繼續承受貶值壓力。
德語媒體:滴滴們的憂,德國企業的愁
京滬發布的網路約車新規草案受到德媒關注。《新蘇黎世報》指出,這項旨在減緩城市交通的舉措讓滴滴等約車平台深蹙眉頭。而《南德意志報》則注意到德國品牌在中國市場遭"擠兌"的現象。
德語媒體:既要減債、又要保增長?難!
周五的德語媒體,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持續降溫的中國經濟。此外,中國當局與藏區宗教學校的角力也吸引了一些駐華記者的注意。
德語媒體:一切都大,滿眼皆金
《南德意志報》周四關注了即將結束的中國十一黃金周。瑞士《新蘇黎世報》則聚焦了美國學者沈大偉今年出版的新書《中國的未來》。
德語媒體:「震驚中國的謀殺案」
德媒本周末關注中國女留學生李洋潔被害案的進一步細節。同時,中國房地產價格繼續一路沖天,也是德語媒體關注的內容。
中國經濟「有階段性趨穩跡象」
中國公佈9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4,與上月持平,生產和需求增長平穩。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7,連續7個月保持在53.0以上的景氣區域。
德媒:中國投資者欲收購歐司朗
根據德國《商報》報導,中國企業打算收購總部位於慕尼黑的老牌照明燈具公司歐司朗(Osram)。
德語媒體:中國不行了怎麼辦
任琛
作為一家對中國話題時常持批判態度的德國媒體,《南德意志報》發表了一篇褒獎中國影響力的文章。指出危險的不是中國崛起,而是中國崩潰。另外,《新蘇黎世報》則把批判的劍鋒指向如今勢頭正勁的王健林。
德語媒體:中國老百姓存錢為啥白搭?
周一的德語媒體將目光投向中國債台高筑、產能過剩和信貸泡沫等問題,並採訪專家提出解決辦法和相應後果,其中也關注了辛苦存錢的普通百姓。
歷史轉折:中國對外投資首超吸引外資
根據中國商務部最新公佈的數字,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總額首次超越中國吸引外資的總額。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從此成為淨資本輸出國家。在全球經濟仍處於低迷的背景下,中國是如何做到的呢?
中日紛紛搶在美國前挺進古巴市場
未來幾天中國和日本兩國領導人將分別訪問古巴,經貿合作將是商談重點。中日兩國的企業正在大舉挺進古巴市場,而美國企業仍被阻擋在古巴市場門外。
不只「獵狐」 還要「獵贓」
隨著中國在海外「獵狐」,追捕遣返經濟案嫌犯的成就越來越大,中國公安部門已經將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放到追回腐敗官員轉移到海外的巨額財產上。
中國首次從法國「獵狐」成功
據新華社等中國官媒報導,中國公安日前在法國警方的協助下,成功將一名「獵狐行動」所通緝的嫌疑人押解回中國。中國公安部表示,這是中法引渡條約2015年生效後,中法兩國間首次成功引渡逃犯。
國際清算銀行:中國恐面臨嚴重債務危機
總部位於瑞士的國際清算銀行(BIS)周日警告稱,中國金融業可能將面臨一場嚴峻的債務危機。該行指出,今年第一季度,一項反映中國當前債務佔GDP比重以及長期趨勢的指數創下新高,這說明今後3年內,中國的金融體系可能將面臨巨大挑戰。
服務業是中國經濟的大救星?
近年來在中國蓬勃發展的服務業,被政府宣傳為拉動經濟、吸納勞動力的良方。然而也有專家認為,其作用被誇大了。服務業究竟能否在投資與出口低迷之下,力挽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狂瀾?
德國各大城市舉行反TTIP和Ceta遊行
本周六,超過10萬名德國民眾在各大城市同時舉行示威活動,抗議德國政府計劃與美國和加拿大分別簽署TTIP和Ceta自由貿易協定。參與示威的人數雖然眾多,但卻遠不及主辦者的預期。
德國汽車業上調中國市場預期
德國汽車工業界估計,已經火熱多年的中國汽車市場今年的表現將好於預期。中國客戶們青睞的依舊是德國產高端轎車。
中國數據向好 經濟走出低谷
中國官方發布的8月宏觀數據好於預期,結合此前的貿易和通膨數據,證實中國經濟已走出7月低谷,但是整體投資下行風險猶存,意味著中國經濟穩增長還需政策面未雨綢繆。
越南總理訪華 中方談南海
與越南總理阮春福(Nguyen Xuan Phuc)會面時,習近平表示,中國和越南應共同合作維護南中國海的和平與穩定。
德工業界向中國政府「開門見山」提意見
德國工業聯合會(BDI)在北京開設了中國的第一家代表處,該協會主席呼籲中國給予歐盟企業更好的市場準入條件。
那邊核爆風雲 這邊生意照做
北韓又一次「頂風作案」從事核爆試驗後,國際社會鞭撻聲音一片,紛紛要求加強制裁北韓。但就在離核爆試驗地點不遠的中朝邊境,兩國的貿易往來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中國8月外貿超預期 進口增速意外上漲
中國官方公佈的最新進出口數據均超出預期,尤其是進口增速兩年來首次轉正。另據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預計,德國今年或將超越中國成為最大順差國。
放眼非洲大陸 日中一爭高低
在非洲市場中搶佔一席之地不僅僅是美國、歐盟和中國。如今,日本也盯上了非洲的經濟潛力,擺出了要強勢回歸的架勢。
G20的不和諧音
前往參加最新一屆G20國峰會的各國領導人已經基本到位。雖然東道主中國一直在努力營造峰會的和諧氣氛,但仍然不能完全阻止不合諧的聲音出現。
德語媒體:北京「嚴格指揮」下的G20峰會
周六的德語媒體關注中國對20國集團峰會「主旋律」的刻意引導,擔心在杭州召開的這次峰會無法激發有關世界經濟發展新道路的自由討論。此外中美相繼加入巴黎氣候協議也是關注焦點。
習近平B20峰會演講:中國有信心去產能、保增長
在3日開幕的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言強調,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美國總統歐巴馬抵杭當天,在機場發生了一段小插曲。
閒話德國:新常態下的中國
一般來說,專欄作者張丹紅從中國人的視角觀察德國。在中國休假期間,她換了一個角度。
德語媒體:中國在G20中的地位與責任
周五的德語報刊普遍關注了即將在杭州開始的G20峰會,對中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見解。
澤林視點:排除一切風險
G20即將在杭州召開,北京已精心籌備了各項細節:G20藍天、改善空氣品質、嚴格篩選志願者。德國之聲專欄作家澤林認為,儘管如此,一切並不能盡在北京的掌控之中。
德語媒體:經濟轉型 利人利己
周三的德語報刊,紛紛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宏觀經濟。作為本年度G20峰會的東道主,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尤為引人注目。
G20在即 環保組織再施壓 中美有「好消息」
多家環保組織要求在即將召開的杭州G20峰會上,與會各國為氣候保護做出實質性推動。這是東道主中國在國際舞台積極表現的良機。
中國於世界經濟:救星抑或風險
即將在杭州舉行的20國集團首腦會晤上,各國首腦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如何使全球經濟恢復活力,但偏偏是東道主中國的經濟形勢非常不容樂觀。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壞賬率齊升
在中國經濟繼續面臨下行壓力的同時,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都有所增加。但與此同時,四大行的盈利能力依然不減。
德語媒體:中企海外併購中的「政變」
雖然本土經濟發展低迷,但並不影響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更加活躍。德語媒體觀察到,在美的高調將德國機器人製造旗艦企業庫卡收入囊中的同時,也有人更願意悶聲發大財。
德語媒體:杭州的G20和澳洲的“毛粉兒」
杭州G20峰會召開之際,德語媒體似乎已經瞭解到了峰會宣言的草案內容,並就此報導了德國政界在峰會前期的態度。另外,澳洲华人對歌頌毛澤東的「紅歌會」態度截然不同,也成為德語媒體關注的對象。
保監會擬約束險資「豪賭」股市
有關「6000億萬能險將陸續撤出A股」的傳聞雖然已被辟謠,但中國政府保險監管機構對約束各大保險公司「豪賭」股市的決心並沒有減弱,有關規則的細節已經浮出水面。
國家統計局局長「毫無政治信仰」被雙開
最新消息顯示,上位不到兩年的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道德淪喪,大搞權色、錢色交易」,已經被「雙開」。
德語媒體:通往新常態的崎嶇道路
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逐漸變緩,對於已經習慣了每年兩位數增長率的中國人來說,這一「新常態」還需要一個痛苦的適應過程。中國從事私人借貸的網路平台多達兩千家,政府開始採取措施加以管控。
美的收購庫卡 專家籲中國開放市場
德國經濟部周三宣佈,批准中國企業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廠家庫卡的計劃。
G20杭州峰會 中國主談經濟:提動議 促增長
在下月初舉行的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將提出一項聯合動議,旨在復興疲弱的全球經濟增長勢頭。中國官員同時警告反全球化的情緒。
IMF敦促中國深入改革
對於中國經濟的整體形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然予以贊許,但是同時也提出了針對不同領域改革的具體批評建議。中國經濟發展動力的持續疲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巨大擔憂。
德語媒體:中英"黃金時代"就此結束了?
《南德意志報》關注到英國宣佈推遲批准中方參與一個核項目的決定,文章認為此此舉會給兩國關係帶來負擔,或會終結雙方的"黃金時代"。《世界報》則把目光投向了里約奧運會上的中國國旗。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的「阿喀琉斯之踵」
德語媒體周二紛紛關注中國外貿走弱。《新蘇黎世報》分析了這對美國大選的影響;《法蘭克福匯報》認為,外貿疲軟透露了中國經濟發展動力不足。
德語媒體:北戴河的夏天
在中共高層北戴河會議期間,德國《世界報》駐華記者也前往當地渡假,併發文講述了自己今年的經歷與見聞;《法蘭克福匯報》周一則關注了一本關於中國經濟的新書。
中國7月外貿額下滑幅度超預期
本周一,中國海關總署公佈了今年7月的外貿數據,進口額、出口額均明顯下滑,跌幅超出業內人士的預期。專家認為,這說明中國的工業領域正面臨巨大的挑戰,也說明在英國決定脫歐後全球經濟的需求將繼續疲軟。
德語媒體:倒撥表針,還是改革?
《新蘇黎世報》文章認為,儘管中國增長數字可觀,然而該國經濟正處於迷茫中,在生產力發展方面停滯不前;《南德意志報》則講述了德國老牌企業西門子,是如何從中國工業數字化進程中獲利的。
專家:中國經濟走勢穩 代價大
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新的經濟增長數字表現穩健。但經濟學家警告:太多的國有企業只有依靠貸款才能存活——這給銀行帶來嚴重後果。
中國二季度GDP料穩中有降 下行壓力不減
中國第二季度經濟數據本周即將公佈,經濟增速尤受外界關注。不論增速與上一季度相比持平或是略降,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仍然較大。
客座評論:中歐合作,誰贏誰輸?
中歐峰會下周開幕。在英國脫歐的背景下,歐盟未來的不確定性會給中歐合作也帶來一絲寒意。現在的中國和歐洲,似乎都處在一個相對困難的境地,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彼此需要。中歐合作的前景如何?其基礎又在哪裡?
上一頁
第37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