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顫抖的中國金融業
德語媒體周二關注中國的金融市場,一方面金融行業缺乏有力監管,腐敗叢生,內幕交易也是屢見不鮮;另一方面在亂象之中,西方投資者還是能夠捕捉到明確的商機。
中國經濟呈現下行趨勢
有研究者認為隨著工業品價格的回落和主動補庫存的結束,近期中國經濟可能呈現趨勢下行的格局。
牆外文摘:金正恩南望 習近平兩難
平壤擺脫危機的希望在美國、中國還是俄羅斯?都不是,在於韓國。北京走出經濟困境依靠習近平大權在握之後搞改革?錯了,權力壟斷即意味著阻止改革。
一分鐘看懂G20
何謂G20集團,它建立的初衷是什麼,G20峰會又經歷了哪些發展和變遷呢?
德語媒體:北京敢不敢給平壤「斷油」?
中國對於朝鮮半島局勢究竟有多大影響力?《世界報》記者認為北京手裡有牌,就看他用不用了。此外多家德語媒體紛紛關注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的百歲壽辰和生平巨作。
澤林視點:強於預期
中國經濟強勢增長。這個大國越來越不依賴於世界其餘地區。不過,德國之聲專欄作者Frank Sieren認為,其代價是,中國債務增加。
日本進出口猛增 中國「功勞」不小
今年3月,日本進出口雙雙表現強勁,中國市場的需求增加其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該國的外國遊客量創新高,其中中國遊客最多。
德語媒體:電動汽車的彎道超越
周三出版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大刀闊斧的電動汽車促進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陰雲籠罩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電動汽車的彎道超越
周三出版的德語報刊,將目光投向了中國大刀闊斧的電動汽車促進政策,以及貿易保護主義陰雲籠罩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北韓閱兵式上潛射導彈牽引車疑為中國貨
依據官方媒體發表的圖片,北韓上周在大型閱兵式上使用中國製造的卡車牽引其新型彈道導彈,再度凸顯落實聯合國對這個孤立國家制裁措施之困難。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長超預期
數年減緩後,中國經濟重又加速增長。外貿回升。北京出台大規模刺激景氣計劃,提供幫助。不過,債務也在增加。前景到底如何?
報告:21世紀中國將有2億人死於吸煙
世衛組織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周五發表報告指出,煙草消費在中國不僅造成大量人口過早死亡,而且其經濟代價長遠來看也是中國所無法支付的。該報告建議提高煙草稅,以及實行全國禁煙令。
北韓經濟 欲變還休
數十年來,北韓的經濟一直處於十分糟糕的狀態;但最近,這個封閉的國家出現了一些新氣象。官方並不會承認正在進行經濟改革,分析人士認為,強權人士金正恩,在這方面也有難言的苦衷。
對俄機械出口:中國趕超"德國製造"
繼西方國家對採取俄羅斯制裁措施後,中國機械製造商對俄羅斯的出口首次出現增加,而且超過了機械製造大國德國。
德語媒體:中國從美國手中奪得走世界領導權嗎?
中國經濟發展趨穩,美國市場向內部轉移的策略,這些看起來對中國似乎是一個變成全球經濟引領者和世界霸主的機會。瑞士財經類刊物發表客座評論分析中國是否能藉機成功「奪權」。
德語媒體:川普和「賣牛奶的小姑娘」
對於川普一再以貿易逆差問題糾住貿易夥伴不放的做法,《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提醒這位美國總統,宏觀經濟比企業之間談交易要複雜許多,別把算盤打得太簡單。此外拜仁慕尼黑宣佈在深圳成立足球學校也受到德語媒體的關注。
PMI指數 民間數字低於官方統計
據官方周五(3月31日)公佈的採購經理指數,中國製造業形勢繼續向好,上月升至5年來最高水準。而周六《財新》雜誌公佈的同一指數則顯示,製造業回暖速度相比今年2月有小幅下滑。
閒話德國:理想的夥伴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啟程前往華盛頓之前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電話。這在一年前還是不可想像的。專欄作者張丹紅認為德中加深夥伴關係的時機已經成熟,並為此找到10個理由。
OECD建議中國進一步開展結構性改革
經合組織公佈最新《中國經濟調查報告》,報告建議經濟增速放緩的中國,「政策方面的工作必須側重於效率、穩定和包容性」。
德語媒體:柏林和北京之間的「秋波」
梅克爾剛剛結束拜訪美國總統川普的行程,而德語媒體則從她行前和習近平通電話這件事分析出德中兩國不斷靠攏的趨勢。此外,德甲勁旅拜仁慕尼黑在中國市場的雄心也受到關注。
山寨太多!德國製造業向阿里巴巴「開炮」
對製造業和個人用戶而言,網路贸易平台阿里巴巴所起的作用類似於ebay和亞馬遜。儘管阿里巴巴自己也在與假冒產品作鬥爭,但這仍然是它面臨的一大問題。
德語媒體:那些關於中國經濟的「傳說」
《新蘇黎世報》刊文,試圖破解西方世界流傳的一些關於中國經濟的「傳說」;《商報》則講述了外企在面對轉型中的中國經濟時的疑慮,以及學者們對於習近平改革意願的討論。
經濟數據一片大好 高盛看漲中國股市
根據最新經濟運行數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指出,中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發展積極,實體經濟活力增強。與此同時,高盛集團提高對中國股市評級,並預計今年中國股市將大幅上漲。
澤林視點:促進消費
許多人都質疑中國政府發布的數據。不過,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依然比較到位地盤點了中國經濟的各項弱點。
德語媒體:被"綁架"的中國領導層
兩會閉幕在即,《南德意志報》刊文關注中國經濟走向。該報指出,相比兩會期間北京晴朗的天空,政治精英們的發言則顯得不清不楚。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之路該走向何方?另有德媒分析新絲綢之路倡議下中國對東歐與日俱增的影響力。
歐盟:英國海關不力 歐洲蒙受巨大損失
一公斤中國製造的女褲價格91歐分?這怎麼可能!英國海關早就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就此,歐洲反腐調查局提出了嚴厲的指責。
「最佳國家」出爐:德國不再第一 中國實力第三
根據美國新聞雜誌《U.S. News & World Report》的最新排名,全世界最棒的國家不再是德國,而是以中立著稱的瑞士。中國在排行榜上的名次也有所下滑,但在實力、創業環境和全球影響力排行方面,中國的表現可圈可點。
德語媒體:中國調低目標並非壞事
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下調至6.5%左右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時代周報》認為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中國經濟。《法蘭克福匯報》則從政府報告中讀出中共害怕改革的意味。
中國下調經濟增長預期
本周日中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中國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
糾結在開放與保守之間的歐中經貿關係
中國在歐洲的投資額攀上了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歐洲在中國的投資額卻在減少。對於歐洲來說,這到底是意味著遲來的平衡,還是預示著令人擔憂的未來?
德語媒體:2017必須無聊
本周末,中國「兩會」拉開大幕。德語媒體也紛紛關注了這一話題,並一致認為經濟問題依然是今年「兩會」的重頭戲。
德語媒體:請不要和中國眉來眼去
周四的德語報刊,討論了在經濟全球化面臨動蕩的今天,德國究竟應當怎樣調整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此外,中國的人口問題,也是一些報刊所關注的話題。
德語媒體:刀落中國金融大鱷
《南德意志報》關注到中國富豪姚振華被逐出保險業10年的消息,文章認為北京顯然計劃系統性地打擊投資大鱷。
美國智慧財產權遭侵犯 年均經濟損失數千萬
美國一非官方監察結構發布年度報告稱, 假冒產品、盜版軟體以及商業機密遭竊取給美國經濟年均造成高達6000億美元的損失,而中國則是最大「元兇」。
專訪:「中國需要巨變」
中國在經濟上必須重新定位:未來不想繼續做世界工廠,而是更注重消費與服務行業。然而這種變革能否成功?德國之聲對此採訪了經濟專家馬庫斯‧陶伯(Markus Taube)博士。
中國成為德國最主要貿易夥伴
幾十年來,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一直是近鄰法國或者盟友美國。然而,本周五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德國與中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額達到1700億歐元,超越了同法國以及美國的外貿額,排名第一。
德語媒體:中國的"冰雪"盛筵 瑞士很想分杯羹
北京定下了2022年冬奧會來臨前"3億人上冰雪"的"小目標",這引起了瑞士旅遊業的關注。《法蘭克福匯報》指出,中國冬季健兒是該國冰雪產業的新希望。《世界報》則注意到墨西哥投向中國和德國的友好目光。
德語媒體:只負責付錢的中國人?
周末的德語報刊,關注了斥資數億歐元購入德意志銀行股份的中國海航集團。還有一些媒體則將目光投向了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德語媒體:一拖再拖的經濟轉型
周五的德語報刊,注意到中國經濟的負債率高得令人擔心;而最新的一份民調,則讓一些報刊開始討論德中經濟合作的機遇與風險。
此時不沖 更待何時?
中國政府喜歡可判斷性,計劃性和連續性。而這些都不是美國新一任總統川普的長項。不僅如此,川普还用貨幣政策方面的制裁、貿易保護主義和懲罰性關稅相要挾。但是,中國也不是好惹的。
專訪:「中國讓大眾汽車取勝」
儘管身陷「柴油門」,德國大眾汽車集團還是完成了數十年來的夢想,終於超越豐田,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銷售商。在德國的「汽車教父」看來,完全是中國汽車市場讓大眾登上了贏家的寶座。
德語媒體:川普,中德感情升溫劑?
德國《商報》指出,過去一年中德之間經歷了不少波瀾,現今,川普上台擔任美國總統,這或使得北京和柏林的距離再次拉近。《經濟周刊》則將目光投向呼籲北京要履行承諾,開放市場的在華外企。
德語媒體:「容易受傷」的中國經濟
新任美國總統川普已經正式入主白宮,中國是否將要面對經濟領域的貿易戰,或者是亞太地區安全秩序的再洗牌?這些都是本周末德語媒體關注的話題。
中國經濟出現26年來最低增幅
儘管中國經濟出現了26年以來最低的增長率,但滑坡的趨勢似乎漸趨穩定。不過,專家們仍然認為,中國經濟在新的一年裡,面臨諸多風險。除了高額債務和資本外流之外,中國還需提防川普的保護主義措施。
德語媒體:「中國式倒立」和「習氏妙棋」
在反全球化總統川普上任之前,德語媒體分析了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演講的歷史性意義。也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加政治獨裁的發展模式並不是值得在全球推廣的榜樣。
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目標:6.5%
中國希望下調2017年的經濟增長目標至6.5%左右。政府將出台新政策,改變刺激增長的模式並推動改革,以此應對債務危機以及房市過熱。
德國駐華大使:中國不能光說不干
在習近平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發表講話前,德國駐華大使呼籲中國以實際行動向外國企業開放市場,對應全球範圍崛起的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外貿出口上月降幅超預料
中國經濟究竟有沒有復甦的跡象?至少最近公佈的數字令人無法樂觀。去年12月,中國出口降幅之大出人意料。全球需求疲弱以及未來美國總統川普有可能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加大了貿易風險。
中國經濟數據釋放樂觀訊號
中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上月漲幅為5年來最高。分析家視此為增速放緩後經濟景氣開始出現穩定的又一跡象。
德語媒體:空氣末日 無處可逃
中國揮之不去的霧霾引起德語媒體的關注,《南德意志報》注意到「霧霾未散,又添毒雪」和時下興起的「霾移民」。《日報》則關注了令人憂心的中國經濟。
上一頁
第35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