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通縮陰影下的蛇年新年
張俊華
過春節是中國人和華人一年中的重要事件。但在經濟緊縮的環境下,春節前的中國消費勢必受到負面影響。要改變這種情況,並非一件易事。
對經濟前景缺乏信心 中國年輕一代熱衷「儲蓄」
由於新冠疫情後經濟陷入疲軟,以及房地產危機愈演愈烈,很多中國人變得越來越節儉。儘管政府在努力動員年輕一代多消費,但他們似乎還是對存錢更為熱衷。
牆外文摘:川普给了習近平入侵台灣的許可證?
有評論認為,川普关於佔領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的言論可不是玩笑。這是製造混亂的處方,它們造成的損害已經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如果川普坚持這些言論,「二戰」後美國參與建立的世界秩序將完全淪為笑柄。
客座評論:中國經濟穩住了嗎?
沈凌
經濟學者沈凌認為,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去年中國GDP增長率在5%這個低水準上穩住了,這一方面來自9月底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緊急提振措施,另一方面源於GDP統計方面與國際接軌的修正。但真正水到渠成的增長率回升,還需政府打破「圍牆思維」。
中國經濟:2024年實現了官方目標 2025年挑戰更加嚴峻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中國經濟在出口增長和刺激措施的推動下實現了政府給定的5%增長目標。但經濟發展整體不均衡的問題依舊嚴峻:出口強勁的同時,內需仍顯疲軟。
中資收購將是大眾在德工廠新出路?
由於營銷業績不佳,大眾公司正在考慮關閉部分在德工廠或實施大規模裁員。有消息稱,中國汽車廠家有意接盤,而大眾員工和管理層似乎對中資收購也並不排斥。
從出口冠軍到歐洲病夫 德國經濟怎麼了?
面對物美價廉的中國製造,德國經濟明顯招架乏力。高企的能源價格、高昂的稅負、官僚主義頑疾,讓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逐漸失去了國際競爭力
德國經濟連續第二年負增長 2024年萎縮0.2%
消費者因對物價和就業前景感到不安而不願花錢,機械、汽車、化工等重點工業備受打擊,「出口大國」的出口額下降——這些都導致德國經濟2024年出現衰退。歐洲最大經濟體2025年的前景也十分脆弱。
調查預測:受美國關稅影響 今年中國經濟增速料放緩至4.5%
路透社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在2025年放緩至4.5%,2026年進一步降至4.2%。中國的決策者準備推出新的刺激措施,以減輕美國即將上調關稅對經濟帶來的衝擊。
關稅威脅助推中國出口貿易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2024年的出口貿易額以及出口順差均創下了歷史新高。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少西方企業正在加緊囤積中國商品,以免在即將到來的貿易戰中被加徵高額關稅。
川普上台前 中國全球貿易順差創紀錄
2024年中國出口勢頭強勁。特別是美國候任總統川普即將上台前,中國出口再次發力。不過,接下來中國將面臨何種挑戰,以及與德國的貿易走勢如何?
牆外文摘: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
有評論認為,雖然賺錢的慾望是貿易和資本主義的根本驅動力,但對中國來說,它是第二位的。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中國成為世界頭號力量鋪平道路,其政策和項目的設計甚至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
德國基民盟主席梅爾茨強調德美共同點遠多於衝突
川普宣誓就任美國總統前夕,德國基民盟主席、總理候選人梅爾茨呼籲歐洲應該團結起來,並強調德國與美國的共同利益遠多於衝突。德國現任總理肖爾茨則對川普的「擴張主義言論」表示擔心。
客座評論:南方國家為何也開始對中國「防一手」
張俊華
孔子有句名言,那就是「適可而止」。 而在當今的中國政府在國際貿易中,已經忘記這個警言。 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南方國家也紛紛起來,給中國的出口「製造麻煩」。
中國央行宣佈將採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
中國央行周六宣佈將採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將「擇機降准降息」。為了改變國民經濟的低迷狀態,過去數月當中,北京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措施。
客座評論:中國當局為何對公務員漲薪諱莫如深
鄧聿文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給公務員普漲薪資本來是件喜慶的事,應該大肆報導和宣傳才是,然而,中國官方對新近市場有關公務員漲薪的傳言,既不證實也不否認,似乎這是個秘密,不能讓公眾知曉。
德語媒體: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威脅德國經濟
媒體看中國
柏林出版的德國《日報》警告指出,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中國商品正在蠶食原本屬於德國企業的高端市場,原本依靠出口貿易解決一切國內問題的德國經濟模式注定難以為繼。奧地利《新聞報》則擔心,川普可能會犧牲台灣利益來換取中國在貿易問題上對美讓步。
千萬公務員大規模加薪 能否拯救中國經濟?
許多消息證實最近傳出的中國公務員加薪真有其事,當局希望能借此提振消費和士氣,但不少專家學者則認為此措施成效有限。
十件大事看2024中國
恆大勒令清盤,並爆出曾虛增收入5600億,許家印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中國兩任國防部長被開除黨籍軍籍,秦剛下落仍未公開。中國對台軍事施壓常態化。香港「23條」通過,「47人」案宣判,戴耀廷獲刑十年。
報告顯示印度移民在德國收入最高,敘利亞人最低
根據德國經濟研究所(IW)的一項最新分析,印度移民在德國的平均收入顯著高於其他國籍的移民,而敘利亞移民的收入則處於最低水準。
世界銀行上調中國今年GDP增長預測至4.9%
世行在上調中國今明年GDP增長預測時強調了拖累經濟的因素,指出實現持續復甦經濟的關鍵。
中國財長:明年「增赤字 擴支出」
為了應對日漸低迷的國民經濟,本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本周二,中國財政部長又宣佈,明年將提高赤字水準,以增加支出。
牆外文摘:學者「進入中國」就能產出真知灼見?
中國研究學者、時事評論作家林和立認為,熱衷於田野考察的中國研究學者,不必對「無法進入中國」過於憂愁,畢竟中共讓你看到的或在檔案館抄到的東西,都可能已被「處理」過,品質往往堪比三鹿奶粉與毒棉衞生巾。
中國11月經濟數據「喜憂參半」 專家:北京在為艱難時期做準備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1月工業生產增速超出市場預期,但消費增速創三個月新低。德國專家在接受DW採訪時預測,最終今年的官方經濟增長率可能會落在一個接近但不到5%的水準,儘管官方統計的可信度已經越來越低。
媒體:中國計劃2025年提高財政赤字率以緩沖經濟壓力
路透社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稱,北京高層已經同意將明年財政預算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增加到創歷史最高紀錄的4%,同時維持5%的經濟增長目標。
德語媒體: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中國經濟陷入了低迷狀態,中國同西方的政治關係也在漸行漸遠。於是,很多人期望,印度能在經濟領域取代中國,畢竟這個人口14億的亞洲大國在推動全球經濟發展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
牆外文摘:中國經濟為什麼再也搞不起來了?
政治經濟學者許成鋼認為,如果恢復經濟的發展不得不從基本上動搖極權制,那麼中共一定是不能接受的。它不會自己放棄,但是並不意味著極權制不會垮塌。
中國財政部:政府採購擬給予本國產品20%價格優惠
中國財政部發布草案,擬在政府採購中給予本國產品20%的價格優惠。與此同時,被認為給下周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的官媒社論稱,「經過努力,在5%左一點或是右一點,都可以接受」,遭到網民嘲笑。
「看衰」中國,經濟學家被網路禁言
近期至少有兩位著名經濟學家有關中國消費疲軟、失業和年輕人「死氣沉沉」的悲觀評論在社群網站上廣泛傳播後,很快從網路消失。
在華德企調查:做生意難,但不撤出中國
德國在華商會AHK最新問卷顯示,六成德企認為中國經濟比去年有所惡化,但僅0.4%有明確計劃離開中國。
川普上任後北京還有更多經濟刺激措施?
北京通過降准降息降低房貸利率,推動經濟,扶持房地產業,同時推出10兆化解地方債舉措,但對增長的效應有限。一位分析師表示,市場期待北京保留了一些財政措施,等待川普上任後使用。
研究報告:中國重新加大對太平洋島國的投資力度
澳洲智库最新發布的一項調研顯示,中國重新開始加強對太平洋島國的魅力攻勢,北京對上述地區提供的援助和基建投資「都已有所回升」。
一週兩起無差別殺人案件 中國怎麼了?
繼上週珠海汽車撞人致35死後,江蘇一所職業學校16日傳出校園持刀殺人,造成8死17傷。兇嫌犯案動機引發中國職校學生實習「潛規則」討論;而這也是中國一週內發生的第二起致命攻擊事件。
德語媒體:中國會想念拜登嗎?
拜登與習近平進行卸任前最後一次會談受到德媒關注,有德國媒體指出,川普将重返白宮:「北京很可能很快就會帶著懷念回想起拜登的執政期。「而《法蘭克福匯報》的一篇評論則聚焦中國在俄烏戰爭的立場指出,真正的中立從來就不存在,北京是俄緊密的政治盟友。
中國十月工業產出增長放緩 零售超預期
10月份中國工業產出增長放緩。受危機影響的房地產行業仍未出現明顯轉機。儘管消費者的購買活動有所回升,但要求中國政府加強近期刺激經濟的的呼聲仍在持續。
這一次,中國還能應對川普的關稅戰嗎?
川普在競選中威脅要對中國進口商品徵收60%的關稅。他在上一任期內,也曾對中國揮舞過關稅大棒,但與那時相比,中國經濟目前面對更棘手的問題。
德語媒體:川普上台 中國經濟難上加難
北京上周通過10兆元的拯救方案,但不是用於消費,而是消化地方債。《明鏡周刊》作出分析,認為中國的經濟困境在川普上台後可能更是難尋出路。此外,德語媒體也關注中國鄭州大學生的「夜騎開封」。
北京斥10兆救地方債 能拉動經濟嗎?
11月8日,中國政府公佈了一項價值10兆元人民幣的債務融資計劃,旨在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並拉動近期疲軟的經濟增長。這一措施正值川普当選美國總統,他在選戰期間揚言要對全部中國商品加徵60%以上的巨額關稅。
美大選後 台經濟部稱將擬措施助台企撤中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川普未來可能施行的高關稅政策對於在中國設廠的台商影響較大,稱將會盡快出台措施,協助台企撤出中國,降低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對其產生的影響。
川普回歸 專家:中美或見「更大範圍經濟脫鉤」
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專家認為,中美之間的角力未來4年會加劇,尤其將在經貿層面迎來「巨大衝擊」。不過也有分析指,川普的強勢只會為中國在短期內帶來挑戰,長期而言卻是利好。
川普赢了 德國經濟成了輸家
川普胜選後,德國經濟會受到怎樣的影響?不少經濟學家都認定,這位78歲的共和黨人再次入主白宮,其推行的經貿政策必將重創德國經濟。
川普获勝 北京亦喜亦憂
在接連奪得多個關鍵「搖擺州」之後,川普宣布在2024美國總統大選中獲勝。全球多國領導人也在第一時間致電祝賀。這一選舉結果,將會對本已緊張的中美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
德語媒體:北京會大規模刺激經濟嗎?
川普如果再次當選總統,北京會出台更大規模的經濟救助措施嗎?德國《商報》認為不會。瑞士《新蘇黎世報》則分析了夾在中美貿易戰中間的歐洲人究竟應採取怎樣的經濟戰略。
中國製造業PMI回升 經濟學家樂觀看待
中國PMI指數在連續六個月收縮之後終於出現反彈。經濟學家認為,隨著中國政府一系列的貨幣和財政政策,經濟勢頭將出現轉機。
路透社:中國正考慮發行10兆特別債券
路透社引述消息人士報導,中國正在考慮推出強有力的財政方案,未來數年內共發行10多兆人民幣的特別債券。
連續兩月下降:9月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大減27%
中國官方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在政策制定者加大刺激力度以重振經濟增長之際,9月份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再度大幅下滑,創下今年以來最大單月降幅。
IMF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測 稱刺激措施不足以提振消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本周二(10月23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下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估。對美國的增長預期略有提升,德國經濟則將原地踏步。
中國經濟拖累白酒巨頭茅台
茅台是中國的經典名酒,但該品牌如今卻在下降通道裡苦苦掙扎——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經濟和人民生活的現狀,因為被視為「奢侈品」的這一佳釀早就不僅僅是用來滿足口腹之歡。
IMF總裁:中國經濟已經龐大到不能繼續依靠出口拉動增長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在接受採訪時指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必須從出口導向型轉為消費導向型,否則將面臨危險的增長放緩。
中國第三季GDP成長4.6% 保五挑戰大
中國18日公佈今年第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年增速為4.6%,略高於市場預測。儘管官方稱「經濟回升向好」,但分析認為,中國房地產及消費低迷問題繼續拖累經濟,北京想達成「保五」目標,面臨不小挑戰。
上一頁
第3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