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台灣控制疫情衝擊 德商受益中國轉單
台灣疾管署表示,從國內外訊息、社區防控、邊境管制、健康照顧、設備器材、研發部門、到資訊工程等的明確分工,讓不在世界衞生組織的台灣能夠確實防控疫情。在台德企也表示滿意台灣抗疫成果。
德語媒體:中國要重寫關於新冠疫情的故事
儘管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去年12月,中國武漢出現了第一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但中國官方最新頻頻對病毒的來源提出質疑。中國外交官甚至宣稱, 可能是美國軍方人員去年將病毒帶到了武漢。對此德語媒體發表了評論。儘管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去年12月,中國武漢
中國一二月工業產值創新低 統計局:三月會有起色
此次疫情造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罕見的巨大經濟衝擊。專家表示,第一季度中國經濟難逃負增長。而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下可能帶來二次衝擊,3月份之後的狀況可能不如中國官方樂觀。
專訪: 疫情是否會讓中國乃至全球經濟出現衰退?
世界衞生組織對將2019冠狀病毒疫情從流行病升級為全球大流行病,表明該疫情已在全球廣泛傳播。這會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為此德國之聲採訪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宏觀經濟學者沈凌。
德語媒體:依賴中國的代價
供應鏈斷裂、企業效益重挫、防疫物資短缺。最初爆發於中國的疫情,讓德國乃至歐洲的各行各業也受到了重大衝擊。《漢諾威匯報》指出,歐洲正在為長期依賴中國付出代價。《青年世界報》認為,這是資本主義對人類健康的威脅。
新冠病毒, 德企的巨大挑戰
全球多地的經濟都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 依賴國際供應鏈的公司,尤其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公司必須做出快速反應。位於巴符州的風機和電機製造商依必安派特在中國的採購出現了問題,不過這家企業的工廠依然能夠正常運作,這是為什麼呢?
客座評論:中國的疫情作業 歐洲可以抄幾分?
中國經濟學者沈凌指出,中國復工政策拖拖拉拉,做的不盡人意。而很多中國人認為,和生命受到危險的風險相比,經濟不算什麼,犧牲一點是沒關係的。沈凌認為這實在是很錯誤的觀點。經濟不僅僅是錢多錢少的事情,它同樣影響著生命的長短。
德語媒體:堅持減債,還是刺激經濟?
中國製造業PMI降至35.7,--此前的最低值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38.8。德國《經濟周刊》分析說,這是迄今為止疫情對中國經濟帶來沉重打擊的最明顯標誌。
德語媒體:停工一個多月的中國如何重新開足馬力?
新冠病毒造成的疫情已經給中國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從1月底開始大量企業停工停產。上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經濟社會是一個動態循環系統,不能長時間停擺。德國媒體關注到中國企業的復工復產之路並不是那麼輕鬆容易。
復工大潮重啟中國經濟 真的嗎?
怎樣平衡好恢復經濟壓力下的復工,與抑制新冠疫情大面積復發之間的關係,是中國領導層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在官方數據漸顯樂觀的背後,是殘酷的現實和被逼作假的無奈。
中國2月經濟大衰退 停工意外降低空污
中國製造業生產活動指數在2月份以最快的速度收縮,比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還要糟糕。不過這也意外地讓中國許多工業重鎮的污染大減。
新冠疫情中 德國車商的「危」與「機」
作為德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最受新型冠狀病毒影響的產業當屬德國汽車業。但在危機中,依託網路发展的汽車企業既感受到了「危險」,也看到了「機會」。
新冠病毒下復工:遠方在哪兒?只見苟且
中國官方喜歡強調危機這個詞裡,既有危險,也有機會。新冠疫情下,中國不得不慢慢啟動經濟運轉。「全民爸爸」馬雲也出來給企業指明未來的方向。但對於許多企業來說,比未來更重要的,是眼下的苟且。
新冠病毒虐中國 我在德國找口罩
新冠病毒肆虐中國大地。德國華人擔當起了「口罩搬運工」。有人給自己和家裡人購買,有人組織起來向災區大量捐贈,也有人在德國市場口罩日益緊缺的背景下,足足的發了一筆橫財。而買到口罩,只是漫長征途的第一步。
專訪:「疫情之下,沒有贏家」
德國宏觀經濟學家弗拉徹爾教授認為,對新冠狀病毒帶來的全球經濟影響目前還很難量化。中國走下坡路,德國自然深受其害。而目前,中國怎樣有序重啟經濟生產過程,做到不害怕、不擔心、不受譴責,十分必要。
生產能追 服務難補:疫情恐重創中國經濟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放慢到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
專家:疫情、貿易戰讓中國經濟增長更慢
武漢肺炎、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將有多大影響?專家告訴你中國本年度經濟怎麼樣。
專家:新冠疫情會重創德國汽車工業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大之際,德國汽車專家杜登霍費爾(Ferdinand Dudenhöffer)提醒德國政府,僅將國人從中國接回來,還遠遠不夠,新型冠狀病毒同德國經濟息息相關。
中國疫情重創全球經濟 北京緩買美商品
中國一感冒,全球打噴涕。隨著新冠病毒在中國確診病例不斷攀升,北京當局全面防堵疫情外擴。相關舉措不止影響中國國內經濟,更對全球市場造成衝擊。哪些行業受到了影響?
北京當局急控疫情 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中國政府為了控制疫情緊急建造兩所醫院。其中有1千床的武漢火神山醫院只用8天建成。目前中國確診人數已超過1萬7千人,死亡人數也超過3百。國外的確診案例也超過150。整體感染人數已經比SARS時期高。
川普是騙子!金融大鱷索羅斯點名炮轟
美國投資大亨索羅斯在達沃斯上點名對川普提出批評,指出這位美國總統會為了自己的個人利益而犧牲國家利益。他也提到習近平,認為後者把權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中國經濟也因此失去了之前的靈活性。
德語媒體:中美簽協議 歐洲要吃虧
德國《商報》並不看好中美達成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認為它只是把棘手的問題推給了第二階段。《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中國人口出生率出現新低的問題,看到了危機的到來。
中國經濟增速保6 無意外但三十年最低
中國國家統計局在周五上午召開記者會表示,2019年中國的國民國內生產總值比去年增長6.1%,符合年初6.0-6.5%的預期。但是專家認為,中國未來還面臨著其他挑戰。。
「美中關係處於歷史最好水準」
用美國總統川普的話來說,之前沒有人料到會有這一天。經過了漫長的拉鋸戰。中美簽署了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劉鶴表態謹慎的同時,川普对該協議贊不絕口。
媒體:國家電網擔憂中國經濟增速下滑至4%
英媒援引中國國家電網內部人士報導稱,這家大國企準備迎接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增長率降至4%的前景,並表示在中國27家省級電力公司中,去年至少有10家報告了虧損,這一數字創下了紀錄。
美國和中國:貿易爭端中的「雙邊胡鬧」
長期處於雙邊貿易衝突的美中兩國將在華盛頓簽署首份協議。中國海關日前公佈的不佳數據為雙方達成共識提供了理由。不過,眾多西方經濟界人士認為,周三簽署的第一階段協議並無多少實質性內容,「不會終止川普的貿易戰」,也不會帶來奇跡。
半年談一次!中美將重啟對話機制解決經貿爭端
中美貿易紛爭氣氛轉暖的背景之下,雙方商定將會重啟定期會談機制,磋商兩國經貿糾紛。中國副總理劉鶴將於周一前往華府與美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中國罕見同志廣告 收獲好評和質疑
中國電子商務平台天貓近日發布了一則隱晦提及「同性」話題的廣告,引發關注。這則廣告在同性內容近年來仍會遭到審查的中國實屬鮮有。
世銀下調全球經濟增長 貿易戰影響中國前景
世界銀行表示,2019年是自10年前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增長最疲軟的一年。 2020年雖然略有改善,但仍容易受到貿易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不確定性的影響。
研究報告:俄羅斯對家族企業最具吸引力
德國大多數企業由家族掌控,佔本國經濟總量的一半。它們最喜歡在哪裡投資?
應對中國 印尼加強納土納海域巡邏
雅加達當局稱,中國一艘海警船曾進入印尼專屬經濟區。因此,印尼加強在納土納海域的巡邏,以防範外國船隻侵犯其主權和非法捕魚。
刺激經濟成長 中國央行宣佈釋放資金
中國正面臨30年來最低經濟成長率。中國人民銀行周三宣佈將下調金融機構保留資金的比例,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專家認為,中國政府的作法顯示,北京對於信貸緊縮以及中國經濟所承受的壓力感到擔憂。
2020年貿易戰繼續 中國與世界經濟脫節
雖然中美雙方政府都對貿易戰前景表示樂觀,並表示1月將簽署協定,但種種跡象表明,2020年雙方的爭執仍將繼續。因為雙方雖然達成初步共識,但核心問題依舊存在。
德語媒體:如何才能讓人相信華為與北京不穿一條褲子?
德國《商報》認為,北京應該給予華為這樣的私企更多政治空間,讓其能公開表達與中共當局不一致的觀點;《南德意志報》則指出,本周早些時候的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峰會,雖然發表了一份面向平壤的共同聲明,但三國之間的鴻溝依然巨大。
台灣大選前夕 北京向台商拋"橄欖枝"
中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本周六通過了修改後的《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簡化台商在陸投資規範,路透社指出,北京以此"惠台"政策向台灣示好。台灣將會在明年1月11日舉行大選。
德國聖誕經濟大盤點:裝飾物七成來自中國
根據德國政府公佈的統計,2018年聖誕季德國的聖誕樹出口量銳減,但旅遊業和零售業仍然業績喜人。與此同時,德國進口的聖誕裝飾品也明顯增多,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
為激發進口潛力 中國公佈新關稅調降措施
在美國總統川普上周六 (12月21日) 宣佈中美很快會簽署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後,中國國務院周一 (12月23日) 上午也宣佈自2020年1月起,將降低對上百項進口商品的關稅。
中國經濟專家:2020增長不必拘泥「保6」
雖然中美將達成階段性協議,但貿易摩擦的根本性問題還沒解決。在外需未有實質性改變,內部各種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也還在時,中國經濟專家如何分析中國明年的經濟狀況?
專訪:中國經濟增長尚未走出低谷
中國官方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超過人們此前的預期。在貿易戰持續將近一年半的陰影下,中國經濟整體上似乎沒有繼續下滑。就此,德國之聲採訪了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宏觀經濟學者沈凌。
貿易戰衝擊中國出口 對美出口尤其跌
互征關稅給中美兩國貿易帶來重創。中國11月出口增速同比下降1.1%,這是中國連續第4個月出口增速同比下滑。
示威潮拖累生意 香港商家盼風波"早點過去"
香港示威浪潮依然沒有停止的跡象,周日,民間人權陣線計劃舉行"國際人權日大遊行"。一些生活在香港貧窮街區的市民則對抗議活動有不同看法。勉強維持生計的商店和飯店尤其受到衝擊,明年的前景也並不明朗。
日韓經濟疲軟 也要降息派錢尋"寬松"
中國最新的經濟數據出人意料的展現出探底的曙光。而同時從亞洲的其它兩個重量級經濟體--日本和韓國卻傳來了令人擔憂的消息。
中國11月PMI回彈 重回榮枯線上
在與美國曠日持久的貿易糾紛陰影下,中國11月製造業PMI指數七個月來首次回彈,提升至50.2%表現超出預期。與此同時,美國威脅若在12月中前無法達成初步貿易協議,將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
習慣型"背鍋俠"!被炮轟後李嘉誠發聲
這位北京曾經的紅人,如今多次被中國官媒公開怒懟。香港大亨李嘉誠接受路透社採訪時,公開回應針對自己的批評,稱自己已習慣了那些莫須有的指責。
季辛吉:中美貿易爭端可引發一場實戰
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認為,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爭端可能會引發一場真正的戰爭。
香港經濟堪憂 全年經濟預測收縮1.3%
示威浪潮仍無結束跡象之際,香港政府發表的第三季度經濟報告顯示,當地經濟有可能出現10年來首次衰退。
金磚國家現況如何?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正受到與美貿易戰的嚴重掣肘;俄羅斯嘛,依舊還是俄羅斯。本周,金磚集團國家峰會在巴西舉行。我們不禁要問,該如何看待其成員國情況不盡相同的這個集團?
中國經濟:大國崛起下的升鬥小民
中國雄心勃勃,希望引領世界經濟。但升鬥小民卻要為此付出代價。小商家紛紛面臨困境,無法維持生計,甚至只能離開。
德語媒體:北京發出的婉轉訊號
上周六,新華社駐港分社遭到縱火襲擊,玻璃窗被打破。中國官媒以強烈措辭譴責這一」野蠻行徑「。於此同時,上周閉幕的中共中央四中全會公報中,也流露出中央政府會對港實施強硬政策的訊號。
澤林視點:一致抵抗外界壓力
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結束,這可謂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一次會議,由中共最高級別領導人在會議上為中國的未來確定方向。
上一頁
第27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