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2008 PK 2022:為什麼中國更大膽更自信?
北京冬奧會將在下周開幕,屆時這座城市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了冬季奧運會的城市。這一次,北京方面既沒有像2008年那樣對改善人權高調做出承諾,同時也更不在意國際社會的監督。是誰給了北京這麼大的勇氣?
IMF:中國經濟復甦不均衡 宏觀層面支持不夠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表示,宏觀層面支持的減少影響了中國經濟景氣復甦。該組織還警告,中國消費呈現疲軟,經濟復甦不均衡,而針對房地產行業的去槓桿措施以及監管部門對於科技等行業的重拳進一步增加了不確定性。
德語媒體:不斷加劇的中歐摩擦
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 新近發布的一次民調結果顯示,中歐關係不僅僅在政治層面上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和衝突,經濟領域的合作也不容樂觀。
IMF呼籲中國放棄「清零」防疫政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幹事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在高傳染性的奧密克戎變種蔓延全球的背景下,中國若繼續堅持對新冠感染「零容忍」的嚴格防疫政策,將給本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都造成嚴重負擔。
德語媒體:「台灣是新的西柏林」
來自德國的歐盟保守黨政治家提出了「台灣是新的西柏林」的說法,他具體是什麼意思呢?看似迅速走出了第一波新冠疫情,在經濟上交出高分答卷的中國,未來路在何方?這些都是德媒關注的話題。
不再被「卡脖子」?中國晶片銷售再超台灣
晶片作為此輪中美大國角力中的一個重要籌碼,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的命脈。美國行業機構最新發布的調查顯示,曾經在晶片供應上被「卡脖子」的中國,如今已經超過台灣,虎視全球第二。
客座評論:一切為了二十大 - 2022年中國經濟展望
中國經濟今年走向如何,這不僅關係到中共的命運,也關係到整個世界經濟的局勢。一個以經濟成果為唯一合法性基礎的威權政府,當然不能跟西方的市場經濟的經濟政策一視同仁。為此,旅德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有必要透視一下今年中共可能在經濟方面的一些措施。
德語媒體:中國的「冒險之路」
在中國「清零」防疫政策下,如果奧密克戎變種流行導致大面積封城,會給世界經濟造成怎樣的影響?春節臨近,中國經濟在虎年能否像習近平在達沃斯論壇上所說的那樣「如虎添翼、虎虎生威」?
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雖然經濟成長預期被下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仍對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奧密克戎對中國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是目前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中國2021GDP成長率8.1% 貿易順差創新高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公佈2021全年GDP數據,相比去年增長8.1%,贏過外界預期的8%。中國外需勢頭強,貿易順差創新高,但與此同時,中國內需的疲弱也減緩了經濟復甦的速度。
達沃斯線上論壇的五大看點
在下周的達沃斯線上論壇上,習近平將如何展示中國的全球野心?福奇將對新冠疫情發表什麼意見?比爾‧蓋茨和克裡又將怎樣討論氣候問題?
中國GDP:2021估計增加8% 2022預將大幅放緩
在預計中國下周將公佈經濟成績單之前,多方估計2021年中國GDP年增長可達8%,為十年來最高,但是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
去年中國外貿總額創新高 今年增長壓力大
隨著去年各國在新冠疫情管制中有所放寬,全球的貨物需求量激增,這也帶動了2021年中國出口量大幅增長。中國海關總署14日發布數據顯示,2021年,以美元計價,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6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民調:近60%立陶宛人不支持政府對台政策
一份由立陶宛政府委託私人公司製作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60%的人消極看待其政府選擇強化對台關係的作法。儘管如此,立陶宛政府沒有計劃改變對華政策方向。
保5無望? 高盛下調中國GDP增長預測
據傳中國當局想在3月份的兩會上宣佈2022年至少5%的增長預測,但現在疫情遍地開花,加上嚴格的清零政策,有機會達到這個水準嗎?
面對防疫馬拉松 中國「清零政策」能贏到終點嗎?
經濟衝擊丶生活停滯丶就醫困難等因「清零政策」而引發的種種現象使中國內外都出現對「清零政策」的疑慮,更擔心「弊大於利」的時刻恐將到來,中國對新冠的「零容忍」還能撐多久呢?
深陷經濟危機 斯里蘭卡尋求重組中國債務
斯里蘭卡總統1月9日對來訪的中國外長表示,希望中方允許債務重組,提供優惠貸款,以緩解這個南亞島國的嚴重經濟危機。斯里蘭卡在中國「一帶一路」項目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時也是中印兩國地緣戰略的爭奪焦點。
印尼審查煤炭出口禁令 中國經濟報復澳洲会喊停?
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用戶和進口國中國在去年提高國內產量以避免燃料短缺,現在最大的供應國印尼2022元旦頒布1個月的出口禁令,對中國這個最大買家的影響有多少?
北京外交經貿施壓 立陶宛陷「台灣」困局
立陶宛遭北京外交降級後,與中國供應鏈有關的企業持續受壓。美國近日拉盟友持續公開聲援,立陶宛也持續向歐盟喊話。但這個同時,立陶宛國內的政治與民意也悄悄出現了變化。
RCEP正式生效 中國與亞太多國調低關稅
在經歷了十餘年的談判後,中國、日本、韓國、紐西蘭、澳洲以及東協十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1月1日正式生效。這也是全球迄今為止覆蓋人口最多的一項自貿協定。
許家印不許恆大「躺平」 奮力提高交付數量
頂著3000多億債務,深陷危機的恆大終於在危機之年的最後一刻交上了一份多少能安撫市場和投資人的答卷,月內交樓39000套,但這遠遠不意味著它的危機已經過去。
2022年全球經濟面臨的五大威脅
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在一波又一波的疫情中顛簸前行。新的變種病毒、供應鏈短缺、嚴重的通貨膨脹以及有可能放緩的中國經濟增長都有可能阻礙明年全球經濟進一步復甦的變數。
為支持實體活力,中國央行降准後再降息
鑑於目前的困境,以及預期明年經濟發展將出現重壓,中國央行在剛剛降准之後又宣佈降息。
客座評論: 從2022年開始,中國要真正過苦日子
穩,穩,穩!這是中共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即將到來的2022年經濟工作向外界發出的明確訊號。政論家鄧聿文認為,這說明北京當局充分意識到,中國崛起的戰略紅利釋放完畢,從2022年開始,中國將真正進入最困難的時期,未來的挑戰會更艱巨。
「我們沒那麼依賴中國」
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包瑞翰對德國之聲表示,在中國對立陶宛的經濟制裁爭端中,歐盟絕對不能膽怯。他也直言,德國在經濟上並沒有人們聲稱的那麼依賴中國。
2021年中國這些行業最不好過
中國經濟在新冠疫情下走過了第二年。除了疫情困擾、全球供應鏈出問題,中國政府還對一些產業進行大力監管、整治、甚至變相取締。過去一年哪些行業苦不堪言?
德語媒體:德國的中國難題
九月份的聯邦大選中,對華政策曾是重要選戰議題之一。反對黨批評梅克爾政府出於經濟利益,對北京一味姑息遷就。
布林肯出訪東南亞 尋求合作對抗中國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上任以來首次出訪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已成為美國和中國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之間的戰略戰場。去年東協成為中國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連續12年保持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
媒體:中國前財長批經濟數據不能反映負面變化
中國經濟統計數據是否存在「報喜不報憂」的問題?據彭博社報導,前財政部長樓繼偉日前的一次活動上表示,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負面變化,都無法在統計數據中得到體現。
土耳其經濟搞「中國模式」能行嗎?
土耳其貨幣裡拉一路貶值,與該國總統艾爾多安的經濟政策不無關係。艾爾多安想傚法中國的匯率政策,但專家認為,這條路走不通。
立陶宛重回中國海關係統 歐盟欲推貿易保護措施
路透社報導,立陶宛目前已重新回到中國的電子報關係統,但仍舊面臨遭延長的海關手續。同時,歐盟也預計推出新的貿易保護措施,打擊非歐盟國家對該集團任何成員施加不當壓力。
11月中國進口大增 德國不是獲益者
中國官方最新發布的貿易數據顯示,11月中國進出口貿易額繼續以兩位數的幅度增加,尤其進口增幅遠超預期。但德國企業未能從中明顯獲益。
中老鐵路通車 有憧憬也有擔憂
連接昆明和萬象的中老鐵路在12月3日通車。該鐵路為促進區域互聯、振興寮國經濟帶來希望。不過也有專家質疑,這項工程是否真能給廣袤的寮國農村地區帶來好處,同時也存在針對寮國債務等問題的擔憂。
德國央行:中國樓市若深度衰退德國也遭殃
恆大集團的財務困境在德國也引發擔憂。德國央行在11月的月度報告中警告說,如果中國房地產出現嚴重危機,那麼德國經濟也將受到明顯影響。
中國十月經濟情況好於預期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11月15日)公佈的統計數字,10 月份,中國製造業和零售業情況好於預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 4.9%。
習近平和拜登 究竟能談些什麼?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時間定在美國時間11月15日晚上、中國時間16日上午。在中美關係毫無緩和跡象的大背景下,兩人究竟能談些什麼呢?
APEC會議:全球各國領導人的「年終總結」
這是全球各國領導人本年度的最後一次齊聚。在最新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領導人線上會議期間,各國領導人都發表了對當前世界時局的分析和展望。習近平在會上發出警告稱:亞太地區絕不能回到冷戰時期的緊張局勢中去。
通過收稅調節房價 中國樓市何去何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期提出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在這個背景下,房產稅的推出進入倒計時。不過該舉措極具爭議,一位曾經在中國生活了10年的德國專家對此也頗有體會。
「德國不能成為中美之間的『皮球』」
談及中國的人權問題,新上任的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主席博樂仁(Roland Busch)明確表示這是政治問題,不應該轉嫁給經濟界。面對被置之高閣的歐中全面投資協議,博樂仁的態度與梅克爾完全一致。
美聯準憂恆大危機影響美國
雖然中國恆大集團10月底宣佈陸續復工,但恆大債務持續影響投資者的情緒,動搖中國龐大的房地產市場。現在美國發出警告,指這樣的壓力可能會蔓延至全球,並影響美國。
中國外貿保持強勁 10月順差創紀錄
儘管面臨電力短缺和疫情抬頭,中國10月份外貿仍繼續保持強勁。據中國海關總署11月7日發布的數據,今年前10個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0兆元,同比增長22.2%,比2019年同期增長23.4%。
牆外文摘:恆大債務是更大經濟危機的前奏
有評論認為,中國製造了一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掩蓋了更深層的失衡,很難想像這一切會有美好的結局。房地產巨頭恆大的債務問題只是一場更廣泛經濟危機的前奏。
專訪:負面消息不斷,中國經濟值得擔憂嗎?
有關中國經濟的負面新聞頻頻登上頭條,中國經濟態勢與前景已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嗎?本台記者採訪了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來自台灣的劉宛鑫(Wan-Hsin Liu)博士。
德語媒體:中東歐向台灣敞開門戶
一些中東歐國家明顯加強了同台灣的互動,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該地區對北京經濟擴張政策的不滿和失望。
德語媒體:中國的問題不是經濟增長
低於預期的中國第三季GDP4.9%的增長引起了德媒關注。《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很快就會再次上升,但中國的共同富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是一個夢想。《南德意志報》則指出,由於經濟增長放緩,電力不足,北京暫時把氣候目標扔到一邊。
中國第三季GDP4.9%低於預期 恆大成隱憂
在限電限產及恆大債務風暴等多重危機下,中國經濟增長也受影響。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中國第三季GDP年比成長率為4.9%,比路透社綜合43間機構預期的5.2%來得低。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這一周,習近平和梅克爾進行了告別通話。中國女性航天員成功進入太空,將創造多個「第一」。恆大的危機繼續愈演愈烈。俄羅斯總統普丁針對中國統一台灣發出了驚人表態。
德語媒體:依賴中國 依賴台灣 德企還有救嗎?
《法蘭克福匯報》擔憂地指出,疫情期間,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進一步增強了,而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也絕非易事。《商報》則擔心,一旦台海發生戰事,高度依賴台灣晶片產業的歐洲企業將會受到重創。
德語媒體:恆大危機並非災難
房地產巨頭恆大集團的財務危機,依然是德語報刊關注的焦點。德國《商報》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將經歷一個痛苦但絕對必要的整頓過程。奧地利《新聞報》指出,恆大危機不會演變成雷曼兄弟破產那樣的災難性事件。
專家:澳煤進入中國並非是松綁對澳洲經濟制裁
大約一百萬噸澳洲煤炭在中國保稅區獲得清關。澳洲专家認為,少量進口澳洲煤矿只是為了緩解中國用煤緊張,對澳經濟制裁並未松綁。
上一頁
第21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