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二十大開幕之際 中國官媒再挺清零政策
在外界紛紛猜測中共二十大過後,中國可能會放鬆嚴苛的新冠管控措施,重新向世界打開國門的同時,官媒《人民日報》近日的一篇文章澆滅很多人的希望。
專訪黎安友:習近平是一個控制狂
中共即將於10月16日召開20大,而在各界預期習近平將獲得第三任之際,美國著名漢學家黎安友(Andrew Nathan)告訴德國之聲,即便面對多種內憂之際,習近平的政權應能挺過任何潛在內部風險。
客座評論:中國房地產還救得起嗎?
房地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中國人和中國經濟的底氣。無論是民眾的財富,還是經濟增長,房地產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客座評論員鄧聿文指出,面對如今中國房地產業的低靡,政府的刺激措施為時已晚。
德語媒體:和中國做生意宛如賣國
《圖片報》猛烈抨擊德國租車公司Sixt採購10萬輛比亞迪電動車的行為違背德國利益和西方價值觀,《南德意志報》則感嘆德國經濟依賴俄羅斯廉價能源與中國巨大市場、高效供應鏈的成功模式走到了盡頭,但是昂貴總歸好過不安全。
中美對決:中國經濟真的可以趕超美國嗎?
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是中國的專家學者們還是堅信,到2030年前中國一定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不過外國專家對這一預測表示懷疑。而且即便中國GDP趕超美國,可能贏的也只是面子。
二十大前 中國經濟繼續壓力山大
當世界上其他國家正在努力與病毒共存時,中國仍繼續其新冠病毒動態清零政策。這些對企業的生存帶來了許多限制。中國經濟超越美國,變得更加遙遠,甚至不可及。
專訪:同中國打交道將很困難,包括經濟上
德中建交50年後的今天,雙方關係目前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德國總理肖爾茨為何遲遲沒有訪問中國?德國今後將對中國採取何種路線,如何處理棘手的台灣問題?本台記者採訪了柏林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中國問題專家Angela Stanzel博士。
德語媒體:黑箱裡的政變謠言
德語媒體也關注到了日前社群網站上有關習近平被「軟禁」的謠言和猜測。德國柏林出版的《日報》指出,這些「瘋狂猜測表明外部世界現在對中國的權力機構知之甚少」。
世銀再下調增長數據 中國經濟面臨歷史性下滑
一份由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報告稱,東亞、太平洋地區多數發展中的國家經濟已漸從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恢復,但中國由於實施強硬的防疫手段,經濟仍持續受到打擊。
俄明年推出數字盧布 將用於與中國的相互結算
為降低西方制裁帶來的限制與影響,俄羅斯議員26日表示,該國預計明年初推出數字盧布,並計畫與中國用該貨幣相互結算。該議員稱,若其他國家開始使用該貨幣,將可有效結束美國金融霸權。
中國爛尾樓房主的「佔領行動」
如果說以前讓中國買房者焦慮的問題是居高不下的房價和小區的服務配套品質,那現在的主要焦慮就只有一個:不要爛尾。在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下,攤上爛尾樓的購房者,用自己的方式,向政府和房開商施壓。
客座評論:如果中西脫鉤,經濟將會如何?
最近歐洲、尤其是德國也開始討論和中國經濟脫鉤的可能性。經濟鐵幕當然不會即刻落下,但是未雨綢繆,吃瓜群眾還是應該想一想:如果真的中西方經濟全面脫鉤,我們的生活將會如何改變?
德語媒體:德國用什麼來擺脫對華依賴?
《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如果強行和中國經濟脫鉤,至少在短期會給風雨飄搖的德國經濟造成難以承受之痛。自民黨副主席在《時代周報》的一篇客席評論則指出,要想擺脫對華依賴,德國以及歐洲還有很多準備工作要做。
歐企擔心中國生意損害企業形象
歐盟駐中國商會9月21日最新公佈的報告指出,受到清零防疫、意識形態掛帥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中國對外國企業投資建廠的吸引能力正在減弱。以往對中國趨之若鶩的歐洲企業,如今正忙著為其中國業務止損。
五年內,中國富翁人數將翻番
一項調研顯示,儘管中國政府發起了縮小貧富差距的號召,但截至2026年,中國的百萬富翁人數仍會翻番。
德語媒體:比依賴中國更為嚴峻的問題
奧地利《標準報》認為,歐洲經濟要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首先需要練好內功。德國《商報》則認為,相比依賴中國,德國企業越來越不敵中國競爭對手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中國8月經濟小幅回暖 房地產拖累增長
根據周五公佈的官方數據,中國消費者支出及工業生產在八月份小幅回升但仍疲弱。分析人士警告,中國為抗擊新冠多次封城使經濟變得脆弱易受影響,疫情及房地產危機仍是拖累。
德國經濟界:與中國市場全面脫鉤不符合德國利益
德國經濟部長近日證實對華更為強硬的路線正在轉化為實際的政策措施。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APA) 主席施特拉克批評指出,德國政府反復強調的在經濟上與中國全面脫鉤不符合德國的利益。
德國經濟部長:德國對華貿易政策不再「天真」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證實經濟部正在制定新的對華貿易政策,確保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和半導體產品的依賴性。他表示,反對中遠海運入股漢堡港「福地」碼頭,且歐洲不應支持中國有關「一帶一路」的倡議。
未來,俄羅斯將淪為中國一個「加油站」而已?
俄羅斯的經濟現狀究竟如何?儘管受西方制裁,但俄羅斯在能源市場收入頗豐。同時,也有觀點認為,莫斯科很快就會耗盡現金,從長期來看,其影響力將大幅下降。
中國要保經濟還是要「清零」?
中國經濟在反復的防疫封控中備受壓力。總理李克強日前再次召集國務院會議,宣佈將繼續推出措施「穩經濟大盤」,並表示要擴大內需、支持房地產市場和平台經濟。
德語媒體:德國企業是否應配合脫鉤中國?
《法蘭克福匯報》贊成歐盟出台針對新疆強迫勞動產品之禁令,但是反對政府將本應自己承擔的義務轉嫁給企業。德國《資本》雜誌則指出,除了巴斯夫、大眾汽車等少數企業,大部分德企都已經在主動追求產業鏈多樣化,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德國聯邦經濟部醞釀強硬路線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德國聯邦經濟部正制定一攬子措施以降低中國市場對德企吸引力,相關措施包括減少或取消對華投資出口國家擔保,停止在華舉辦推介活動和管理人員培訓等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今天回應稱:「希望德方能秉持理性務實的對華政策。」
制裁是否重創了俄國經濟?經濟學家看法不一
儘管受到西方制裁,俄羅斯似乎在能源市場還是賺得盆滿缽滿。不過,也有觀點認為,莫斯科很快就會出現現金荒。
專家:一場雪崩正襲來 德國經濟明年現衰退
根據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秋季預測報告,由於對能源進口高度依賴,持續高位價格將使德國陷入經濟衰退,而全球經濟前景也不容樂觀。
德語媒體:"自廢武功"的中國
世界各國都在走出新冠陰影,社會生活恢復正常之際,中國仍在堅持嚴苛的清零政策。全民檢測、封控管理已經令中國經濟陷入危險境地。
為什麼德國部分工業界同柏林對華政策唱反調?
德國聯邦經濟部已經開始籌劃改變中國政策的路線,核心訊息是:「如果德國企業願意,可以繼續留在中國投資,但不要指望『麻煩』到來時得到德國納稅人的拯救」。對華經濟路線的改變令德國部分工業界感到緊張和不安。
與中國經濟戰?「這將讓德國工業癱瘓」
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僱主協會的負責人近日警告說,德國工業在短期內幾乎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若德國與中國發生經濟戰,將導致德國工業癱瘓。目前德國夾在中美之間,處境尷尬而危險。
牆外文摘: 台灣如何反制中國無人機侵擾?
連續數日中國大陸無人機飛入台灣金門烈嶼。有評論者認為,台灣目前反制低空小型無人機的能力的確不足,或許可以考慮採取軟殺、硬殺交互部署的方式,將外島防區的空域進行劃分。
客座評論: 勿在對華政策上重複對俄政策的錯誤
中俄兩國聯合舉行大規模軍演總會發出明確訊號。政治學者Jörg Himmelreich認為,在涉及對俄政策上,德國已鑄下大錯,現在切切不可落入對中國經濟產生依賴的陷阱。
德語媒體:改變對華經濟政策迫在眉睫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高度依賴令柏林政府陷入尷尬境地。在這種背景下,德國經濟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也引發了更多的反思。
德語媒體:通膨的幽靈尚未襲擊中國經濟
德國明鏡雜誌關注了中國新一輪封城帶來的影響,指出這不僅會拖累中國經濟,還可能影響全球供應鏈和德國的聖誕生意。《法蘭克福匯報》文章聚焦了中國依然保持較低通膨背後的原因。
中國8月製造業PMI小幅回升 仍低於榮枯線
中國國家統計局8月31日公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為49.4%,較上月回升0.4個百分點,但仍然低於50%的榮枯線,連續第二個月處於萎縮區間。
德語媒體:Tiktok,北京對抗西方的利器?
隨著Tiktok的大規模流行,許多政治人物和媒體紛紛進駐到這個平台。《南德意志報》認為,北京或會利用Tiktok作為對抗西方的武器,只要這種懷疑沒被消除,政客媒體就不應在那裡開設賬戶。《商報》則把目光投向德國經濟的中國政策。
中國前7月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1%
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月至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1.1%。
牆外文摘:從司馬南到胡錫進——危險的醜態
有評論指出,司馬南事件曝露了中國「愛國大V」的醜態:藉倡議反美思想、消費台灣、批判中國資本家,為自己帶來豐厚收入。又有評論指出,從歷史災難看,胡錫進及其同黨的輿論鼓噪十分危險。
德語媒體:德國到底依賴一個怎樣的中國?
《奧格斯堡匯報》認為,鑑於對俄制裁已經讓德國承擔高昂代價、德中關係比德俄關係緊密得多,因此即便在中國武力攻台時,德國也將無力發動對華制裁。《法蘭克福匯報》則擔心,一旦中國經濟增長乏力,北京就會試圖通過攻打台灣來攏聚民心。
極端熱浪席捲:乾旱限電如何影響中國經濟?
極端熱浪席捲中國部分地區,川渝成核心災區,目前兩地限電令仍未解除。有分析認為,乾旱缺電問題恐令中國經濟前景雪上加霜,甚至威脅「世界工廠」地位。目前,中國大小企業、工農業等經濟領域受到多少衝擊?解除高溫警報後能如願恢復嗎?
中國又推出新措施 力求提振經濟穩定就業
中國總理李克強周三召集國務院會議,宣佈出台一系列新措施,要求穩住"經濟大盤"。房地產市場疲軟,以及當局的"清零措施",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都面臨著嚴峻考驗。
德語媒體:降息能提振中國經濟嗎?
中國央行周一再次宣佈降息,希望以此提振疲軟的房地產市場和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國民經濟。不過,多數經濟學家都對降息措施的效果持悲觀態度。
河南爛尾房項目殘局難收
成千上萬的爛尾房不僅給房地產危機帶來新的打擊,也苦了選購預售房的業主。出現購房者集體停貸風波後,政府為了維穩,加大了對開發商和銀行的壓力。但是許多受害者還是難以走出絕境。
中國於西方是制度性對手 在其它地區是合作夥伴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描述了8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以及它們各自在中美對峙的背景下所持的立場。
熱熱熱!中國多地遭遇高溫「烤驗」
中國多地天氣多日持續高溫。中央氣象台本周一連續11天發布高溫紅色預警。高溫少雨導致多地干旱嚴重,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湖體面積不斷縮小,一個半月水體面積減少約66%。
拯救樓市? 中國央行再降息
為了刺激經濟,應對房地產危機,中國央行周一宣佈降息措施。有專家指出,此次降息是釋放穩定地產政策的明確訊號,然而降息並不能解決房產的根本問題。
這次,中國還能拯救全球經濟嗎?
在防疫「清零」政策和房地產市場降溫衝擊中國經濟的背景下,中國央行本周宣佈降息以刺激需求。中國經濟遇到的問題將影響全球增長,但也可能有助於冷卻通膨。
德國經濟研究所:德企在華業務在錯誤的道路上策馬揚鞭
儘管有關讓德國經濟減小對中國市場依賴性的討論不斷,但是今年上半年德國經濟依賴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卻在進一步加深。德國經濟學者警告,必須避免在中國的業務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局面。
中國免除非洲23筆債務 網民紛紛吐糟
中國表示將免除非洲17國23筆截至去年年底對華到期無息貸款債務。在中國經濟受嚴苛防疫政策拖累的背景下,這個消息引發大量網民討伐。有人嘲諷道「對外施以援手,對內重拳出擊」。
德語媒體: 習近平可能不得不在二十大做出一些讓步
《新蘇黎世報》周四的一篇評論分析可能在今秋迎來第三個任期的習近平的當下處境,稱目前中國不斷尖銳的經濟問題不會危及、但可能「明顯削弱」習近平的地位;《法蘭克福匯報》則聚焦「中國芯」話題。
德語媒體:清零政策阻遏經濟發展
中國官方本周公佈的多項經濟指標均低於預期,種種跡象顯示,政府給定的5.5%增幅年度目標,已經變得愈加渺茫。而清零政策和房地產行業的危機則是造成中國經濟放緩的主要原因。
中國測量船遠望5號停靠斯里蘭卡港口
儘管有印度方面的安全擔憂,中國第三代航天遠洋測量船遠望5號依舊獲准在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停靠。這也顯示出斯里蘭卡目前陷入的窘境:這個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不但需要印度的幫助,同時也急需中國的援助。
上一頁
第17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