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語媒體: 不斷升級的中西口水戰
剛剛結束的西方七國外長會議聯合聲明中,以罕見的強硬措辭敦促中國不要對台灣使用威懾和武力手段。 而北京也立即反唇相譏稱這份聲明充滿了"傲慢、偏見和反華險惡用心。"
特斯拉財報低於預期 馬斯克:先拼銷量後談利潤
特斯拉周三公佈的季度財報數據低於外界預期,馬斯克再度提及了去年底由特斯拉掀起的電動車價格戰,他表示,在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特斯拉將優先考慮銷售增長而非利潤。
世界苦於通膨,中國要擔心通縮嗎?
中國第一季度經濟數據向好,GDP同比增長4.5%。但此前人們對通貨緊縮的擔憂並未消散。專家指出,目前的情況尚未嚴重到通縮的地步,但排除風險則需要更有力的經濟復甦。
中國上季GDP加速成長 達一年來最高
中國自去年底鬆綁清零政策後,經濟情況有所好轉。中國官方18日公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GDP年增率為4.5%。北京還將繼續在經濟上走「求穩」路線,詳細情況為何?
荷蘭情報機構:中國是荷蘭經濟安全的最大威脅
本周一,荷蘭情報部門在其發布的威脅評估年度報告中稱,中國對荷蘭的經濟安全構成了最大威脅,其中包括商業間諜和陰性投資等行為。
德語媒體:歐洲的中國難題
進入四月以來,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宏以及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先後到訪北京,幾位政治家有關歐中政策的表態差異相當明顯。顯然,歐盟在對華政策上發出統一聲音仍舊只是一個夢想而已。
中國經濟顯復甦 就此走出陰霾?
中國官方近期公佈的一系列數據顯示,進入兔年後,中國經濟出現復甦跡象。但有專家指出,這種復甦仍顯疲軟,就業、消費乏力,通縮陰影初顯等問題值得警惕。
中國投資者深耕拉美 誰受益誰憂心?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貨物出口量一直遠遠超過進口量。這使得它積累的外匯儲備以約三兆美元排名全球第一,此數字大致相當於法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那麼,中國用這些錢做了些什麼?
習近平會盧拉:談經濟合作、烏克蘭戰爭
結束對上海的訪問後,巴西總統盧拉繼續北上,周五在北京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兩人盛贊雙邊經濟和外交合作的前景,呼籲通過對話和談判結束俄烏衝突。
烏拉圭尋求與中國自貿協定 引鄰國擔憂
南美小國烏拉圭正尋求加快與中國的自貿談判進度。不過,該國的這一動向卻引起了地區鄰國的警覺。
牆外文摘:疫情之後中國經濟為什麼不能迅速復甦?
經濟學家陳志武認為,疫情之後中國經濟不能迅速復甦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幾年中國的經濟體制、行政管制、社會治理體制,還有很多具體的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贊比亞修公路 誰出錢?誰賺錢?
贊比亞修建連接首都盧薩卡和北部商業中心恩多拉公路的合同被授予三家中資企業組成的聯合體。由於贊比亞的兩個養老基金會為這個項目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金而引起當地不少人的不滿。
德國對華經濟依賴持續加深 問題出在哪?
德國和中國之間的經濟交流一直以來相當熱絡,但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德國政府開始思考:如何降低對單一國家,特別是對中國的經濟依賴。然而,目前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仍然只增不減,到底問題出在哪?
"一天接待8至10個內地招商團是家常便飯"
中國取消清零政策後,人們注意到很多省市區積極派出各類招商團前往歐亞國家,這一現象折射中國經濟面臨的壓力,對其成果尚難以評估。
媒體:馬克宏、馮德萊恩在中國扮演紅白臉?
繼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訪問北京之後,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先後飛抵北京,開啟了二人的中國行。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歐中關係一直很緊張。歐洲一些國家的報紙紛紛發表文章評論「馬馮中國行」究竟能改變什麼。
德國2月外貿大增 對華出口環比增加10.2%
由於新冠疫情,更因為中國採取的嚴苛的防疫措施,全球供應鏈嚴重受到阻礙,德國的出口經濟苦不堪言。現在,這一局面得到了改善。
金磚國家能否打造新的世界秩序?
關於金磚國家是增長最快經濟體的預言並沒有完全實現。取而代之的是,這個集團現在成了外交和為開發建設融資的平台,存在於西方主流國家之外。
德語媒體:中國市場不可替代
至遲從俄羅斯發起侵烏戰爭開始,西方世界就一直在討論減少對華經濟依賴的緊迫性。然而,中國畢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對中國"說不"似乎並不容易。
消息人士:馬斯克最快4月訪華 尋求與李強見面
兩名消息人士向路透社透露,特斯拉CEO馬斯克計劃最早於4月訪問中國並謀求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會面。其中一位消息人士說,訪問的確切時間主要取決於李強何時有空。
長平觀察:馬雲"被回國",中國經濟會好起來嗎?
"馬雲回國"是否意味著中國經濟將走出困境?時評作家長平認為,如果沒有制度建設,再多"馬雲"一起回國,也不能刺激出經濟發展,而只能刺激出"反右"勞改農場和"心肌梗塞"。
俄出口印度石油年增22倍 俄副總理:賣給友好國家
俄烏戰爭開打之後,西方各國對俄祭出經濟制裁。身為能源大國的俄羅斯轉向印度和中國出口石油,甚至建立「影子艦隊」用於長途運輸貨物。
評論:普丁身後的中國長城
習近平此番莫斯科之行,就是要告訴普丁,他是一位靠得住的朋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也同樣如此。德國之聲評論員Roman Goncharenko 認為,這絕不是一個好訊號。
客座評論:下次金融危機會有多深?
矽谷銀行和瑞信接連倒下,還會有其他金融機構步其後塵嗎?這一切和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競爭,有怎樣的關係?誰又能笑到最後?
抗衡中國 日本將投資印太地區750億美元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週一(20日)訪問印度,於新德里會晤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並宣佈自由開放的印太新計劃,內容為何?
德日舉行首次政府間磋商 兩國關係提升到新水準
德日兩國周六在東京舉行首次政府間磋商,會談的重點是國際合作。在全球供應鏈緊張的情況下,柏林希望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經濟依賴。
中國央行將降准0.25個百分點
中國央行宣佈,3月27日降低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以幫助保持流動性充裕並支持剛剛起步的經濟復甦。
國際媒體如何評價中國新組建的「習李」政府?
中國兩會落下帷幕。新上任的政府總理是前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他與前任李克強的名字雖只一字之差,但兩人之間卻無甚關聯。國際媒體如何看待和評價新組成的新「習李」政府?
人大閉幕:習近平談國安 李強上任後首秀
中國人大於13日上午結束,為橫跨兩週的兩會劃下了句點。習近平在閉幕致詞中再次提及「九二共識」及「堅定統一」,李強也在他作為中國新總理的首秀記者會中,回答了中外媒體的問題。兩人具體說了什麼?
中國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專家們預測,在未來幾十年裡,中國人口會呈現下降趨勢。這對於中國社會意味著什麼?對於世界其他地區而言,中國人口的變少和變老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進入「習核心」集權新時代 中國面臨諸多挑戰
隨著本周「兩會」的落幕,專家們表示,中國共產黨的舉措是為進一步集權做出的努力,但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內也將面臨巨大挑戰。
德語媒體:習近平親手挑選的權力核心
正在北京舉行的人大會議期間,中國將完成包括國家主席、總理以及人大委員長等重要領導職位的換屆。儘管中國人大會議上的選舉和投票通常只是走走形式...
中國是否在暗中實施單邊制裁?
近年來,中國嚴厲批評了作為一種外交機制的單邊制裁。但於此同時,也有許多例子表明中國在做同樣的事。
德語媒體:中美對抗 代價高昂
由於取消了嚴苛的疫情限制,中國經濟本來有望在今年實現迅猛復甦。但複雜的國際及國內局勢,卻給中國經濟平添了諸多不穩定因素。
李克強最後報告 提「穩定」超過30次
即將卸任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他最後一次人大工作報告中,強調中國今年發展「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北京將著重維穩經濟。這次報告中哪些關鍵字頻繁出現,又有哪些被提起的次數減少?
「兩會」能成為中國經濟復甦的新契機嗎?
中國「兩會」將於本週末召開,目前的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經走出谷底,但外界對於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仍有不同看法。
德語媒體:對中國經濟不該高興太早
《南德意志報》評論寫道,儘管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但中國經濟仍存在許多難題,現在樂觀還為時過早。 《商報》提到兩家德國汽車零件製造商的經營策略,不僅將中國的重要性列入考慮,也為可能發生的風險做了準備。
專訪:中國房市真的回暖了嗎?
有中國媒體指出,新冠疫情回落、社會生活放開後,中國一些大城市的房產市場開始重現生機。但鑑於總體經濟形勢尚不明朗,分析人士對房市走向喜憂參半。就此,德國之聲專訪了中國財經學者賀江兵。
「畢業即失業」 中國年輕人失業率居高不下
據官方數字,中國16-24歲城鎮青年人失業率去年7月創下近20%的紀錄。一些年輕人拒絕「內卷」、選擇「躺平」,而另一些想在公共領域找飯碗也非常艱難。
接棒李克強?李強如何重振中國經濟
中國兩會即將登場,屆時,包括國務院總理等中國新一屆政府高層人選將會正式出爐。外界預料,中共政治局常委李強將會接替李克強,擔任總理一職。被視為習近平心腹的他,將會如何主政經濟,引發關注。
「兩會」看點有哪些?
中國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簡稱兩會,將分別於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召開。此次兩會正值中央政府換屆,會上將「流程式」地投票表決國家機構和政協領導人員的一系列重要人事任命。兩會還將釋放新的政治經濟政策訊號。
中國未就氣球事件道歉 王毅:美方歇斯底里
氣球事件延燒至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在周六發表的講話中批評美國的反應「近乎歇斯底里並且匪夷所思」。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則指,王毅與他在慕安會期間密會時,並未就氣球事件道歉。
伊朗總統結束中國行 習近平將應邀回訪
伊朗總統萊西訪問北京期間,兩國重申了相互支持「核心利益」的立場,並簽署了多項雙邊合作文件。中方宣佈,習近平已接受邀請,將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
德語媒體:「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會採取直接軍事幹預」
德國電視二台著名的政治脫口秀節目「Markus Lanz」昨天討論的話題關於美中兩個大國的未來與前景。該電視台駐華盛頓首席記者在節目中表示,「與烏克蘭衝突不同,如果中國對台灣動武,美國會採取直接的軍事幹預」。
中國去年疫情防控支出或逾三千億人民幣
中國各地政府去年為了管控新冠疫情的支出所費不貲,其中廣東省在疫苗、核酸檢測等方面,花費數百億人民幣,加重地方政府財政負擔。
德國經濟對中國呈現前所未有的高度依賴
德國從中國購買的商品越來越多,但是德國對中國的出口卻增長緩慢。德國經濟研究所(IW)認為這是一種危險的發展趨勢,「一旦台海出現軍事衝突,德國經濟就容易受到敲詐」。
東南亞調查報告:中國的地區影響力在下降
新加坡智庫東南亞問題研究所發表的最新年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仍然被認為是該地區最有影響力的政治經濟大國。但如果被迫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美國則比中國更有優勢。報告同時指出,日本仍然是東南亞國家最信任的大國。
一個月內二度會面 馬雲將與泰國首富合作?
港媒稱,馬雲1月中旬以來與中港以及東南亞商界人士會面,其中包括了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國民,馬雲與謝國民合作的傳言也使得正大股價飆漲。另外,專家簡報稱北京已經準備好恢復對螞蟻集團等平台行業的支持。
2022年中國手機銷量暴跌至十年最低 僅一個品牌實現增長
此前的新冠疫情管控和經濟增長放緩抑制了中國消費者的購物慾,中國2022年智慧型手機銷量呈現創紀錄的下跌,陡降13%至十年裡的最低水準。
中國重啟對市場有哪些影響?
中國作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歷經長達3年防疫封關後的重新開放,究竟會對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再見中國,你好土耳其?烏干達取消與中企合作
烏干達取消了與一家中企的合作,轉而向土耳其公司拋出橄欖枝。有土耳其非洲關係專家指出,土耳其近年來增加了在非洲的存在,作為合作夥伴,該國公司不僅在價格,還是在速度和品質方面都不遜色於中國公司。
上一頁
第14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