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不如預期 中國第二季GDP成長6.3%
中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季對季僅增長0.8%,且青年失業率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讓外界越發不看好中國經濟前景。分析師怎麼看今年的中國經濟數據?
去年基數太低 中國二季度增長率或「虛高」
第二季度的中國經濟數據即將發布,不少專家都預計增長率將高達7%。但是不論是出口貿易還是消費市場,中國經濟的幾大傳統引擎近期都動力不足。分析人士指出,增長數字走高只是因為去年的基數慘不忍睹。
中國房市繼續下行 「提前還貸」成趨勢
中國房地產市場繼續呈現下行趨勢,尤其是二手房市場。最新數據顯示,引領中國房地產市場二手房環比價格跌幅榜的,竟然是中國第一大經濟重鎮。
王毅喊話歐盟:警惕經濟問題政治化
德國出台中國戰略幾天後,中共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歐盟高官在雅加達會晤時表示,要警惕將經濟問題政治化、工具化,讓「去風險」變成「脫鉤」。
獨家調查:當「運了嗎?」變成「運去哪兒啦?」
一個名為「運了嗎」的微信小程序,本來應該為疫情期間無法回國的歐洲華人帶來來自家鄉的慰藉。最後卻成為了無數人的噩夢。這是一場醞釀已久的騙局?還是由公司經營不善引發的個別事件?德國之聲深入調查。
中國希望重贏外商投資芳心—"太少、太遲"?
據媒體報導,中國監管部門下周邀請全球投資者出席座談會,鼓勵他們繼續對華投資。今年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大幅縮水,而中國以國家安全為議程的打壓、《反間諜法》以及經濟增長疲軟是重要原因。
中國央行反駁通縮觀點 看好經濟前景
中國經濟在疫後持續疲軟,引發外界產生「通縮」的預期。不過,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14日在記者會上,反駁了「中國逆世界通膨之勢,面臨通縮」的說法,對中國經濟成長表達信心,與西方專家的分析不同調。
德語媒體:讓人一頭霧水的中國戰略
《焦點雜誌》的評論關注了德國本周四推出的「中國戰略」,作者認為德國外長在介紹此文件時仍有許多模糊之處。 《新蘇黎世報》聚焦中國LGBTQ族群的遭遇,他們的空間近幾年來大大受到限縮。
重蹈日本覆轍? 中國經濟陷入「困難的通縮氛圍」
當西方國家受到通膨困擾之際,中國卻在擔憂通貨緊縮:消費價格停滯,生產價格低迷。房地產行業的頹勢尤其令人擔心。眼下的中國不禁令人想起1990年代的日本。
李強會見中國科技業高層 釋出什麼信號?
中國總理李強12日會見了多間大型平台,聽取業者建議,此舉被視為北京欲終結對科技業多年的打壓。這能否重振投資人對中國網路產業的信心?
高盛:2075年印度經濟世界第二?專家存疑
高盛日前發文預測,印度有望在2075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該國今年經濟增長預計可達5.9%。但有專家認為,十多年前,世界就曾對印度作出過於樂觀的預測,但並未能完全實現。
要青年樹立正確就業觀 人民日報引眾嘲
對於中國年輕人目前遭遇的就業困境,《人民日報》本周刊出文章,鼓勵青年吃苦奮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揮光和熱」。該篇文章刊出之後引來眾多網友的吐槽。
德語媒體:從電動汽車價格戰看中國經濟
《斯圖加特新聞報》評論認為,中國的電動汽車價格戰還將會延燒到德國。《南德意志報》關注中國國內需求疲弱以及社會各階層的悲觀與不安,出現通縮的風險十分真實。
與耶倫會晤被稱"漢奸" 網友:民族主義是根源
一些中國女性經濟學者上周末與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會晤。這在中國社群網站微博上引發部分人的指責,稱她們叛國以及是極端女性主義者。
中國經濟:這邊風景「獨自通縮」
中國經濟現正面臨一項新的挑戰,即日益嚴重的通縮壓力。這與許多西方國家目前克服頑固的高通膨努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何在避免經濟過度冷卻的同時保持社會穩定,將是中國政府面臨的一大挑戰。
日本技術數據洩密案引發對外國科學家的憂慮
日本一家領先的研究所一名中國研究員涉嫌洩露技術機密而受到司法指控。專家認為,此案應給日本政府敲響警鐘。
德國工商總會:比起放棄中國 交流是更好的選擇
德國政府正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等國家的原材料依賴。德國經濟界支持這一舉措,但絕不希望失去中國市場。德國工商總會新主席表示,比起選擇放棄,應該多與對方交流。
中國軍機再越台海中線 耶倫籲美中多溝通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第三天,她在氣候專家圓桌會議表示兩國應加強在氣候方面的合作;在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面時也稱美中應該直接溝通、減少誤解。與此同時,台灣稱又發現解放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耶倫:美國尋求良性競爭 李強:兩國關係風雨過後定見彩虹
美國財長耶倫周五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會面時強調,美方尋求與中國的良性競爭,她希望此行能促進雙方更加常態化溝通。李強則表示,中美關係風雨過定見彩虹。耶倫也和美企代表見了面,她在北京一家雲南菜館大廳吃飯的畫面引起網民關注。
抵達中國 耶倫:避免誤會 相互溝通
美國財長耶倫本周四抵達中國,她表示此次訪問給雙方提供了溝通和避免誤解的機會。中國財政部國際經濟關係司司長楊英明及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機場迎接。她此次訪問都會與中方哪些官員會面?
就業難的中國年輕人
中國年輕人失業率高的問題迫在眉睫。許多人受過良好教育,卻一直找不到工作,這讓他們對現狀感到焦慮,對未來感到恐懼。這可能也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需要面對的問題。
專訪沈棟:習近平擅權鬥但愚蠢
目前流亡英國的中國商人沈棟在英國牛津接受DW專訪,他認為中國經濟不能靠官方數字分析,要透過第一線的經營者回報現場狀況。在他看來,習近平的一系列政策不但導致財政失靈,中國在國際上也越來越不受歡迎,而拿下台灣的變數也越來越多。
德語媒體:中國管制鎵鍺出口 到底誰更受傷?
中國管制鎵鍺出口的消息引起德媒的廣泛關注。這一舉措被視為對華盛頓的報復行動。《柏林日報》認為,西方恰恰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一步減少對中國原材料的依賴。《新蘇黎世報》則指出,短期內可能難找到替代中國的供應商。
耶倫中國行 旨在建立中美「新常態」?
繼美國國務卿之後,美國財長耶倫7月6日訪問中國。外界預計她此行難有重大突破,不過耶倫將推動雙方在經濟上的溝通。有專家認為,此次訪問可能有助於雙方建立「新常態」,並確立雙邊關係的基礎。不過也有分析人士不看好這次訪問,稱之為「一次空洞之旅」。
專家: 對立狀態「給美中經濟都帶來損害」
美國康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普拉薩德(Eswar Prasad)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上接受了DW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的採訪,談及中國經濟以及中美貿易爭端對世界的影響。
經濟疲軟人民幣貶值 中國央行領導層換將
中國人民銀行宣佈由現任副行長潘功勝接任黨委書記,外界認為這是中國當局為了挽救低迷經濟的一步。專家也指出,具有國際經驗的潘功勝能夠帶領央行度過難關。
中美關係震盪如何傷及跨國業務
中美之間的政治氣氛緊張,這也給跨國貿易帶來影響,尤其是那些與西方公司做生意的企業。Varadise Limited行政總裁呂樂倫接受德國之聲主編Manuela Kasper-Claridge採訪時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得選邊站。
德語媒體:中國正在步入「失去的十年」嗎?
端午節並未給中國帶來預期中的消費熱潮,而且根據最新公佈的統計數據,前5個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8.8%。要求北京政府採取更有力的刺激措施的呼聲越來越高。
中國夏季達沃斯: 努力招商引資恢復新常態
結束疫情造成的封閉之後,中國再度主辦達沃斯夏季論壇,希望以經濟夥伴的地位提升投資吸引力。西方企業則更願靜觀事態的發展。
德法意經濟部長:加強原材料合作,減少對中國進口依賴
德國聯邦經濟部長哈貝克說:「我們的原材料供應更好的多樣化就是經濟安全,更緊密的原材料合作就是經濟安全。」
專訪德國專家:中國經濟在向好的道路上
中國總理李強強調今年有望實現5%的增長目標。德國GIGA亞洲研究所舒勒博士認為,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與此同時對國外的依賴沒有那麼強,如果能成功推動國內經濟領域增長,並且不重複過去舊的投資模式,那的確是有可能實現的。
李強批西方「降風險」概念 對中國經濟樂觀
中國總理李強27日在世界經濟論壇於天津舉辦的「新領軍者年會」上稱,部分國家的「去依賴、降風險」說法是把經貿問題政治化的偽命題。他還稱,中國今年第二季經濟增速會加快,有望達成5%的年增長目標。
標普降中國經濟預測 專家談如何緩解就業難
評級機構標普下調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測至5.2%。法蘭克福金融與管理學院教授略歇爾向德國之聲表示,經濟復甦不是摁一個按鈕就可以實現的。他特別呼籲放鬆對高科技領域的監管限制,表示這也與青年就業問題相關。
中國幻想的破滅
中國對於德國和歐洲企業來說,仍然光彩依舊嗎?習近平推行的經濟路線的後果正在逐一顯現出來。
中國推「就業攻堅」救青年失業率 網民質疑
為挽救居高不下的青年失業率,中國政府推出「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盼協助失業青年、應屆畢業生求職。然而,許多中國網民對此抱持懷疑態度,他們對此政策有何批評?
中國旅遊業漸復元氣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指出,在剛剛過去的端午節小長假,中國旅遊人數突破1億人次,同比增長逾30%。
中國發起鋰電池攻勢 德國處境艱難
隨著電動汽車走入千家萬戶,市場上鋰電池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場面。而在鋰電池領域,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對中國高度依賴。德國應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呢?
智庫: 德國在某些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產品
據德國經濟研究所本周發布的研究報告,德國在很多領域嚴重依賴於中國進口,其中包括一些原材料、化學原料和電子元件。該報告呼籲經濟界盡快採取行動,減少這些領域的對華依賴性,否則「所謂的去風險就只是一句空話」。
德語媒體:「兩個中國政策」
無論是「兩個中國」政策還是兩個「中國政策」,都是中國政府不願意從德國政界看到的。德語媒體觀察到,在德國,這與總理府和外交部及經濟部的角力有關。期間雖然政界號召對中國「去風險」,但德國企業似乎別無選擇。
德語媒體:制裁中國等於"俄羅斯再乘以10"
《南德意志報》介紹了一份智庫研究制裁中國的場景報告,指出因制裁將讓世界經濟蒙受的巨大影響,不確定七國集團會為這種規模的制裁達成一致。《法蘭克福評論報》關注莫迪訪美,指出中國是不在場的主角。
德國總理髮表政府聲明 反對中國在台海訴諸武力
德國總理肖爾茨警告中國領導層不要在南中國海和台灣海峽動用武力。同時他還強調,德國無意阻止中國的經濟發展,也不會尋求同中國脫鉤。
馬斯克莫迪相談甚歡: 特斯拉將盡快在印度建廠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表示,印度總理莫迪希望特斯拉大舉投資印度,相關計劃將在近期內正式公佈。一段時間以來,馬斯克一直在為其下一家超級工廠尋找理想地點。
疫後首個618戰績揭曉 專家:中國消費仍疲軟
中國日前迎來解除清零後的首個大型電商活動「618購物節」,儘管各電商平台戰績有所回暖,但分析人士指出中國消費者的信心仍然疲軟。專家為何這麼說?中國消費者受到了什麼影響?
中國經濟疫後復甦乏力
中國經濟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4.5%,相較於上一季度的2.9%大幅提升,但分析人士認為復甦的高峰可能已經過去。對經濟前景和失業的不安,降低了大宗消費的意願。這對於試圖通過增加外銷來彌補內需疲軟的製造商而言是一大挑戰。
超高溫提前來襲 中國經濟復甦又添一重挑戰
雖然在半年前就告別了「清零」防疫政策,但是中國經濟復甦的勢頭仍然乏力。分析人士指出,早於往年到來的酷暑天氣不僅使中國電力供應系統面臨嚴峻考驗,也會給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前景蒙上一層陰影。
中國青年失業率20.8%再創紀錄
中國官方公佈的5月經濟數據不如人意,失業率更是再創新高。國家統計局周四公佈的數據顯示,青年人相當於有五分之一失業。中國央行再度降息以刺激消費。
德語媒體:習近平何以要讓年輕人學會"吃苦"
轟轟烈烈的"清零防疫"剛剛結束半年,中國又迎來了創紀錄的高失業率。出口下滑,消費低迷--面對嚴峻的經濟形勢,北京似乎顯得一籌莫展。
中國光伏業高管在德被拘 檢方稱涉經濟犯罪
來自中國江蘇的一名太陽能企業股東和前高管因在德國受到經濟違法指控,在慕尼黑機場被拘捕。雖然他很快被釋放,但案件進展仍令人關注。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曾有過增幅4.5%的良好表現,然而好景不長,進入第二季度以來,經濟疲軟的跡象越來越多。這一局面不僅令中國政府感到頭疼,對德國來說,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
躺平還是「潤」?中國年輕人面對嚴酷就業現實
中國的青年人失業率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準。對於很多迷茫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面前的選擇不是「躺平」,就是「潤」到國外。
上一頁
第12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