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W. Hong
專題報導:中國經濟何處去?
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而產能過剩、出口不振、匯率波動、股市地產震蕩等諸多問題也一一浮上檯面。「全球經濟火車頭」是否動力不再?「世界工廠」如何實現轉型?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牆外文摘:中國經濟危機對美國影響不大
有評論認為,中國似乎正徘徊在一場危機的邊緣,看起來很像2008年世界其他地區所經歷一樣。但是,這場危機對美國金融或貿易的影響不大。
眼看A股3000點快失守 中國當局祭出大招
隨著滬指接連下挫、跌破3100點,「3000點保衛戰」的呼聲愈加響亮。中國當局在周日宣佈,將於周一開始實施印花稅減半徵收,以「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政策只能很短期地提振市場。
「春節到現在沒發過薪水」困境中的中國房地產業
路透社上周走訪了碧桂園在天津的兩處工地,發現工地靜悄悄,工人們抱怨幾個月沒領到薪水。碧桂園面臨的財務困境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債務危機的一個縮影。這個曾經中國的支柱產業正成為中國的經濟症結。
中國沒有解決經濟放緩的無痛方案
刺激經濟,誰來買單?有專家認為,中國當局與地方政府之間可能會就如何分配各種調整成本發生衝突,這將成為未來兩年最具爭議的政治難題之一。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降溫 德國需要擔心嗎?
德語報刊持續關注危機四伏的中國經濟。《巴登報》認為,西方曾經擔心日本崛起,後來又擔心中國,但是中國經濟也很可能像當年日本那樣陷入長年停滯。《經濟周刊》則指出,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曾讓許多沒什麼能力的德企高管也取得輝煌業績,但這種好日子到頭了。
「一盆冷水」 德國經濟恐又將陷入衰退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說,「限制性的利率環境和疲軟的全球經濟——尤其是中國的發展狀況——使我們作為出口國舉步維艱。」專家預測,德國經濟將在今年最後兩個季度再次陷入衰退。
如何救經濟?專家: 中國政府應加大財政刺激力度
路透社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目前國際投資者正在撤離中國市場,這是在向中國領導層傳達一個簡單的訊息:要暫停小心謹慎的步伐,開始大手筆增加政府支出,以拯救經濟下滑。
德語媒體:同中國打交道要多些自信
雖然德國政界在不斷呼籲經濟界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現實卻呈現出另外一番畫面:去年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達到創紀錄的115億歐元,而中國在德投資也比疫情前高出了三倍。
繁榮落幕?胡錫進:中國經濟不容唱衰
中國今年以來的經濟發展表現低於普遍預期,而且有持續下行的趨勢。這不僅給中國民眾帶來焦慮,也引起國際輿論的關注和評論,經濟學家和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前景都不樂觀。
德語媒體:哈貝克為什麼挑釁中國?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計劃出台新法規,加強對中國入股德國企業的審核。這樣的強硬會不會惹怒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人們是否過度高估了中國經濟對於德國的重要性?
危機四伏的中國經濟
從進出口到信貸投資,從零售到房價,中國最新經濟數據令人失望。更糟糕的是,大型房地產開發商面臨違約風險,金融信託集團理財產品出現逾期兌付,這些令人擔心的訊號預示了新的風險。
中國經濟停滯 德國企業受到雙重壓力
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經濟或面臨停滯,而這將導致德國對中國的出口減少。與此同時,中國自身會加強出口,從而加劇在歐洲市場與德國產品的競爭。
媒體:萬達集團尋求出售盈方體育傳媒
知情人士告訴路透社,中國前首富王健林旗下的大連萬達集團正在尋求出售旗下體育營銷部門盈方體育傳媒。目前,這家房地產開發商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財務壓力。
國台辦:支持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 台經濟部:反對「政治化」
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今天表示,支持商務部研究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項下給予台灣產品相關稅收優惠。台灣經濟部回應稱,不希望兩岸經貿關係「被過度工具化、複雜化甚至政治化」。
信託失信 房價下跌 - 中國經濟困境加劇
中國一家大型信託公司支付違約,房價普遍下滑,人們普遍擔心,日益加劇的房地產危機,將增添中國經濟前景的不穩定性。
房地產行業憂慮加劇 券商紛紛下調中國增長預期
伴隨著對中國房地產開放商債務「爆雷」擔憂的日漸增多,五大券商下調了對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
經濟下行之際 中國表示歡迎美商務部長訪華
中國商務部最近表態,歡迎美國商務部長訪華。而不久前,拜登政府剛剛發布了對外投資管制,限制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的投資。美聯社分析指出,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更願意與美國經濟官員接觸。
德語媒體:中國怎麼了?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開啟第三個任期以來,中國的政經形勢發展似乎並不理想:先是外交部和火箭軍高層發生異乎尋常的人事變動,緊接著官方又發布了一系列令人沮喪的經濟數據。德語媒體不禁問道:中國怎麼了?
媒體:中融、中植流動性困難 投資者抗議要求還錢
據彭博社報導,約20名投資者在北京的中融信託抗議。受房地產危機影響,中融信託近日多種金融產品逾期兌付。
7月中國經濟數據疲軟 年度增長前景黯淡
本周二,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了7月經濟數據。同一日央行宣佈再度降低政策利率。離岸人民幣跌破1美元兌人民幣7.31元。經濟分析人士認為中國正在經歷痛苦的轉型期,今年的GDP增長可能會低於中國政府指定的5%的目標。
中國暫停公佈青年失業率 掩耳盜鈴解決問題?
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放緩,青年失業率一再創新高,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擔憂。國家統計局周二宣佈,因調查統計須進一步完善,暫停發布新的青年就業數據。
德語媒體:德國不要被中國嚇倒
「德國經濟對中國存在片面依賴」——很多人對這種說法深信不疑。《明鏡周刊》發表的分析性文章指出,德國脆弱無力只是一種憑空想像,正相反,德國的影響力遠高出它自身的想像。面對中國,德國完全可以採取一副自信十足的姿態。
碧桂園股價驟跌 預估半年虧損百億人民幣
在競爭對手恆大爆發債務危機兩年後,碧桂園的巨額債務引發了投資人對其破產的擔憂,該公司已預告今年上半年虧損金額超過人民幣450億元,碧桂園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恆大嗎?
7月中國銀行貸款斷崖式下跌 通縮又近一步
7 月份,中國新增銀行貸款大幅下降,其他主要信貸指標也出現疲軟。儘管此前央行降低了利率,政府也承諾為復甦乏力的經濟提供更多支持,分析人士認為,政策小步走已難以扭轉經濟頹勢。
力挽外商投資 中國祭出24條政策
在中國加大反間諜等國安措施之際,外國企業對中國投資信心減弱。北京為吸引外商,13日公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優化外商投資環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資力度的意見》,希望以24條措施挽回外資紛紛撤出中國市場的頹勢。
牆外文摘:賴清德過境紐約 小粉紅不見蹤影
有評論認為,「小粉紅」在賴清德過境當日的戰術迴避不無道理。2019年,爭取連任的蔡英文過境紐約,紅僑抗議隊伍如影隨形,讓台灣民眾反感,形同「助選」蔡英文。
拜登稱中國為「定時炸彈」 北京反擊
在本周的一次政治籌款活動上,美國總統拜登稱面臨經濟增長疲軟的中國是一枚「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中國官媒回應稱,面對國內困局就拿中國說事是拜登政府的「老把戲」。對於相關言論是否會影響「拜習會」舉行,白宮發言人柯比未置評論。
西方迴避一帶一路論壇?中國官媒: 「不必自作多情」
美媒7月底曾報導稱,德、法、意等歐洲國家首腦在迴避今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中國官媒8月12日駁斥了這種說法,稱「部分國家領導人不在邀請之列」,該論壇主要邀請的是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並告誡「西方媒體和個別人士不必自作多情」。
德語媒體:中國經濟的十大問題
拜登政府發布行政令,從明年起禁止美國人投資一些研發先進半導體和量子計算機的中國公司。德語媒體就此發表評論,分析其中原因和後果。《世界報》探討了中國經濟面臨的十大問題和可能的出路。
德語媒體:拿什麼來拯救你 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嚴重的通貨緊縮風險,引發了德語報刊的高度關注。《法蘭克福匯報》指出,北京在需求側以及供給側都沒有太多辦法來緩解這場危機。《商報》則認為,中國經濟降溫是北京有意為之,目的是糾正多年來過快發展累積的問題。
巴基斯坦:本土產品不敵「中國製造」
巴基斯坦本土製造的商品在價格與品質上越來越難與中國產品競爭。當地商家呼籲政府出台方案改變這一趨勢。
中國物價回落 專家稱須警惕通縮風險
由於內需不振和房地產市場出現危機,中國消費價格指數出現了回落。專家稱,中國應警惕陷入長期通貨緊縮的風險。
中國七月進出口均低於預期
今年七月,中國進出口跌幅超過預期,為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前景蒙上了陰影,也增加政府採取提振措施以刺激內需的壓力。
中國對「德國進口」為何沒了胃口?
德國6月出口連續第三個月增長,但專家認為在全球經濟停滯的情況下,外貿無法為德國經濟帶來好處。此外,德國今年對中國出口下降,未來還可能繼續減少。
居民消費 拉得動疲軟的中國經濟嗎?
中國政府接二連三地發布慘淡的經濟數據,也接二連三出台提振措施,促進消費更是其中的重點。長年關注中國經濟的歐洲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措施普遍治標不治本,但真正有用的措施則需要花很多錢,且必須假以時日方能見成效。
刺激消費有困難:審計顯示中國消費券作用不大
據中國媒體《財新網》報導,多個省份審計後發現,各地在疫情期間發放的消費券拉動消費效果不佳,且難於管理。而經濟刺激力度更大的直接發放現金之手段,近期也難以實現。
路透: 中國一些地方政府限制開發商從託管賬戶提取資金
中國一些地區的市政當局採取措施,限制開放商從信託帳號上提取數以百億計的房產預售資金。熟悉內情的人士表示,此舉使房地產企業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
巴基斯坦爆炸案至少54死 伊斯蘭國宣稱犯案
巴基斯坦西北部日前發生嚴重炸彈攻擊事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31日宣稱犯案。時值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出訪巴國,中國外交部稱對此事件深感震驚,「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
專家:中國加入CPTPP障礙不在貿易在政治
貿易專家表示,中國有能力滿足跨太平洋貿易協定CPTPP的准入要求。這將迫使成員國就是否吸收中國加入協議,做出一個在政治上不討好的決定。
中國推刺激消費措施 鼓勵民眾旅遊網購
自結束疫情管控以來,中國經濟復甦動能遲緩。為了促進國內消費,中國政府發布了新措施,將「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鼓勵人們買車、出遊、網購等。
法國經濟部長訪華:脫鉤不現實 中國非風險
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周日在北京表示,在美國、歐洲和中國經濟之間不可能脫鉤。他同時表示,近來數月在西方屢屢提及的"去風險"一詞,並不意味著中國是風險。
德國對印度出口大增 仍無法媲美對華出口
讓印度成為政治和經濟上的中國替代選項?德國經濟部長上周對印度進行訪問,旨在推動改善雙邊關係。而最新數據也表明,德國對印度的出口確有大幅增加。
德語媒體:無須給出理由
德國電視二台報導了中國外長秦剛被免職的消息,並評述認為,無論是他被免職、還是此前消失一個月,都沒有給出理由,"這在中國是正常的"。《時代周報》認為,在專家警告了15年之後,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如今已經破裂了。
經濟低迷期 奢侈品為何能賣瘋了?
儘管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全球奢侈品市場反而獲得強勁增長。有研究結果顯示,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個人奢侈品銷售額將比去年同期增長高達11%。哪個地區奢侈品市場格外火?在經濟低窘迫的時期,奢侈品為什麼能夠逆勢而上?
德語媒體:「脫鉤」這個惡詞,讓我們忘記它吧
《法蘭克福匯報》認為,比起脫鉤,用去風險這個詞定義與中國的關係更為恰當。對企業來說,去風險不意味著減少對華業務,而是增加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商報》一篇文章則指出,儘管經濟沒有擺脫困境,中國仍然有可能在2030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德語媒體:黨和民企又相愛了
《南德意志報》文章關注到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中央"31條"。《商報》分析為何中國未必像預期那樣趕超美國。
美高官訪華成效不彰?共和黨批拜登政府軟弱
美國高官近期接連訪華,20日遭共和黨議員批為「軟弱」之舉,眾院的中國問題特設委員會主席更批評這是「殭屍接觸」政策。同時,以公民身份前往中國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似乎更受北京歡迎。對於此差異,白宮表達遺憾。
中國推民營經濟 專家:國進民退不會馬上改變
中國政府近期一改過去基調,開始強調民營經濟的重要性,本週還推出了多項新的指導意見,但專家和分析師認為,中國民營企業的困境應該不會馬上結束。
德語媒體:恆大不可思議的巨額損失
房地產業對中國經濟舉足輕重,恆大集團公佈巨額債務,引起《法蘭克福匯報》的關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基爾市繼與青島建立夥伴關係的爭議後,又面臨港口5G網路建設的問題,《世界報》予以詳細報導。
德語媒體:失去了動力的增長引擎
中國經濟增長率大大低於外界預期,《德國編輯部網路》刊評指出,中國經濟面臨著長期結構性問題,全球經濟也將被拖累。《焦點雜誌》則關注了美國氣候問題特使克裡訪華,指出在氣候保護議題上,西方國家沒法和中國脫鉤。
上一頁
第11 頁,共4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