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中國政府減稅政策叫好不叫座
2017年7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一段時間,中國政府大肆宣傳說為老百姓減稅費一兆元,著實把我嚇了一大跳。因為大家都知道,最近全世界都在看美國新總統的財政政策,這個大嘴巴說要減稅,說了半天還沒減,怎麼中國政府再一次悄悄地就"彎道超車"了嗎?
我仔細看了一下政府的減稅費清單,林林總總差不多有三十項,一共估算起來有一兆元。但是其中不少並非政府收費,所以它的減少,實際上是政府在"慷企業的慨",比如取消手機國內長途漫遊費。這就不是一個政府的收費,因為中國的手機營運商早就企業化,中國移動還是香港上市公司。雖然我也很希望能夠取消這樣的企業收費,減少手機通訊費用,但是政府從政企分開的原有改革道路上退回去,重新依靠命令經濟的方式損害企業定價自主權,我覺得這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況且市場競爭本身就會糾正不合理的定價,並不需要政府修正,比如我的手機早就使用了全國漫遊免費的套餐,政府命令取消一個早就不存在的名義上的企業收費項目,正所謂"口惠而實不至"。
當然,清單中列明的減稅費項目主要還是政府性收費,其中費多稅少。大量的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被清理整頓,這是一個好事情。但是它更多的是一種稅收制度的結構性調整,是"減費增稅"而不是"減稅"。
比如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這個收費項目,中國的城市建設正處在高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城市建設的支出佔到地方政府開支的比例越來越高。儘管現在這種"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的收費項目在地方政府的收入中佔比越來越小,但是畢竟開支還是在真實的增長中。取消了一種收費項目,必定需要用過其它的渠道加以彌補。如果能夠通過更加透明嚴格的稅的辦法徵收,或許可以減少一定的徵收成本,但是整體而言,其減稅(費)的效果是沒有的。
當前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其總量達到了15兆元的規模。1兆元,即便全部來自於政府的稅收收入的減少,也不過是佔了整體財政收入的7%,對於實體經濟的刺激作用並不大。而且這還是名義上的。在中國的實際經濟生活中,各種減免稅手段很多,徵收的彈性很大。如果名義上有7%的減稅,而地方徴税機構減少一些相應的原有減免稅政策,徴税的手段緊一點,想要維持原來的實際徴税額度並不是難事。特別是在中國這樣的政治體制下,沒有人可以監管政府的有形之手,想要減稅難上加難。回顧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更是超高速增長。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從二十年前的10%到現在的22%,翻了一番還多。
所以說,同樣是寄希望於減稅在刺激經濟增長,中國和美國面對的問題是不一樣的。美國的基本經濟體制已經建成,政府想要減稅或者增加稅收,都受制於議會,他們主要花費的精力就是在如何說服國會降低稅率上。而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在約束政府開支上的作用力很弱,政府主要依賴於自我約束。這樣一來,增稅容易減稅難,就比美國經濟多了一層獨特的意義。如果政府不能控制支出,不能減少本身的規模,不能約束自己那隻伸向市場的有形之手,想要簡單地依靠減少某些名義上的稅費項目和稅率來刺激經濟,無異於天方夜譚。
對於中國政府的期待,與其說希望它減稅,不如說希望它完成它本應該完成的任務,來得更加切合實際。
隨著經濟增長,中國老百姓也越來越不安分。以一些經濟學家為代表,居然振振有詞想看政府的賬本,比如上海財經大學的蔣洪教授,就說等"陽光財政"等白了頭。這是一個很重要而且積極的變化。因為中國人一向來把政府看作"父母",所以才有"父母官"這一說。既然是父母,一般做子女的就不太好意思去查賬,相信父母總是會把好東西留給子女的。但是現在既然疑心日重,想要看看父母賬本了,就說明彼此之間的角色關係在慢慢的轉變。
既然老百姓決心來查賬了,我們就有必要慢慢的掀開賬本的一角來。這還沒怎麼查,馬上有官員站出來叫窮:我們的財政負擔真的很低啊,比比美國老大哥,人家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30%,而德國這個共產主義發源地國家,居然達到了50%左右,而我們中國,剛才的數據顯示:才22%!所以,老百姓真的不應該叫苦。也因此,基本沒有大幅度減稅的基礎。
不過這樣的比較並非"負擔"的比較,老百姓在意的未必是你收了多少錢,而是你這收上去的錢,有多少是花在了老百姓身上,又有多少沒有花在老百姓身上。那些沒有花在老百姓身上的財政開支,才能被稱為"負擔"。
我們可以把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稍稍分析一下,比如教育開支,如果是全部被用到了學校學生身上,那麼我們可以認為並不是一種"負擔"。現在中國教育經費佔GDP比重大約4%,德國和美國都大約在5%左右,看上去我們的收費小於德國美國。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的教育結果是:德國實現了世界上極為少見的全面免費教育,交完那個5%以後,德國公民從幼兒園到大學一律免費,並且德國大學的免費大門甚至對全世界學生敞開。而同樣5%的支出,美國公立大學僅僅對本地人接近免費。到了中國,公立大學對本國人的收費水準,約佔中國人均GDP的10%,還不如去德國念大學便宜!收了錢沒有辦好事,這才是當前中國並不高(22%)的稅收水準下,老百姓企業家都同時感覺到"負擔"沉重的原因所在。
本屆政府上台以後,出的政策不少,實際效果欠佳,歸根結底,是因為力氣沒有用在改用的地方。實實在在地改進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給機制,遠比花裡胡哨地減稅免費好得多!
作者沈凌是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經濟系。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