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危及健康和民主: 兩類人群尤其受影響
2025年6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那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感覺:彷彿在這個世界上孤身一人、不被理解、被孤立、內心空虛、不被需要;只是單純的悲傷與絕望——這就是孤獨。
德國健康保險公司TK(Techniker Krankenkasse)去年發布的《孤獨報告》等研究認為,約有60%的德國人感受到這種孤獨。
青少年尤其受影響。這一點在TK發布的研究中已有體現,而最近貝塔斯曼基金會發布的一項調查再次印證了這一點。
年輕人常常感到孤獨
根據調查,幾乎一半受訪的年輕人表示自己有較強或中等程度的孤獨感。在「年輕、孤獨——但仍積極參與社會事務?」這項調查中,民調機構 Verian 受貝塔斯曼基金會委託,訪問了2532名16至30歲的德國人。
其中1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孤獨,35%的人表示感受到中等程度的孤獨。受教育水準較低的失業青年、年輕女性,以及具有移民背景的人群尤其容易受到孤獨的影響。
政治信任危機的警訊
就政治層面而言,這項調查結果令人警覺。調查還揭示:感到孤獨的年輕人往往對政治缺乏信任。在嚴重孤獨的群體中,對政治和民主的不信任程度遠高於不那麼孤獨的同齡人。76%的深度孤獨者認為政治並未將年輕一代的關切當一回事。
孤獨加劇政治冷感
而在不感到孤獨的16至30歲年輕人中,這一比例明顯較低,為61%。此外,60%感到孤獨的年輕人表示,他們認為自己在政治和社會事務上無力推動任何改變。
來自柏林的詹妮弗(不願透露姓氏)向德國之聲表示,她雖然並不常感到孤獨,但對政治極其失望。「政治家把太多注意力放在老年人身上。我們年輕人幾乎被忽視,」詹妮弗今年20歲,正在找工作。這種感覺有點像一種「無力感」,一種「深深失望」,一種什麼也無法改變的感覺。
孤獨感對民主構成風險
年輕人孤獨帶來的深度挫敗感也令德國新任家庭部長卡琳‧普裡恩(Karin Prien,基民盟)感到擔憂。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普裡恩表示:「這也關係到對民主的滿意度。感到孤獨的年輕人對民主的滿意度往往更低,也更容易受到極端主義思想的影響。」貝塔斯曼基金會的研究指出,從長遠來看,這部分人群可能會遠離、甚至不參與政治事務。
家庭部長普裡恩和聯邦政府已承諾將將重點關注孤獨問題及其可能帶來的社會後果。目前,全德國範圍內的「對抗孤獨行動周」活動已是第三次舉行。普裡恩在啟動儀式上宣佈,她將繼續推進「對抗孤獨戰略」,並希望「建立一個聯盟,共同加強國家的社會凝聚力」。
老年人抵抗孤獨的「秋日小屋」
老年人同樣也常受到孤獨感的困擾。TK發布的《2024年度孤獨報告》顯示,約52%的60歲以上老人經常、偶爾或有時感到孤獨。
來自柏林的克麗絲塔‧澤格(Christa Seeger)對這種感覺深有體會。「孤獨有時會突然襲來,」她在柏林的老年人聚會點「秋日小屋」(Herbstlaube)對德國之聲表示,「你完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然後你就孤身一人了。」她和其他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不讓那種「無用感」滋生出來。
在「秋日小屋」,大家聊天、聽講座、或者一起玩室內迷你高爾夫。這些活動都是對抗孤獨的秘訣。不過,克麗絲塔也坦言,即使在「秋日小屋」,有時也會被孤獨感籠罩:「當你一個人坐在那裡發呆時,那種感覺實在令人沮喪。在這裡會有這種感覺,在家也一樣。」她強調這並不是抑鬱症,那是她在德國統一時期失業時才經歷過的。
孤獨危害健康
在「對抗孤獨周」活動的啟動儀式上,普裡恩部長指出:「孤獨會導致疾病。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說法,孤獨人群過早死亡的風險,與肥胖、空氣污染或吸煙相當——有時甚至更高。」TK的研究表明,孤獨會成為一個心理壓力源,並導致疲勞、睡眠障礙、焦慮和抑鬱,甚至可能引發早期痴呆。
政策建議:建立聯繫、創造空間
貝塔斯曼基金會的研究作者建議,作為應對策略,應更有針對性地,讓年輕人更多地參與到政治中來。此外,免費提供更多休閒聚會場所,比如社區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運動場地等,也能幫助年輕人建立社交聯繫,感受到歸屬感。
借鑑英國經驗:為孤獨症開具「社交處方」
英國的做法也值得德國效仿。自2018年以來,英國就專門為孤獨問題設立了「國家秘書處」。核心措施之一是「社交處方」:醫生或治療師可以開具「社交活動處方」,如烹飪課程或徒步旅行等。研究表明,此類措施確實有效。
此外,英國還為年輕人建立了線上社群,為他們提供正面和支持性的社交環境。自2024年以來,英國政府還通過網紅(Influencer)以精準觸達青少年群體,幫助擺脫孤獨,並激勵其參與政治。
建立一個彼此關愛的社會
家庭部長普裡恩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我認為我們必須努力讓年長者更多地思考能為年輕人做些什麼,也讓年輕人多想想他們能為年長者做些什麼。這樣,我們才能重新成為一個互相關愛的社會。」
面對孤獨,詹妮弗提出的個人建議則是:「去尋找一個愛你的人吧!」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導。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