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客座評論:賴清德520演講為何觸痛中國大陸當局?
鄧聿文
政治評論員鄧聿文認為,賴清德520就職演說公開把大陸說成是對台灣的威脅和對世界和平穩定的最大挑戰,通篇沒有"台獨"二字,但處處是台獨的身影。未來兩岸的對撞會逐步升高。
德語媒體: 不亢不卑 維持現狀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就職之後,台海局勢能否出現緩和,亦或會變得更加緊張?德語各大媒體都希望從賴清德的就職演說中為上述問題找到答案。
德國會議員證實 蕭美琴3月造訪德南遭柏林拒絕
出席台灣新總統就職典禮的德國聯邦議會跨黨派代表團主席魏爾胥今天在一場記者會上證實,今年3月,當時仍是臺灣候任副總統的蕭美琴曾打算從法蘭克福乘車前往位於巴伐利亞州的小城進行私人行程,雖然沒有與任何政治人物見面的計劃,但仍遭到德國外交部的拒絕。
賴清德就職演講強調「互不隸屬」 國民黨:「新兩國論」、「違憲」
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昨天在就職典禮演說中提出的兩岸立場被在野的國民黨視為「新兩國論」。前總統馬英九批賴清德的演講「讓兩岸關係立刻面臨不可預測的風險與挑戰」,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稱賴清德的說法「違憲」。
客座評論:賴清德就職演講用ROC對上PRC
詹威克
5月20日,曾經被形容是「台獨金孫」、自稱是「務實的態度工作者」的賴清德如願以償地宣誓就職成為中華民國的十六任總統,但是他的就職演講內容,按照台灣的標準來說,卻似乎不是那麼的「台獨」。
德語媒體:孤獨的台灣
台灣新總統賴清德宣誓就職之際,《時代》周報聚焦台灣日益縮小的國際空間。《科隆城市報》則關注了上周俄羅斯總統普丁的中國之行。
蔡英文卸任台灣總統 拎兩只愛貓搬離總統府
隨著賴清德的宣誓就職,蔡英文也卸下了8年任期。這位台灣前總統在卸任前一天在社群網站上表示,今後她「會繼續在不同的位置、用不同的角色,為台灣打拚」。她也張貼了與自己的愛貓愛犬在總統官邸最後的合照。
礦工的兒子 中國的眼中釘:賴清德其人
他出生貧寒,自稱「務實的台獨工作者」,北京則稱他「和平破壞者、麻煩製造者」——中華民國現任總統、前任副總統、民進黨主席賴清德身上有許多標籤。未來數年,他將如何在國際聚光燈下駕馭日益動蕩的台海關係?
賴清德正式就任 對中喊話:尊重台灣人選擇
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20日宣誓就職,美國發聲明表達祝賀,德國聯邦議會也有跨黨派議員在此時訪台。中國方面則是在這時宣佈制裁多家參與對台軍售的美國企業。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強調「台獨是死路一條」。國台辦發言人稱賴清德「充分暴露了其台獨工作者的本性」。
普丁結束訪華 美台如此評價
俄羅斯總統普丁結束訪華行程。美國白宮淡化俄中元首會面的重要性。台灣外長則認為中俄正在相互支持擴張主義。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呼籲中國出席瑞士和平峰會。
美駐日大使訪與那國島 強調威懾力重要性
美國駐日大使周五罕見造訪日本西南靠近台灣的偏遠島嶼與那國島,強調加強威懾的重要性,並重申美國對其重要盟友的承諾。
賴清德就職演說將承諾穩健處理兩岸關係
即將上任的台灣新政府國安高層透露,候任總統賴清德將在520就職演說中承諾維持兩岸關係現狀,延續蔡英文奠定的基礎,並與各方合作確保現狀不受侵蝕。
德語媒體:習近平歐洲三國行暴露「歐洲在地緣政治上處於第二梯隊」
德國《商報》發表客座評論指出,習近平在歐洲之行中訪問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並非巧合,匈牙利就經常阻止歐盟就中國問題做出聯合決議,充當特洛伊木馬。因此「歐洲人在與中國打交道時越團結,就越能影響北京的行動」。
美國驅逐艦穿越台海 中方批美國「公開炒作」
距離台灣新總統宣誓就職已經不到兩周時間,周三一艘美軍驅逐艦穿越台灣海峽,引發中國強烈不滿。過去一段時間來,中美正努力恢復軍事對話,以減緩地區緊張局勢。
客座評論:520前的大陸對台政策及展望
鄧聿文
習馬會後,大陸官方確立了對台懷柔的政策主基調,拋出"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論調。不過,時事評論員鄧聿文認為,這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是把球踢給賴清德。
長平觀察:為什麼違背民意廢除死刑?
長平
在林昭今年的忌日期間,台灣正在因為憲法法庭辯論「死刑是否違憲」而展開廢除死刑的廣泛討論。時評作家長平指出,生命權作為一種基本人權,並不需要透過投票或者民意調查來決定。
強調「和平通行權」 德外長不排除軍艦穿越台海
兩艘德國軍艦即將啟程執行太平洋任務,航線尚未公佈。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強調「和平通行權」適用於台灣海峽,被解讀為不排除德方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的可能性。
若川普胜選將會再次支持台灣?
曾獲美國前總統川普派任駐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大使的吉爾摩在台灣表示,若是川普再次入主白宮,將會再次支持台灣。
記者無疆界組織:全球新聞自由度仍在惡化
記者無疆界組織最新發布的新聞自由排行榜令人沮喪:在越來越多的國家中,民眾無法獲得獨立新聞,其中36個國家的新聞自由度變得極為糟糕。
台灣稱多架中國軍機飛越台海中線
隨著5月20日台灣新總統就職儀式的臨近,中國方面針對台灣的軍事動作也變得更為頻繁。台灣國防部周五表示,偵測到多架中國軍機越過台海中線。
擺脫對台灣晶片依賴 美國能辦到嗎?
拜登迫切希望將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引入美國,並願意為此付出高昂代價。美國想利用《晶片與科學法案》,斥資數十億美元吸引製造商。但他們能與台灣競爭嗎?
送走布林肯後 中國軍機飛越海峽中線
據台灣國防部稱,中國解放軍於當地時間周六上午又在台灣附近區域進行海空聯合巡邏,其中12架軍機飛越海峽中線。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剛剛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強調維護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國際人權專家:台灣人,勇敢廢死吧!
台灣憲法法庭首度辯論「死刑是否違憲」,前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諾瓦克(Manfred Nowak)在台接受DW專訪。他強調,很多人說同婚不符合亞洲價值,但台灣還是做到了;有死刑的國家越來越少,也許最後只剩中國跟台灣。
美參院通過援烏以台法案 80億美元助印太抗中
繼美國眾院之後,參議院也通過了援助台灣、烏克蘭及以色列的法案,拜登表示24日將簽署入法。對此,台灣、中國、烏克蘭等各方怎麼回應?
被害者家屬成廢死律師 台灣激辯死刑存廢
台灣憲法法庭23日針對「死刑是否合憲」展開歷史性辯論,律師、法務部、專家與大法官從死刑是否侵害人性尊嚴、判決是否具有「恣意性」等展開言詞攻防。台灣會不會從此廢除死刑,釋憲最快3個月內就會有結果。
牆外文摘:藍營訪陸團與王滬寧對台新策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在「馬習二會」的「溫情喊話」是王滬寧對台「迂直之計」之一。王滬寧主導聯美制台是為了「防獨」,拉攏非綠則是為了「促統」,其目的都是指向賴清德。
美國眾議院通過總值950億法案 援助烏、以、台
美國眾議院通過對外援助法案,將向烏克蘭、以色列及台灣提供總值950億美元援助。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表示,該法案將能拯救成千上萬人生命。俄羅斯則批評這將使美利堅合眾國更加富裕,並進一步毀掉烏克蘭。
布林肯下周訪華 談俄烏戰爭、台海、經貿
美國官方證實國務卿布林肯將於下周三(4月24日)再次訪問中國。此前北京已表示歡迎布林肯訪華。目前國際局勢和美中關係均呈緊張勢態,布林肯的議題清單相應很長。
蔡英文祝賀台灣變裝皇後美國奪冠
台灣總統蔡英文祝賀台灣變裝皇後妮妃雅贏得美國電視節目「魯保羅變裝皇後秀」冠軍。台灣在LGBTQ+議題上的開放態度與宣稱台灣是自己領土的龐大近鄰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菲軍演在即 中國軍機在台灣周邊頻繁活動
台灣國防部通報,周六上午在台灣周邊偵獲逾20架次中國軍機活動。鑑於美菲即將於周一在南海舉行聯合軍演,專家認為,通過加強在台灣附近的軍事活動,北京可能試圖阻止和阻礙台灣問題在安全領域的進一步國際化。
美國會將表決外國援助法案 拜登:對世界表態
美國眾院議長強生宣佈,國會有望於周末表決價值953億的外國援助法案,其中涉及烏克蘭、以色列和台灣。法案包含哪些內容?
肖爾茨啟程訪華:俄烏戰爭、台海局勢成焦點
德國總理肖爾茨周六啟程前往中國,展開為期三日的訪問。在造訪重慶和上海後,他將於周二抵達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強會晤並舉行政治會談,預計將談及俄烏戰爭、台海關係及貿易議題。
台灣希望肖爾茨訪華直言不諱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華,中國對台灣的威脅預計是議題之一。民主政體台灣表明對肖爾茨此行的期待。
客座評論:習沒矮化馬 卻矮化了台灣
鄧聿文
習馬二會落下帷幕,本文作者認為,中國大陸今後幾年以經濟發展為重,需要習近平親自出面對台灣釋出軟調子為兩岸緊張情形降溫,於是,馬英九充當了這樣一個「工具」,而且樂於扮演這個角色。
客座評論:「功成」的習近平與「名就」的馬英九
詹威克
台灣的前總統馬英九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馬習二會」落幕並回到了台灣。馬英九「雖千萬人吾往矣」、不計毀譽、不論成敗,也希望能和習近平再次會面,這是為什麼?兩人說的話中又有何涵義?
台積電受重視 日本首相視察新廠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本周六視察了台積電在日本熊本的新廠。他在講話中表示,相信這個項目將會產生積極的連鎖反應。
玻利維亞向中國關懷台灣震災 吳釗燮怒斥
在台灣發生地震之後,玻利維亞外交部發聲明「向中華人民共和國表示聲援」惹怒台北。台灣外交部回應稱,玻利維亞政府受到中國政府「蠱惑」,未能辨明真正應該關懷的對象。
歐美或對中國傳統製程晶片採取限制
在美國實行對華尖端晶片出口管制封鎖後,歐盟和美國開始對中國在傳統製程晶片領域的主導地位感到擔憂。傳統晶片不涉及尖端技術,但被廣泛地使用於日常科技領域。
台灣發生25年來最強地震 已12死逾千人傷
台灣3日清晨發生芮氏規模7.2的極淺層強震,是1999年「921大地震」以來的最強地震,隨後餘震不斷。台灣總統當選人、現任副總統賴清德抵達災情最嚴重的花蓮勘災。截至5日,地震已導致12死、逾千傷。
耿爽感謝國際社會關心「中國台灣地區」地震 台灣不滿
中國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在安理會一次有關兒童的會議上,提及「中國台灣地區」地震,並感謝國際社會表達的同情與關心。據台灣媒體報導,台灣外交部譴責這是利用台灣震災在國際上進行認知作戰的無恥行徑。
台灣強震後救援持續 外界評防震有成
台灣在發生25年來最大規模強震後,4日仍持續積極救援,目前仍有超過百人受困。即便救援受阻、部分地區未收到地震警報,但多位美國學者對台灣的抗震及災後應變能力表達高度認可。原因是什麼?
裡外難做人! 樂隊「回春丹」稱「中國台灣」惹風波
大陸搖滾樂團「回春丹」首次赴台開唱,行前在社媒上發文「從廣西到中國台灣」而惹怒台灣網友,在台北的演唱會也引來大批民眾舉旗抗議,隨後的演出也遭砍。而樂隊急刪IG貼文的舉動並未止血,反而招致大陸網民嗆聲。
中國國台辦:願幫台灣救災 網民:請派解放軍
4月3日台灣發生強震後,海峽對岸的中國國台辦也表示高度關切並願意提供協助。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中國網民對受災民眾表示慰問。不過,也有不少網民認為「救災要靠解放軍」、「空軍海軍應立刻登島」。
習近平與拜登通話 美財長耶倫本週訪中
中美兩國領導人2日進行通話,白宮強調兩國定期溝通的重要性。習近平強調應「以和為貴」,但承認雙方關係中的「負面因素」有所增加。針對經貿上的分歧,美方安排財長耶倫本週訪中。
德語媒體:物美價廉不代表就有銷路
性能出色、價格親民的中國電動汽車是否會全面佔領歐洲市場?《法蘭克福匯報》認為,中國品牌暫時還欠缺拓展銷路的軟實力。《世界報》則把目光轉向了台灣,讚揚十年前的太陽花學生運動阻擋了專制中國的擴張、支持了全球民主事業。
客座評論: 「馬習二會」是「老朋友」敘舊,不必期待北京有政策突破
時評人鄧聿文指出,台灣前總統馬英九4月1日西進大陸,這次和去年的一個最大不同,就是此行的政治意涵強。鄧聿文認為,北上北京,如果同習近平見面,從馬英九的角度說,大概是要提升他作為前總統的剩餘價值。
解放軍演習靶場疑仿台北總統府附近街區
本周早些時候,中國疑似在內蒙古模擬台灣總統府周邊景物的圖片在社群網站上流傳,引發包括美國媒體在內的廣泛關注。台灣國防部也就此作出回應。
美議員訪台 台灣:與中國競爭是美共識
美國眾院軍委會跨黨派議員訪台會晤蔡英文,把美台之間的戰略關係稱為「未來區域安全的關鍵」。與此同時,台灣外交部發佈報告,認為支持台灣、強化與中國競爭,已是美國兩黨共識。
台灣、尼泊爾之後 泰國也將實現同性婚姻合法化
泰國眾議院周三(3月27日)通過了同性婚姻法案,在成為東南亞首個實現同性婚姻平權的道路上,泰國邁出了一大步。
專家:中國芯趕超其他國家 至少還需10年
有全球最大半導體展會之稱的SEMICON China在上海舉行。美國對中國晶片出口管制的背景之下,北京加速推動本土產業,有業界人士認為,美國施加的限制越多,國內一些企業的發展越快。然而也有專家指出,想追趕上世界其他國家,中國至少還需10年。
上一頁
第8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