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英媒:7國助台灣研發先進潛艇 應對中國武力威脅
路透社29日獨家報導,自2017年起台灣展開潛艇國造計劃,總共有7個國家的廠商與專業人員協助台灣打造先進柴電潛艇。為了避免中國向這些廠商施壓,台灣的相關計劃人員也制定了低調的策略來應對。
波海三國議員見蔡英文 議員:幫助台灣就是幫助立陶宛
波羅的海三國的議員29日上午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晤,雙方都提到確保民主自由價值的重要性。立陶宛國會友台小組主席馬瑪竇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也提到,確保台灣成功,對立陶宛的國家安全也有好處。
宏都拉斯大選:願與中國建交的卡斯楚大幅領先
台灣邦交國宏都拉斯大選投票結束,曾說若當選將與台灣斷交,並與中國建交的反對黨候選人卡斯楚目前得票率領先。外界關注這場大選結果,會不會使台灣失去一個邦交國。
波羅的海三國議員抵台訪問
繼美國議員訪問台灣後,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的國會議員也抵達台灣,展開訪問行程。其中有立陶宛國會議員表示,此行非常具有啟發性和意義,很榮幸被中國列入黑名單。
金馬獎:《時代革命》獲最佳紀錄片獎
一部反映香港民主運動的紀錄片11月27日獲得第58屆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導演周冠威說,希望將他的電影獻給「有良知、有公義和為香港流過淚的香港人」。
小國立陶宛何以成為抗中先鋒?
立陶宛今年5月宣佈退出17+1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之後又宣佈允許台灣當局以「台灣」名義在該國設立「代表處」。11月18日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正式掛牌後,中國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係降至「代辦」等級。人口280萬的東歐小國立陶宛為何成為抗中先鋒?
一中政策=世界和平 台灣獨立=世界核平?
本周早些時候,德國艾德諾基金會在新加坡舉行了一場研討會,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與德國《世界報》出版人奧斯特就中國崛起議題展開了對談。而在聽眾提問環節,焦點則轉向了台海局勢。
索羅門群島發生暴亂 責任在中國嗎?
數日來,索羅門群島爆發的暴亂中,首都霍尼亞拉中國城內的商鋪遭到抗議者搶劫和焚毀。這場暴亂背後的起因究竟是什麼呢?中國大陸和台灣為何會被捲入其中?
力挺台灣惹怒北京 中駐立陶宛使館短暫停止業務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上周正式掛牌運作,中國外交部決定將中立兩國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但立陶宛似乎無懼北京威脅,持續走在抗中前線,12月初國會議員將赴台訪問。
美國5議員訪問台灣 中國大使館要求取消行程
五名美國國會議員25日晚間搭機抵達台灣,準備展開為期兩天的出訪行程。根據官方消息,代表團此次出訪將著重在安全事務,也會與台灣國防部官員與台灣總統蔡英文見面。這是過去一個月來,美國二度有國會議員出訪台灣。
德語媒體:中國禁得起開玩笑嗎?
《法蘭克福匯報》關注摩根大通的首席執行官戴蒙的失言風波;《慕尼黑信使報》分析台灣受邀參與美國民主峰會背後的意義。
宏都拉斯大選在即 台灣邦交岌岌可危?
在宏都拉斯大選進入最後倒數之際,美國政府再次向兩組候選人表明,華府希望宏都拉斯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而之前曾揚言當選要與台灣斷交的反對派候選人則透過助理表示,目前她尚未做出最後決定。
無懼北京威脅 立陶宛抗中打先鋒
立陶宛外長24日出訪華府時表示,立陶宛正透過實現供應鏈多樣化與連結其他民主國家來力抗來自中國的壓力。他也呼籲歐洲各國提高印太地區事務的參與度。
台灣槍手潛逃中國 兩岸司法互助受考驗
台灣新北一名槍手22日在殺害一名4旬男子後搭機潛逃中國廈門,目前入住當地防疫旅館。台警方稱已向對岸公安尋求司法互助,但在台海關係緊張下,兩岸司法互助能順利運作嗎?
美邀台灣參與民主峰會 中國:堅決反對
美國即將在12月9日到10日舉辦線上「民主峰會」,邀請名單上不但不包括中國和俄羅斯,還邀請了台灣,此舉很有可能激怒北京。
摩根大通CEO「妄議」中共 改口稱後悔
華爾街任職時間最長、最直言不諱的首席執行官戴蒙雖然敢開中國共產黨的玩笑,但隨後又急於改口補救。在同一場合,戴蒙還針對台灣、言論自由和中國商業環境發表了可能刺激北京的言論。
德語媒體:淪為專制幫兇的國際奧委會
中國網球明星彭帥幾天來的"報平安"舉動,非但未能消除人們對其個人安危的的疑慮,反而使國際奧委會及其德國籍主席巴赫也捲入了輿論的漩渦。
美驅逐艦穿越台灣海峽
在美中兩國領導人影片通話一周後,又一艘美國軍艦穿越了台灣海峽。美國軍方稱這屬於例行活動。中國批評此舉破壞地區穩定。
客座評論:習近平的「台灣紅線」
中國外交部將中立(陶宛)外交關係從大使級降為代辦級,以抗議立當局允許設立「駐立台灣代表處」。政論家鄧聿文認為,某種程度上,北京的這一舉動可以用來檢視中國在台灣問題上劃定的紅線的具體標準。
宏都拉斯大選將至 會否與台灣斷交成焦點
台灣邦交國宏都拉斯總統大選將在28日登場,民調領先的反對黨候選人曾在競選中誓言,若當選將帶來改變,包括與中國建立外交和經貿關係。這將意味與台灣斷交。
德語媒體:彭帥事件的轉機
發布微博後即告消失的中國網球選手彭帥,周末再度「現身」。德語媒體認為,國際輿論的壓力顯然促成了彭帥事件的轉機。
日首相與歐盟高官下周會晤 台海議題成討論重點
日媒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下周將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會晤,而中國與台海情勢將是會晤的焦點話題。此外,台灣外長22日也重申,他敬佩立陶宛對抗中國威權擴張時展現的道德勇氣。
中國宣佈外交降級 歐美力挺立陶宛
在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數日後,中國外交部聲明表示,將與立陶宛之間的外交關係降為代辦級,並敦促立方「立即糾正錯誤」。立陶宛這一邊則有歐盟的支持與美國經濟合作的保證。
牆外文摘:封印《醜陋的中國人》,中國人更醜還是更美?
有評論認為,柏楊的遺孀要禁止他的書如何使用,這正好認證了醬缸某程度上存在。2008 年在台北去世的柏楊,今天還是不能從醬缸中爬出來,還在與它戰鬥著。
七張圖看一周大事
拜習會落幕,拜登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彭帥究竟在哪裡?各國球星齊聲援;歐洲首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在立陶宛揭牌;本周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國際大事?
台灣同婚通過了,然後呢?
台灣2019同婚合法是亞洲第一,但社會依然在適應當中。根據民調有大約6成民眾接受同志議員或是立法委員,但全台灣目前只有4位公開出櫃的議員,同志參政在台灣有什麼挑戰?
柏楊遺孀封印《醜陋的中國人》 引發兩岸討論
台灣知名作家柏楊的遺孀張香華日前宣佈,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理由是該書應「功成身退」,擔心被台當局利用。對於這一決定,兩岸網民各有不同的解讀。
德語媒體:遷就中國 有害無益
過去幾十年以來,北京一直嘗試在國際社會上讓台灣陷入孤立境地。任何國家膽敢發展同台灣的往來,都會招致北京暴風驟雨般的報復。
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揭牌 中國怒批「性質惡劣」
中國對台灣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表達強烈抗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怒批立陶宛「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粗暴干涉中國內政」,並警告由此產生的一切後果必須由立陶宛負責。
台灣F-16戰機接裝典禮 蔡英文:戰力更強
在台海局勢持續緊張的背景下,台灣軍方周四(11月18日)舉行F-16V升級戰機接裝典禮,標誌台灣擁有了最先進版的F-16噴氣戰機。
港媒:歐盟推遲與台灣提升經貿關係的機密計劃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稱,歐盟推遲了一項與台灣提升經貿關係的機密計劃,這顯示出「歐盟內部對如何最好地平衡與台北和北京的關係存在不確定性」。
華盛頓:美中將尋求討論戰略穩定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周二表示,美國將在多個層面加強與中國的接觸,包括評估裁軍對話的可能性,以確保兩個大國之間的競爭不會演變為衝突。
台灣民主運動第一手畫面 史塔西博物館展出
台灣80年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人民走上街頭,要求解嚴,最後推翻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專制統治。攝影師宋隆泉將台灣這段追求民主自由的過程紀錄下來,精選16幅照片,即日起在柏林史塔西博物館展出。
德語媒體:台灣需要更多支持
過去的一年當中,台灣打破國際孤立的努力有了一些收獲,但總體而言,台灣的處境仍非常危險。
「拜登不支持台獨」上熱搜 專家:美留模糊空間
眾所矚目的拜習會於北京時間16日結束,台灣議題成為討論焦點之一。在會議結束第一時間,中國社群網站上「拜登不支持台獨」成了熱搜條目,但在白宮聲明中,並無提到這一段話。
拜習會:拜登和習近平談了什麼?
華盛頓時間11月15日晚間,北京時間11月16日上午,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影片會晤。雙方強調了他們有責任確保兩國不會走向衝突。
專訪:台灣是拜習會最大分歧點
德國之聲專訪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庫普乾,請他談談即將舉行中美首腦峰會,拜登與習近平可能談及的內容,以及這次會議的重要性。
習近平和拜登 究竟能談些什麼?
美國總統拜登即將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虛擬峰會,時間定在美國時間11月15日晚上、中國時間16日上午。在中美關係毫無緩和跡象的大背景下,兩人究竟能談些什麼呢?
宏都拉斯大選在即 專家:美國《台北法》固台洪關係
預計將贏得大選的宏都拉斯在野黨候選人稱當選後將與中國建交,引發台灣各界諸多討論。德國之聲訪問專家,進一步瞭解台洪關係是否將出現變數,以及美國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世界同志遊行」稱台灣地區 台外交部:遭中國施壓
「世界同志遊行」主辦單位InterPride在官網稱台灣為「地區」引發爭議,台灣外交部稱這是遭到中國方面施壓,使民間社會的同志活動演變為政治事件。
牆外文摘:中共「歷史決議」中的台灣問題
有評論認為,習近平新時代的第三份歷史決議提及台灣問題,但是這並不是中共歷史決議首次納入台灣。對中共而言,第二個百年征程(2049年)必然要解決台灣問題。然而,鄧小平下決心仍辦不成的事,習近平就能夠搞定嗎?
宏都拉斯總統訪台: 「真朋友患難見真情」
宏都拉斯總統葉南德茲周六對台灣進行訪問,此行旨在消除台灣與宏都拉斯邦交不穩的擔憂,傳達支持台灣的強烈訊息。此前該國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表示,若當選將與中國建交。
拜習峰會在即 中國警告不得支持「台獨」
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即將舉行線上峰會。白宮發言人表示,會議目的不在於尋求特定成果,而是為雙方競爭訂立規則。中國外長王毅則事先警告美國,勿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專訪:美中關係「處於螺旋式下墜的危險局面」
自從川普担任美國總統之後,美中關係出現劇烈變化,在貿易、科技、人權和地緣政治幾乎處於全方位對抗態勢。即便拜登政府上台之後,局面也並沒有發生明顯改變。美國中國問題專家李成認為,美中關係已經無法回到從前,但也並非全無緩和的希望。
評論:通篇習近平,滿滿自信心
在中國的政治精英會議之後,一個特別具有爆炸性的衝突卻沒有被提及。這是為什麼?
達賴喇嘛:中共不懂領導人文化多樣性
周三,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在印度流亡地達蘭薩拉接受日本外國記者俱樂部組織的集體採訪,談到了中國的少數民族政策、台海局勢以及他現時為何不準備訪問台灣等問題。
澳前總理稱新核潛艇交易保護的只是美國
澳洲前总理基廷周三在國家記者俱樂部表示,澳洲购买美國核技術驅動潛艇的交易旨在保護美國免受來自中國的核打擊,同時改變了澳中關係。
客座評論:交卷之後的台積電還是「護國神山」?
一如預期,台積電准時交出了美國商務部要求的問卷,並且強調沒有洩露客戶機密。但美國對於台積電的「期望」就此告一段落了嗎?德國之聲客座評論作者烏凌翔的觀點是:恐怕未必如此。
四個關鍵詞看中共六中全會
中共第三份歷史決議重要嗎?習近平透過這份決議到底想要做什麼?「共同富裕」是六中全會後的中國發展主軸?會議和決議會對台灣產生什麼重大影響?德國之聲專訪三位研究中國與兩岸的台灣專家剖析這些關鍵議題。
專訪:中國瞄準台灣年輕人進行反美日認知戰
中國對台灣的認知作戰近年受台灣政府重視,其官方發布的「國防報告書」中,更詳列中國認知戰的目的及手段。德國之聲專訪資訊戰專家沈伯洋,以瞭解在網路時代,認知戰是如何發展?
上一頁
第33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