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圖片來源: Ann Wang/REUTERS
台灣
台灣是位於中國海岸之外的一個自治島嶼。北京將該地區視為中國的一個省份,但許多台灣人希望被承認為一個獨立國家。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德國朝野政黨支持台灣重返世衛全體大會
德國議院四大黨團呼呼政府向世衛施壓,邀請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即將舉行的世衛全體大會。柏林在這個問題上是否能有作為,人們拭目以待。台灣方面示,至今尚未收到世衛的邀請函。
拜登亞洲行前夕 楊潔篪警告美方勿打「台灣牌」
美國總統拜登出訪亞洲前夕,中美高層再次通話。中國最高外交官楊潔篪警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走錯了路」,可能導致「危險局勢」。他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通話還談了什麼?
德語媒體:太平洋 - 中國和西方沒有硝煙的戰場
中國同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協定的消息,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極大的不安。種種跡象顯示,二戰後,美國及其盟友在太平洋海域建立起的主導地位正在受到來自北京的挑戰。
南加州槍擊案 專家:突顯「在美華人」異質性
南加州教會槍擊案凶手證實為台灣外省二代。警方表示,周嫌疑因不滿「台灣與中國的緊張關係」行兇,已展開仇恨犯罪調查。此案引發許多關於「在美華人」國族身份及政治立場的討論。這對「在美華人」、美國及海峽兩岸可能帶來什麼影響?
南加州教會槍擊案 警方:兇嫌對台灣不滿
美國南加州一家台灣長老教會週日發生槍擊案,造成1死5傷,死傷者大部分為台灣僑民。警方週一(5月16日)表示,遭逮捕的周姓嫌犯其犯案動機是「出於政治動機的仇恨事件」。
沖繩回歸日本50年:居民們落空的希望
五十年來,沖繩居民一直對美國在沖繩島的軍事存在感到不滿。沖繩縣知事提醒首相岸田文雄,居民們希望削減美軍的願望至今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
客座評論:烏克蘭戰爭改變台灣戰略思考
號稱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在烏克蘭踢到鐵板,而這場發生在歐洲的戰爭也令地球另一端的台灣,加速改變應對中國武力威脅的戰略思考。
美國務院官網更新美台關係 專家:更明確闡述對台政策
美國國務院官網5日移除「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等內容,引發海峽兩岸關注。中國批評美國此舉是在掏空「一中原則」,美國則重申其對台政策不變。專家認為,此舉只是更明確的呈現美對台政策,而非含有任何實質改變。
台灣與病毒共存:「醫療吃緊」基層醫護怎麼說?
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來勢洶洶,台灣依然決定朝「共存」前進,但近期醫療量能卻傳出「瀕臨崩潰」。德國之聲訪問三名基層醫護相關人員,瞭解抗疫第一線的他們正面臨哪些困境?
拜登將訪日韓 日大使:有望啟動印太經濟框架
美國總統拜登預計兩週後出訪日韓。日本駐美大使9日在一場活動中稱,美國總統出訪預料會與華府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框架」的時間吻合。對此,美國駐日大使重申,該框架不會成為經濟競爭。
中情局局長:汲取俄烏戰爭教訓,中國掂量對台動武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稱,中國正在密切注意俄烏衝突,而這將影響到中國領導人在台灣問題上的考量計算。
台灣:如果中國武力侵略 希望國際社會制裁
台灣宣佈經濟制裁白俄羅斯,採取與俄羅斯相同的出口管制措施。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表示,如果未來中國武力侵略台灣,希望國際社會也能夠予以制裁。
美售台武器又夭折?台:反潛直升機太貴不買了
從自走砲、「刺針」導彈,到反潛直升機,台灣採購美國武器週四(5月5日)又傳出最新變數,怎麼一回事?
德語媒體:普丁的戰爭迫使習近平改變計劃
《時代周報》刊登客席分析文章指出,台灣和烏克蘭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普丁和習近平的政治風格也大相徑庭。但是烏克蘭發生的一切促使北京和台北都對自己的軍事部署進行了重新思考。
不只自走砲 美售台「刺針」導彈恐也延遲交付
台灣國防部週二(3日)證實,向美國採購的「刺針」防空導彈今年恐延遲交付。繼M109A6自走砲軍售案後,美軍售台武器接連延宕會否影響台美關係?與此同時,有美國參議員提案呼籲美方優先處理對台軍售、不再限制只售台防衛性武器,以抗衡中國。
「遼寧」號航母編隊在西太平洋進行實戰化訓練
中國海軍5月3日宣佈,遼寧艦航母編隊日前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遠海實戰化訓練。日本自衛隊本周一(5月2日)觀察到包括一艘航母在內的八艘中國海軍艦艇通過日本南部沖繩群島,並在東海起降了艦載直升機。
俄烏戰爭給中國提供了哪些經驗教訓?
一場侵略戰爭使得俄羅斯在烏克蘭深陷泥潭,而這對北京有關台灣問題的思考有何參考意義?分析人士指出,從如何與西方打 「訊息戰」,到如何使用震懾手段迅速制服台灣軍力——中國的戰略分析師正在從烏克蘭戰爭的案例中吸取教訓。
牆外文摘:病毒無法消滅,記憶卻被清零
有評論指出,中國為抗疫政治化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雖然距離實現新冠病毒「動態清零「的目標仍然遙遙無期,但記憶卻被「動態清零」,語言則被「靜默管理」。
台北指中國「粗暴封城」北京稱秉承「生命至上」
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談到台灣防疫策略時稱,台灣不會像大陸一樣「粗暴鎖國封城」。中國方面則強調「在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上海當局稱,本輪疫情防控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日增萬例 台灣如何與病毒「共存」?
確診人數屢創新高,但台灣除了延長配戴口罩的規定之外,並沒有實施更嚴格的限制政策。從清零到試著與病毒共存,台灣是如何應對的?
德語媒體:德國總理的「反華之行」
德國總理肖爾茨4月28日前往日本訪問。「明鏡線上」及《世界報》皆認為,肖爾茨一改過去德國總理訪問亞洲會先前往北京的傳統,選擇日本作為首站,這是對北京發出的政治訊號。
台灣確診暴增快篩不足 德國經驗是什麼?
近日台灣單日新冠確診數破萬,雖然超過99%都是輕症,仍引起民眾恐懼心理,快篩供不應求。台灣有民意代表呼籲進口「台幣30元的德國唾液快篩」,並稱德國人「幾乎每天快篩才出門」,但這與事實似乎有一定差距。
英外長:北約應確保台灣免於中國侵犯
繼早前英國首相約翰遜表達對中國侵台可能的擔憂後,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Liz Truss )再提台海局勢。她週三(4月28日)警告中國遵守全球規則,並指北約應確保台灣免於中國侵犯。英國接連表態,透露了什麼信號?
台灣國防部:漢光演習借鏡俄烏戰爭啟示
台灣國防部周三召開線上記者會表示,台灣本年度「漢光軍演」將借鏡俄烏戰爭啟示,精進不對稱作戰、認知作戰、資電作戰等可恃戰力的組建。
客座評論:「與病毒共存」在台灣能做不能說?
台灣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最近日益增加,政府卻採取大幅地簡化通報程序、縮短隔離時間等等因應措施,但是官員並不承認這就是「與病毒共存」。
馬克宏連任 各國領導人怎麼說?
法國總統大選結果塵埃落定。現任總統馬克宏擊敗極右翼候選人雷朋成功連任。多國領導人對馬克宏表示祝賀。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馬克宏是烏克蘭真正的朋友。美國總統拜登則期待在多方領域與對方合作。
中國能從俄羅斯的失敗學到什麼前車之鑑?
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來,失誤頻傳,專家們認為普丁(Vladimir Putin)錯估局勢。而將台灣視為中國領土、數次表示「祖國必須統一」的習近平,又能從俄烏戰爭悟出什麼道理?
德語媒體:西方願意犧牲經濟利益、為價值觀而戰嗎?
《新蘇黎世報》呼籲,西方國家必須在烏克蘭戰場向北京專制者發出一個明確的訊號:「西方願為價值觀而戰」。《焦點雜誌》刊評認為,當年蘇軍入侵阿富汗時,貪婪的西德就未曾停止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如果這種貪婪不能被制止,歐洲將陷入更加危險的對華依賴。
台灣向烏克蘭提供援款 烏再試人道主義走廊
被俄軍圍困的馬里烏波爾市周六再次嘗試啟動人道主義走廊疏散平民,此前該市人道主義行動均已失敗告終。昨日,台灣外長吳釗燮與基輔市長通電話,並向烏方援助800萬美元。與此同時,歐盟和美國對北京放出警告,若是中國對俄羅斯提供支持,將損害雙方關係。
德國外長: 中國應停止對立陶宛的脅迫手段
德國外長貝爾博克前往立陶宛進行訪問時提到,中國對立陶宛的脅迫手段是不可接受的,稱中國應停止此種行為。在去年立陶宛准許台灣在該國開設代表處後,中國對立陶宛採取了一系列貿易限制措施。
台灣新冠疫情延燒 「共存」仍需克服兩大關卡
台灣疫情不斷升溫的同時,當局防疫政策正逐漸從「清零」轉向「共存」,有專家認為政策應變速度還不夠快速,並建議應調整促打疫苗、隔離天數有別的防疫政策。
港議員趙家賢遭咬耳案 被告判囚14年半
一名男子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咬掉了一名區議員的耳朵並襲擊了另外三人,該男子於周二(4月19日)被香港高等法院判處14年半監禁。
多國告別防疫限制 台灣放寬隔離規定
台灣每日新增新冠病例接連數天破千例,疫情指揮中心宣佈,鑑於奧密克戎變種的特性,無症狀和輕症患者最晚在發病10天後,無需采檢便可解除隔離。此外,韓國、巴西等國也回歸正常社會生活,澳洲的邮輪也終於「回家了」。
台北迴應北京:武力威脅只會使台灣吸引更多支持
美國議員代表團訪問台灣一事繼續發酵,在北京方面表示抗議並證實解放軍在台灣島附近進行軍事演習之後,台灣外交部也對此作出回應,指出相關武力威脅只會「吸引更多夥伴對民主台灣的支持」。
蔡英文會見美議員 解放軍舉行警巡演練
台灣總統蔡英文會見到訪的美國跨黨派參、眾議員訪問團。訪問團一成員表示:「美國如果拋棄台灣,會對全世界從本質上帶來很壞的改變,未來誰會想當美國的盟友?」同日,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及對海突擊等科目演練。
文化交流或滲透?小紅書如何擄獲台灣年輕世代
繼TikTok之後,小紅書正成為台灣年輕族群喜愛的中國社交軟體。日前有台灣立委稱中國透過小紅書等社交軟體操作「認知作戰」。小紅書可能涉及文化滲透、甚至認知作戰嗎?德國之聲訪問專家請他們分享看法。
中國囚禁五年 李明哲刑滿返台
因「顛覆國家政權」在中國身陷囹圄五年,台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週五返抵台灣。外界關注李明哲這五年間究竟有何遭遇,稍後或會更明朗。
不顧北京壓力 美議員團抵台將見蔡英文
美國重量級議員訪團週四晚間抵台。台灣總統府發佈聲明稱,這次訪問顯示了美國兩黨的對台支持。與此同時,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在談及俄烏戰爭與中國立場時,再次重申對台安全承諾。
備戰備災:台灣當局推出《全民國防手冊範本》
俄烏戰爭繼續焦灼之際,台灣國防部發布了《全民國防手冊範本》,向民眾普及戰時知識,其相關內容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質疑。同時台海究竟有多大可能開戰?長期關注兩岸局勢的德國政治學者也就此發表看法。
客座評論:佩洛西延期訪台 台海警報未解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原訂4月10日的訪台行程因確診新冠延期,中方要求取消訪台計劃。政論家鄧聿文認為,此事在佩洛西康復後是否會續進,華盛頓自會評估,但再次凸顯台海問題的敏感性。
專訪:台灣向歐盟展現「中國專制」外的替代方案
瑞典的跨黨派議員聯合訪團週日(4月10日)抵達台灣。德國之聲專訪擔任共同團長的瑞典籍歐洲議會議員魏莫斯(Charlie Weimers),請他分享如何看待近期歐盟與台灣雙邊關係的發展。
打擊陸資「挖角」 台灣調查近百家科技公司
台灣法務部調查局官員對媒體透露,台灣的情治機構對大約100家涉嫌非法挖角半導體工程師和其他科技人才的中國公司展開調查。
台灣擬改變防疫策略 從清零逐步轉向共存
台灣衞生部長周四表示,台灣將逐步放棄清零策略,今後防疫的重點將圍繞重症患者的診治。至此,中國已成為全球僅存的、繼續堅守清零戰略的國家。
警告中國勿援俄 美要北京「吸取教訓」莫犯台
美國再次警告中國如果支持俄羅斯可能會遭到制裁。美官員也以此為例要北京小心處理台灣問題,並申明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後果。
牆外文摘:上海封城對於台灣的衝擊
對於台灣而言,除了擔憂中國疫情可能造成供應鏈的斷鏈危機外,台灣銀行或租賃業者面對廠商債務違約的風險也可能會增加。
李顯龍稱俄侵烏令中國「尷尬」 新加坡站什麼立場?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重申俄侵烏讓印太地區也出現不穩定的可能,他稱俄羅斯作法違反了北京嚴守的領土完整、主權和不干涉原則,而這可能也會影響台灣問題。德國之聲就此訪問兩位新加坡學者,請他們提供洞見。
威爾史密斯「賞巴掌」惹議 輿論如何看奧斯卡風波?
護妻?暴力?還是有毒的陽剛氣概?威爾史密斯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石破天驚的「一巴掌」,引發軒然大波,在他道歉後網上討論仍持續發酵,但東、西方的輿論似乎不太一樣,背後反映什麼現象?
美國和菲律賓在台灣附近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在菲律賓北部與台灣的海域邊界附近,數千名美國和菲律賓將士開始了多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軍事演習。組織者表示,"這是為了共同防禦,絕不是為了進攻。"
台灣情報機構:俄烏戰爭給人民幣國際化製造機會
據路透社報導,台灣國安局長陳明通表示,烏克蘭戰爭以及俄羅斯被排除在國際貨幣體系之外,可能成為中國提升人民幣地位以挑戰美元的一個機會。
台灣本土疫情延燒 專家:應借鑑新加坡
過去兩天,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加總破百。奧密克戎變異株來勢洶洶,有了香港與中國的前車之鑑,台灣能否充分防疫?趨向邊境鬆綁、逐步解封的防疫大方向會否生變?有專家指出台灣防疫的兩大重點,並認為應借鑑新加坡模式。
上一頁
第29 頁,共106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