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德國吃環保罰單
2005年3月30日看不見的顆粒,觸不得的指標
可吸入顆粒物主要是由柴油煙塵、工業粉塵和輪胎擦屑等固態或液態微小顆粒的總稱,其粒徑範圍約為0,1-100微米。根據研究表明,可吸入顆粒物會導致呼吸道疾病、心臟循環體統堵塞和肝癌等疾病。
根據今年初生效的歐盟新規定:城市裡每立方米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含量應控制在50微克以內,每個城市不得在一年內超過上述標準35天。
自視環保得力的德國,竟在這項指標上頻閃紅燈:數座城市受到警告,首當其沖的竟是素有「村莊城市」美稱的慕尼黑。復活節周日那一天,慕尼黑是今年內第36次超標,正式宣告撞線出局。據聯邦環境局數據,另一些德國城市也有超標記錄。這其中有杜塞道夫、奧格斯堡、多特蒙德、和美因茨畔的法蘭克福。德國聯邦政府驚呼各州和各市縣趕緊出台緊急補救措施。
德國環境部長特裡汀忠告聯邦各州和城市,如果不控制在指標之內,將會因違反布魯塞爾的協約而追究法律責任。慕尼黑就是一例,現在慕尼黑市正面臨著法律程序。本周一,德國環境援助(Deutsche Umwelthilfe)宣稱,本周內就將到慕尼黑行政法庭申請立即出台保護市民健康的緊急措施,其中包括禁止重污染車輛通行該市區的一些地段。同樣的原因,環境援助也把德國首都柏林市告上了行政法庭。
誰的錯,還是風之過?
據巴伐利亞州電視台報導,巴伐利亞州環境部一位發言人說,環境部已督促就可吸入顆粒物超標問題謀求策略;現行的一些措施,比如禁止大卡車通行、收取市區養路稅等還遠遠不夠有效。減少15%的重污染車輛只能使每立方米內的可吸入顆粒物降低1至2微克。製造大多數可吸入顆粒物的罪魁禍首不是本地車輛,而是風──可吸入顆粒物隨風潛入城市,再進一步潛入人體呼吸系統。
而平靜安祥的復活節假期剛過,德國內政部就吵翻了天。誰之過?誰之過!?一向以環保自居的德國人可受不了被扣上這樣一頂「污染環境標兵」的帽子。
在接受『世界報』採訪時,德國環境部長特裡汀大聲譴責各州職能部門不力,在執行引進柴油機過濾設備和舊型車輛補配設施等措施上面過於拖拉。社民黨和綠黨在聯邦議會代表也一擁而上,紛紛抨擊各州的輕視和失誤。聯邦交通部長施托爾佩在接受『世界報周日副刊』採訪時,忠告各市縣必須嚴格控制,不要超標,並「可能出台一系列交通相關或主導的措施」。
各市縣的高級代表反過來將責任推還給州政府。「各市縣都把自己的功課做好了,各種措施早都建議上去了。」城市和縣區聯盟領導人蘭德斯貝格向『柏林報』大力聲討州政府阻止了市縣一級與有害物質超標抗爭的步伐。各州裡的職能部門不止一次漠視此事,不通過相關建議措施。而城市議會的交通部長基佩也對州政府的失誤表示譴責,他還敦促州裡相關部門應加大力度,表彰鼓勵大卡車司機去控制有害氣體排放。
儘管爭吵不休,各單位還是達成了一個一致意見,那就是要求汽車製造商超前於計劃表,讓加裝過濾器的柴油車輛盡早上市,多多上市。
一個看似不相關的數據: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公佈的空氣污染指數裡,有關可吸入顆粒物的數據是:每立方米50微克為優;150微克為良;350微克為輕度污染……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