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為了不忘卻」
Luigi Toscano為400餘位大屠殺倖存者拍下照片,提醒人們不要忘卻這段歷史。對於這位德國攝影師而言,這是在與時間賽跑,也是在挑戰自己的情感極限。
稱美國像納粹德國 「星戰」女星被炒魷魚
在公開討論中將現時社會的某些現象跟納粹歷史作比較,是公眾人物的大忌。在演藝界,這更是無異於自毀前程。
「北溪」爭議:烏克蘭批德總統扭曲歷史
德俄之間的海底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線不僅讓美國不滿,也是很多東歐國家的眼中釘。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近日就北溪2號線工程的發言激怒了烏克蘭政府。
命運坎坷的納粹德國混血兒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法軍士兵許多都來自亞洲或非洲殖民地,他們與德國女性相愛生子。這些混血兒童遭遇了悲慘的命運。
德國1951:聲援大屠殺凶手
70年前,巴伐利亞州蘭茨貝格(Landsberg)數千市民示威集會,反對判處多名納粹戰犯死刑。這一事件顯示,很多德國人頭腦裡的認罪意識有多低。
德國加強對警察紋身的限制 違規者或遭解僱
德國聯邦內政部長提出一項法案,要求今後對德國警察及聯邦國防軍士兵紋身做出限制。如果警察身上的紋身有可能會損害到工作職能,就需要考慮去除或遮蓋紋身。目前聯邦政府已經為這項法案亮出綠燈。
納粹海報:宣傳的藝術
希特勒和戈培爾注重運用廣告心理學,以鞏固其恐怖統治。藝術史家文德利希(Sylke Wunderlich)的一冊圖集展示了這一情況。
美國唯一的安妮‧弗蘭克雕像遭玷污
美國愛達荷州有一座被納粹殺害的德國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的紀念雕像。近日,這座雕像被人打上納粹十字,並配以威脅口號,引起公眾震驚。
聯邦議院驚現納粹萬字 德國警方展開調查
一名德國綠黨議員的助手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圖片,顯示有人在聯邦議院辦公樓內地電梯門上劃上了納粹標誌。在德國,展示納粹符號是違法行為,可被判最高三年刑期。
德國的特殊煩惱:二戰遺留炸彈
一枚炸彈讓城市停擺——而這並非恐怖襲擊,也沒有發生任何爆炸,而是發現了二戰遺留炸彈。德國境內至今仍有大量沒有引爆的二戰遺留炸彈。
華沙之跪:布蘭特50年前的驚世一跪
德國聯邦總理布蘭特1970年12月7日對鄰國波蘭的訪問,被認為是德波戰後關係史上的一次突破。不過,此次訪問不僅因為簽署協議而載入史冊。它的歷史意義更因為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謝罪而成為永恆的瞬間。
語出驚人!「橫向思考者」自比反納粹英雄
德國一位反對新冠防疫措施的年輕女性將自己與被二戰時期德國反抗組織白玫瑰的成員索菲‧紹爾相比較,因而成為眾矢之的。聯邦外長馬斯以及其他政治家和民眾紛紛表示了震驚和憤慨。
紐倫堡納粹戰犯大審判
那是一次世紀大審判:1946年10月1日在紐倫堡對納粹首要人物進行了判決。這一空前的審判也為後來的一系列國際法奠定了基礎。
紐倫堡審判的重要推手—本傑明‧費倫茨
沒有他,或許就沒有紐倫堡審判。費倫茨在納粹檔案和集中營裡收集了大量證據,為日後的紐倫堡審判做了準備。1947年,年僅27歲的費倫茨以最年輕首席檢察官的身份參與紐倫堡後續審判。
紐倫堡審判:三位親歷者回顧往事
1945年11月20日,納粹高層在德國紐倫堡的美國軍事法庭接受審判。如今,整整75年過去了,當年的受害者和戰犯的孩子如何看待這一歷史事件?
「奶奶反右」運動:新納粹的老冤家
從2017年開始, "奶奶反右 "組織在奧地利倡導反對右翼極端主義和仇外心理。2018年,兩年前,奧恩韋勒將這場運動引入德國。
紐倫堡審判的深遠意義
1945年,納粹德國戰敗後,盟軍在紐倫堡對戰犯進行了審判。這被描述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審判」。這場審判也對國際法也形成了重大影響。
納粹展品為何頻頻被盜
在荷蘭博物館發生納粹制服展品盜竊案後,丹麥的一家博物館的眾多納粹文物也被偷走。為什麼類似的案例越來越多?
2020年德國圖書獎:《安妮特:一部英雌史詩》
安娜‧韋伯憑借其最新小說奪得2020年度德國圖書獎。她用一部現世的英雄史詩,講述了一個反英雄的故事:究竟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如果是為了一個崇高的理想,人是否可以殺人?
以色列追授德國牧師「國際正義人士」稱號
納粹時代,只有很少人敢冒生命危險,為猶太人聲張正義。德國福音教牧師尤利烏斯‧馮‧揚(Julius von Jan)是他們當中的一個。現在,他被以色列國家追授為「國際非猶太正義人士」。
慰安婦雕像拆不拆?柏林屢屢改主意
柏林市中心的一尊雕像,居然演變成了韓國、日本、德國之間的一場外交糾紛。拉鋸再三之後,柏林當局決定「暫緩拆除」慰安婦雕像。
是拆還是留?柏林慰安婦紀念像之爭
9月底,旅德韓國人協會在柏林市中心設立了一座紀念二戰期間被日軍強征的韓國慰安婦的雕像。但是,日本大使館很快就向德國外交部、柏林州政府施壓,要求拆除這座雕像。所有的壓力最終都匯集到了柏林米特區區長的身上。
紀念二戰結束 為何有不同日子?
75年前,日本正式對美國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過,有關各國並非在同一天紀念。
德國大陸集團面對納粹時代「黑歷史」
一份新的報告揭露了德國知名汽車零件制造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在「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中扮演過不光彩角色。除了為納粹政權提供零件之外,大陸公司當時還曾經在集中營裡進行過鞋底測試。
日本戰敗75周年 安倍只悼念未道歉
日本周六舉行戰敗75周年紀念活動。德仁天皇延續其父親的發言基調,對於戰爭表示深刻反省,並期盼戰爭的苦難不再重演。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則避談對鄰國的戰爭責任,僅表示「不重蹈戰爭覆轍」。
小鈕扣吉姆:種族主義或黑人英雄?
德國作家米切爾‧恩德筆下的冒險故事《小鈕扣吉姆》陪伴了德國許多孩子成長並暢銷全球。在這部作品問世的60年後,書中的角色設定被質疑涉及種族歧視。
漢斯‧波瑟:希特勒的首席藝術品採購官
曾經夢想成為畫家的希特勒,委託了漢斯‧波瑟擔任其「元首博物館」的首席採購官,在納粹佔領的土地上搜羅藝術品。波瑟的旅行日記如今成為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文獻。
如何看待與改建希特勒出生的房屋?
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希特勒在奧地利出生時的房子將變為當地一個警察局。而改建時的關鍵問題是:應該怎樣面對有著納粹歷史的建築呢?如何避免這棟樓成為新納粹的朝聖地?
具有世界意義的"田園"
75年前,在波茨坦塞西利安霍夫宮(Schloss Cecilienhof),世界秩序被重新安排。現在,就在這個歷史勝地,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後的1945年波茨坦會議的一個新展覽對外開放。
希特勒-史達林條約:普丁的歷史解讀與篡改
普丁在紀念二戰結束75周年的文章裡為前蘇聯辯護,淡化了其在戰爭爆發中的責任。在歷史學家和俄羅斯問題專家們看來,這並非新伎倆。
疫情當頭 莫斯科紅場閱兵
俄羅斯為紀念蘇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6月24日在莫斯科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這一紅場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閱兵在疫情時期格外引人關注。
不為人知的歷史:猶太人區的惡魔
曾任德國集中營第一任指揮官的霍斯特‧皮拉齊克(Horst Pilarzik)二戰後成功地掩藏了他的真實身份。現在我們就來揭示皮拉齊克若干不為人知的人生軌跡。
「沒有人有權盲從」——漢娜‧阿倫特柏林展出
她被視為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平庸之惡」和「極權統治」是代表她政治哲學的概念。德國歷史博物館為這位女哲學家推出了值得一看的展覽。
德總統:「我們今天必須自我解放」
75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納粹暴政也由此終結。聯邦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警示:誰要求劃句號,誰就是在否認我們民主制的核心。
客座評論:終戰只是終結納粹的中間步驟之一
1945年5月8日,軍事上早已沒有懸念的二戰歐洲戰場正式結束:德國和納粹政權的宣告失敗。不過,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教授認為,德國人在思想和感情上的去納粹化則持續了多年。
二戰結束75周年:歷史的教訓
75年前的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結束。這次戰爭比其它任何事件都更深刻地塑造了德國的歷史。75周年紀念日之際,記憶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
戰後75周年 柏林的二戰紀念場所
所有戰爭中的最可怕戰爭始於柏林。 1945年5月8日代表著納粹政權的結束和新時期的開始。柏林有許多見證這一歷史的紀念地。
75年前:希特勒究竟是怎麼死的?
面對納粹德國的全面潰敗,希特勒於1945年的4月30日在柏林帝國總理府花園地下的「元首地堡」中自盡。剛剛在前一夜和他正式完婚的妻子愛娃也一同死去。關於「元首」夫婦自殺的細節情況,以及二人遺骸後來經歷的幾番波折,都存在著很多不同說法,頗具神秘
1945:美軍解放達豪集中營
當美軍士兵到達德國南部的達豪(Dahau)集中營時,並不知道大門後面隱藏著什麼。這裡關押了3萬名囚徒,很多人已經病餓而死。更令他們意外的是,這裡的囚犯還有一個秘密抵抗委員會。
二戰後最大跌幅 疫情下今年碳排放料降6%
這是新冠疫情下的好消息,但專家認為只屬短暫性質,氣候變化仍是全球一大威脅。其中一份最新報告稱,2019年是歐洲史上最熱一年,格陵蘭冰川融化加速令人擔憂。
梅克爾:德國面臨二戰以來的最大挑戰
在新冠疫情蔓延歐洲,德國感染人數也不斷上升的背景下,聯邦總理梅克爾罕見地直接向全體國民發出呼籲。在周三發表的電視講話中,她提醒民眾遵守相關防疫規定。梅克爾表示,將公共生活限制到最低限度「關乎生死存亡」。
1940年的東京奧運會為何未能如期舉辦?
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東京奧運會的命運也開始變得搖擺不定。今年的夏季奧運會能否如期舉行?是否會被延期還是會遭到取消?外界的猜想和擔憂越來越多。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最終是否會落得個1940年奧運會的命運?
西姆斯的希特勒傳記:另眼看獨裁者
有關納粹主義的歷史似乎要改寫了?愛爾蘭歷史學家西姆斯的《希特勒:一本全球傳記》提出了新的視角。但是這也可能只是希特勒肖像的一塊新的拼圖。
梵蒂岡對外開放教宗庇護十二世秘密檔案
二戰時期在位的教宗庇護十二世因為在猶太人大屠殺問題上的態度而一直爭議不斷。這一次梵蒂岡宗座檔案館將有關庇護十二世的相關文件檔案陸續對外開放,外界認為真相可能漸漸浮出水面。
德國青少年聊天群內轉發更多"殘忍"內容
在德國高中生聊天群組中,發現一些極端暴力和強暴的影片得到傳播。這些年輕人經常不瞭解傳播這些內容是違法的。
科隆狂歡節音樂越來越政治化
科隆音樂家公開出面反對右翼極端主義和反猶主義,有的為猶太狂歡節協會寫歌,有的呼籲將「不給納粹科隆啤酒」作為狂歡節遊行主題。
柏林電影節創辦人曾為納粹高官 同名獎項被叫停
柏林國際電影節開幕在即。電影節官方緊急叫停銀熊獎中一個重要的獎項——阿爾弗萊德‧鮑爾獎。起因是德國《時代周報》今年1月底揭露出柏林電影節創辦人阿爾弗萊德‧鮑爾二戰時期曾擔任納粹高階官員。
雅爾塔會議:二戰後的和平新秩序
75年前納粹德國即將戰敗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未來戰勝國在雅爾塔做出了一項歷史性決定,為創建最重要的全球組織結構鋪平了道路。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周年 波蘭總統籲捍衛真相
上百名倖存者與世界各國政府的代表一起參加了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5周年紀念。猶太人團體擔憂仇恨言論擴散,敦促德國加強打擊反猶太主義。
德國總統會見奧斯維辛集中營倖存者
納粹奧斯維辛滅絕營解放75周年之際,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總統府會晤了3名當年的倖存者。
上一頁
第5 頁,共2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