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應該把納粹十字和鐵錘鐮刀一起禁了嗎?
英國哈利王子在一次化妝酒會上佩戴納粹十字袖章出場,引發了全歐洲關於是否應該禁止納粹標誌的討論。一些來自原東歐國家的歐洲議員則提出,如果要禁止納粹的十字標誌,那就也應該禁止原共產黨蘇維埃的鐵錘鐮刀標誌。
禁黨NPD:被自己捆住手腳的民主制
德國國家民主黨(NPD)是極右黨派,2003年由德國聯邦政府、議院和參議院聯名發起的禁黨申請,被聯邦憲法法院駁回,原因是憲法保護機構在NPD的領導層安置了間諜,間諜們的言論經常非常過激,常被拿來作為NPD違憲的罪證,這就鬧出點荒唐。
紀念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60周年
奧斯維辛是納粹法西斯設立的最大集中營,也是以最殘忍的手段濫殺無辜的地方。那裡的毒氣室和焚屍爐奪走了至少1百萬人的生命。1944年的大屠殺是最為慘烈的,每天被毒死和被焚燒的犧牲者高達6千之眾。奧斯維辛已成為納粹屠殺猶太人、羅姆人和欣蒂人的代名詞。2005年1月27日,是蘇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60周年紀念日。
中國與二戰 - 一個未完結的話題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對盟軍投降。4個月後的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艦「密蘇裡號」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不過,有關中國在二戰中的貢獻以及美國二戰後的對華政策迄今仍存有相當爭議。
日本投降:原爆前後
雖然歐洲戰場的硝煙已經在1945年5月8日平息,東方戰場的決戰卻還未到來。日本軍隊在本島和各戰場都在繼續幻想能夠抵抗到最後,日本記者吉田描述了這段「玉碎」前的歷史。
西班牙: 沒有直接參戰的法西斯
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宣佈他的國家保持中立。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他在那場戰爭中站在哪一邊。他還派出一支「藍色師」部隊前往東線支持德國國防軍,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大不列顛: 戰爭改變了日不落帝國的一切
在英國,人們以輕鬆的心情,興高采烈地歡呼戰爭的結束。但是身為勝利者的英國人卻清醒地意識到,作為帝國主義大國的偉大時期行將結束。那時,人們對社會公正有了新的認識,在這一新思潮的推動下,福利國家出現了。不久之後,英國社會的面貌也因此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二戰中的巴西:崛起的契機
巴西是積極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南美國家,兩萬六千名巴西士兵在義大利戰線與盟國並肩作戰,參戰給巴西帶來了軍事現代化、使巴西獲得了進入工業時代的入場券,在南美洲擁有了更大的實力。
無意義的死去:二戰末期的德國炮灰
1942年11月:幾個戰場上出現了戰爭的轉機:在北非、地中海、尤其是在俄國的廣袤原野。史達林格勒戰役是俄國戰爭轉折點的標誌。儘管盟軍已於1944年6月在諾曼底登陸,希特勒和其將領們依舊喪心病狂,置起碼的軍事理性於不顧,繼續著戰爭,迫使歐洲戰場上和德國國內的千百萬民眾不得不繼續飽受戰爭之苦。
在東線的恐怖:二戰德國國防軍的原罪
德國國防軍在歐洲東部和東南部進行的毀滅戰爭,一直以來,在德國政治生活裡都是個禁區。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如果總體而言為二戰期間德國國防軍在佔領區的恐怖脫責,似乎國防軍在東線曾經像騎士一般忠於職守地進行戰鬥,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1945年5月8日的意義: 從歷史學家的角度
歷史不只是作為歷史事件發生的事,往往也是從中吸取的教訓。過去六十年中,德國人常常對如何回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持不同看法。英國歷史學家揚•克沙爵士是瞭解德國歷史中這段最黑暗時期的權威人士之一,他寫的上下兩部希特勒傳記獲得了很高的國際贊譽。在接受德國之聲網路部採訪時,他談了1945年5月8日這個日子的意義。
1945年5月8日之於德國
1945年5月8日,在眾多歷史學家的眼中,這一天有著與歐洲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和蘇維埃革命等同的價值。而這一天對戰後德國的意義,一直存在著爭論,到底是解放之日,還是戰敗之日?
面向未來的俄羅斯「勝利日」
俄羅斯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苦難難以衡量,所以俄羅斯人直到今天仍然舉行戰勝納粹德國「勝利日」的盛大慶祝活動。不過,巨大的象徵意義掩蓋了批判性的回憶。
1945年5月8日的法國
法國每年都會舉行戰勝納粹德國的大規模慶祝活動。這時法國人當然更願意回憶起從德國佔領軍手下獲得解放的日子,很少有人會想起當年法國維希政權與德國納粹同流合污的年代。
1945年5月8日以後的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世界大國。二戰的勝利使美國人產生了「我們能做到一切」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是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和民權運動。
德總統不能在耶路撒冷講德語
今年是德國和以色列建交40周年。一月底,德國總統克勒將出訪以色列,並在以色列議會上發言。對此,多名以色列議員提出了抗議。歸屬於執政的利庫德集團的以色列衞生部長丹尼‧納維表示,只要還有大屠殺倖存者健在,在以色列議會內說德語是不得體的。
一戰中的中國勞工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14萬中國勞工遠渡重洋來到歐洲,為協約國在戰爭前線充當苦力。他們清掃地雷,維修道路,裝卸船隻,為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但近一個世紀以來他們的故事卻被遺忘和埋沒。
伊麗莎白女王訪德,不會提及二戰轟炸
英國女王昨天抵達柏林,對德國進行為期三天的國事訪問。柏林,布蘭登堡和北威州是她要訪問的三個地方。與英國小報盛傳的不同,英德雙方都對二戰鄰近結束時英軍對德國的狂轟濫炸指責不提。
NPD與DVU今後將聯合提交競選名單
排外的德國國家民主黨(NPD)向新納粹敞開大門,並宣佈與氣味相投的德意志人民聯盟(DVU)結成競選聯盟。兩黨決定,未來兩黨仍將分別存在,但在選舉中將聯合提交競選名單。
邵佳一周記(22):國家隊最後一戰要不留遺憾
10月13日,這是一個讓中國球迷心痛的日子。中國隊在世界盃外圍小組賽0比1不敵科威特隊,小組出線前景難料,現在誰也不知道,滾圓的皮球將如何決定中國隊的命運:是相會在2006年的德國世界盃,還是提前與世界盃告別?
一加一不會等於五,極右黨聯合難成氣候
德國極右政黨-國家民主黨(NPD)和德意志人民聯盟(DVU)受九月份在德東兩州大選戰績的鼓舞,最近放風說要在兩年後的聯邦大選中聯手參選。德國的鄰國擔心極右勢力會登上德國聯邦政治的舞台,但是專家們認為,這兩個黨眼高手低,「天時地利人和」一樣也不具備。
戰爭傷痕遠未撫平,波德關係不堪一擊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已近60年,但在德國波蘭兩國之間,撕裂的傷口卻從未真正痊癒過,或者說,頂多結下厚厚的痂。波德高層領導人之間的對話及協議無法安撫脆弱的民心,一系列的變故及波動不斷地發出不和諧音。
德巴一戰好評如潮 克林斯曼否認「二流」說
德國對巴西的比賽雖然已經偃旗息鼓,但是這場場面精彩的平局對德國足球來說,無疑是注入了一針興奮劑,當時效果和事後評價都出現了久違的高潮。克林斯曼也是充滿了自信心。
日本首相小泉「海巡」北方四島,日俄關係緊張
9月2日是日本簽訂二戰投降書的59年周年。日本卻認為今天她已經足夠強大,可以直接對抗俄羅斯了。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這一天乘坐巡邏艇,對「北方四島」進行了遠距離視察。
有爭議歷史教科書通過日本官方審查
*
對香港網友觀點的反饋
「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這個話題在經過兩輪討論後已經演變為日本與德國對待歷史罪行的不同態度問題。居於日本的網友tristone、中國大陸網友水清相繼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一位香港網友評「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
我不明白亞洲人民痛恨日本人在二戰的侵略,但為何會崇拜日本的同盟夥伴---納粹德國。如果歐洲人崇拜日本皇軍,穿太陽旗的衣物,到這些主題酒吧,我想亞洲人是不明所以和憤怒。
歷史的毒是現代的酷-希特勒成為時尚偶像
法西斯軍旗、納粹黨徽--這些刺眼的標誌物竟然成了香港青年的時尚裝飾。殘酷難道也是一種酷?這在德國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事情。
被淹沒的歷史:20萬華工在一戰的命運
這段歷史幾乎已經為人淡忘:一戰不僅催生出中國的大革命,迎來民族資本的「黃金時代」,還有二十幾萬中國勞工遠涉重洋,不少人命殞歐陸。
二戰後被驅逐德國人組織引起爭議
二戰結束前夕,從納粹佔領下被解放的東歐國家紛紛驅逐境內的德裔少數民族,戰後德國東部大片地區成為波蘭領土,這裡的居民也遭到驅逐。被驅逐的德國人和德裔共有1000多萬,其中多數回到了德國,他們建立了自己的權益組織-被驅逐者聯合會。關於建立「反驅逐紀念中心」的討論和爭執在德國已經持續了4年。被驅逐者聯合會主張將這一中心建在首都柏林。這一建議不僅在鄰國波蘭和捷克遭到反對,也在德國國內引起了爭議。
這是一次良知促使的起義
1944年7月20日刺殺希特勒未遂事件是德國討論最激烈的一個歷史事件。那天,德國軍官施陶芬貝格伯爵在狼堡希特勒納粹統治總部暗設了刺殺炸彈,然而,希特勒卻儌倖免於一死。在稍後的殘酷清洗過程中,數千人被送上絞架。對於他們的死,很長時間都未能給予正確的評價。今天,當年希特勒的反抗者猶如一座警世豐碑,它告訴人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向獨裁和恐怖主義進行堅決的抗爭。
傳遞奧運聖火竟是納粹創意
傳遞奧運聖火竟然並非古已有之,而是出自納粹的創意。這一點在德國似乎被人淡忘,當然,也有人只是往事不願再提。
將反恐比二戰,布希該好好翻翻歷史書
美國總統布希在一次原則性講話中將美國領導的國際反恐鬥爭與美國在二戰中的使命相提並論。在科羅拉多空軍學院發表講話時,布希將9.11恐怖襲擊比作日本偷襲美國駐太平洋珍珠港的艦隊,並表示,美國將象當時從納粹魔爪下解放歐洲一樣帶給伊拉克民主和自由。
小資料:母親節
設立母親節的設想可以上溯到很久遠的時代,但作為節日固定下來卻是美國女子安.傑維斯(Ann Jarvis) 的功勞。1907年,在美國弗及尼亞州和費城,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天首次被定名為「母親節」。
1月27日:德國「納粹受害者紀念日」
1996年1月,當時的德國總統赫爾佐克宣佈每年1月27日為「納粹受害者紀念日「。選擇這個日子並非偶然,因為象徵納粹暴行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正是在1945年的這一天獲得瞭解放。
一百五十萬納粹苦役得到補償
德國政府與經濟界共同成立的「回憶、責任與未來基金會」宣佈,到今年12月初,共有150萬當年被納粹政權強迫做苦役的勞工得到了補償,補償金額已達26億3700萬歐元。全世界大約有170萬到180萬納粹苦役應該得到這一補償。
被捕嫌疑犯可能同新納粹有牽連
據瑞典新聞通訊社援引警方的消息,殺害瑞典外長林德的主要嫌疑者已被捉拿歸案。這名35歲的男性已有犯罪記錄。警方是通過群眾的檢舉而取得嫌疑犯線索的。
二戰爆發六十四年看「紀念中心」問題
六十四年前的9月1日,德國軍隊對波蘭發起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今年的氣氛與往年不同。雖然波蘭總理接待了來訪的德國布蘭登堡州州長,但今年的交流活動顯然受到一個不和諧因素的影響,即引起爭議的「民族驅逐紀念中心」,這一中心是為紀念二戰後被波蘭和捷克驅逐的德裔人計劃的。
民工死於日本二戰毒氣,中日友好蒙陰影
*
香港服裝企業為推出納粹標誌服裝的行為道歉
德甲最後一戰為何扣人心弦
明天(5月24日)是本賽季德甲最後一戰。第二與第三個位置之爭-也就是冠軍杯直接資格與間接資格之爭將白熱化。最激動人心的無疑是保級戰,上屆三亞王勒沃庫森是否降級,紐倫堡與勒沃是否有「貓膩」,極令人關注。
新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
光頭黨、新納粹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年輕的光頭黨來到這裡面對殘酷的歷史,是否會改過自新?
二戰時核武器計劃重返日本
原本在投降前下令銷毀的日本原子彈計劃文件被科學家保存,如今從美國輾轉回到日本。
給極右暴力分子畫像
極右暴力分子文化程度低,通常來自鄉下,而且大多數在對外國人拳打腳踢時已經醉酒。這是德國巴登州刑偵局作出的研究報告。
五十八年後對一個前納粹的審判
1944年5月19日,在熱那亞附近的一個偏僻的地方,一群被兩兩捆在一起的囚犯一隊隊地蹋上了木板,木板搭在一條壕溝上,是由在押的猶太人先前挖好的。隨著一聲開火的命令,一排又一排囚犯倒下了,站在後一排的都眼睜睜地看著前排的人死在面前......
馬爾扎播托代表了苦難與暴行
1944年,納粹德軍在義大利馬爾扎博托和附近地區多次對當地居民進行了大屠殺,其中絕大多數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在1944年的9月29日至10月1日期間,馬爾扎博托共有1830人慘遭殺害,連阿遜塔聖母教堂的神甫也沒有倖免於難。
中立國瑞士面對二戰歷史
一向以中立著稱的瑞士,不得不面對它的過去。一份由獨立人士-歷史學家組成的委員會提交的報告中,闡述了瑞士在二次世界大戰如何對待猶太人。
萬湖會議記錄
萬胡文件是猶太人大屠殺歷史的關鍵性文件。迄今尚未發現第二份與之類似的大屠殺總體計劃。
巨星瑪利蓮-迪特裡希誕辰一百周年
瑪利蓮-迪特裡希,出自德國的唯一一個世界級明星。她是一代人心中的夢中情人。當納粹向她招手的時候,她說希特勒是個混蛋。德國人對瑪利蓮愛恨交織。
長篇報導:希特勒的遺產
1948年,巴伐利亞州宣佈沒收了希特勒的一切遺產。希特勒到底有多少遺產呢?它們都在什麼地方?許多謎和許多爭執在戰後五十多年裡出現。
上一頁
第21 頁,共2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