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猶太人:尋常日子開了頭
那一段血腥年代,德國人不堪回首,卻又不敢忘記。一些概念,某個地名都會讓人說不清道不明地觸目驚心。六十餘年後,猶太教在德雷斯頓為三名經師授予聖職。猶太人的德國生活就這麼走回了正軌。
日本東京地方法院駁回中國二戰「慰安婦」的賠償申訴
本周三,日本東京地方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中國6名慰安婦及其他7名慰安婦遺屬提出的索賠要求。法院的法官雖然基本認定了侵華日軍的犯罪事實,但是卻指出中國政府代表國民放棄了索賠要求以及民事索賠超過時效。
德黑蘭辦「納粹大屠殺漫畫展」反擊西方
「納粹大屠殺漫畫展」於8月1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揭幕。這是針對刺傷許多穆斯林情感的「穆罕默德諷刺漫畫」所作的回答。展覽會組織者之一-「伊朗漫畫博物館」主任蘇加爾說,我們想以此試探西方言論自由的底線。總共兩百多幅作品的展出日期大約為一個月。這是伊朗最大報紙「Hamshari」於今年二月發起的一項國際漫畫比賽的入選作品。下面是記者發給德國之聲的現場報導。
伊朗漫畫展挑戰西方言論自由底線
一項「納粹大屠殺漫畫展」於8月1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揭幕。這是針對刺傷許多穆斯林情感的「穆罕默德諷刺漫畫」所作的回答。展覽會組織者之一-「伊朗漫畫博物館」主任蘇加爾說,我們想以此試探西方言論自由的底線。總共兩百多幅作品的展出日期大約為一個月。這是伊朗最大報紙「Hamshari」於今年二月發起的一項國際漫畫比賽的入選作品。德廣聯記者 Martin Ebbing 參觀了展覽會,請看他現場發回的報導:
遲來的懺悔比沒有強
"對於君特•格拉斯就曾是納粹嫡系部隊黨衛隊的成員一事保持的沉默是不可寬恕的,但至少他承認了自己的偽善" 德國之聲的記者Toma Tasovac這樣以為。
納粹物品意味著崇尚法西斯?
在中國,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有多種版本可供選購,納粹的勳章、紀念郵票、照片、甚至軍服也可在中國拍賣公司的網路网頁上買到,收集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象徵性物品成了一些中國人的嗜好。德國世界報對這一發展態勢深表憂慮:
中國指責日本處理二戰化學武器進展過慢
專訪埃爾博:望巴西能保持上一戰的狀態
曾效力於德甲大牌拜仁慕尼黑多年的巴西球員埃爾博再次接受德國之聲採訪,對巴西和德國的表現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並分析了巴西一些球星的表現。這篇採訪由德國之聲和搜狐體育聯合發表。
阿荷一戰難泯恩仇
荷蘭與阿根廷的對抗,永遠是綠茵場上最吸引人們眼球的比賽之一。橙色的前者象徵了永恆的進攻,而淺藍色的後者則是藝術足球最傑出的代表。兩個隊歷史上的淵源已經注定不管抱著怎樣的心態參加比賽,比賽的激烈程度都將超乎想像。而對於已經出局的科特迪瓦和塞黑而言,周三晚間的較量是他們在世界盃上的榮譽之戰。德國之聲和搜狐體育聯合報導如下:
校服:德國敏感話題
穿上校服就不再相互攀比了嗎?一樣的牛仔T恤證明人與人的平等嗎?放棄面紗象徵接受學校的價值觀嗎?有人說,校服會勾起納粹回憶。尋常的校服成了德國的敏感話題。
德國欲開放納粹大屠殺檔案
德國政府曾多年反對、現終於同意開放設於德國巴特阿羅爾森的納粹大屠殺檔案,供學者進行研究。該檔案收藏的資料涉及1750多萬猶太人和強制勞工的命運。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德國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通過參觀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碑來接受政治思想教育,這對中國的中小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不過您知道嗎,德國的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參觀,進行政治思想教育。這種教育往往離不開探討納粹時期的黑暗歷史。位於慕尼黑附近的達豪集中營紀念館就是德國老師組織學生參觀的首選地點之一。當然,除了德國學生,您還可以在達豪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對於接觸如此沉重的題目,年輕人有什麼樣的反應呢?
對納粹戰犯的最後一次起訴?
這很可能是最後一起對納粹戰犯的起訴。慕尼黑刑事陪審法庭以無罪釋放的判決結束了這一訴訟,理由是:沒有證據證明拉迪斯拉夫-尼茨南斯基參與了1945年初的那場大屠殺。
揭開秘密的面紗—訪蓋世太保研究中心
一個國家或者民族要回顧自己歷史的黑暗一頁時,總是會經歷一番痛苦的心路歷程,這一點也許德國人體會的最為深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納粹暴政給全世界以及德國都造成了巨大傷害,而有些傷口直到現在依然隱隱作痛。位於德國科隆的蓋世太保檔案研究中心就是這麼一個地方。
反納粹主教六十年後封聖
星期日,第三帝國時期任德國明斯特市主教的克列門特-奧古斯特-馮-加侖伯爵在梵蒂岡的彼特大教堂被羅馬教廷追加封聖。馮-加侖任明斯特主教的時期正好與納粹統治同期。
痛苦回首 - 納粹標記下的德國足球
戰後,與經濟奇跡一起,德國出現了足球奇跡。然而,首批德國足球的驕傲卻是從納粹時代走過來的。六十年後,德國足協首次痛苦了回憶了自己在納粹時代走過的路。這個研究報告還出了書。
王錦思:抗戰研究宣傳也要打假
曾被中國官方媒體稱為「來自東北的熱血青年」的王錦思在給德國之聲中文網寄來的這篇文章裡,對中國研究和宣傳抗戰中的不實之處提出了批評。
中國將為二戰老兵授勳
*
東亞地區二戰結束60周年專題
讀者談二戰東亞地區結束60周年
我們把紀念東亞地區二戰結束60周年活動開展以來讀者有關這方面的來函編在這裡,同時作為8月第5輯讀者來函。有關其它問題的讀者來函從第6輯起編。
黃力民:1945年夏天的江西
在東亞地區二戰結束60周年專題報導範圍內,讀者黃力民教授給德國之聲中文網來稿兩篇。這裡先發表其中一篇。黃教授關心歷史,尤其是二戰時的歷史,業餘作了不少的研究。在此表示衷心感謝。
楊達:日軍戰略思想落後,失敗在所難免
香港軍事問題專家楊達先生應德國之聲邀請撰寫的紀念東亞地區二戰結束60周年的文章,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即軍事戰略。楊先生認為,日本在二戰中之所以失敗,原因在於戰略思想落後。
採訪:我們為什麼要捐建拉貝塑像
在東條英機、松井石根的靈位被高高供奉靖國神社受人膜拜的時候,拉貝卻在德國的家鄉默默無聞。德國柏林工大的小江產生了為拉貝建立一座雕像的想法。德國之聲中文廣播記者採訪了小江、雕塑者徐亨和約翰.拉貝的孫子。
60年後,日本仍欠她們一個道歉
她們被稱為「慰安婦」,但是直到今天,她們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安慰和內心的平靜。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共有20多萬婦女被日本軍隊強征為隨軍慰安婦。戰爭結束60年後的今天,這些倖存者們仍然在為獲得日本政府官方的賠償而不懈努力。
此時此刻看小泉首相的道歉
8月15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在紀念日本二戰投降60周年發表講話,對日本過去的殖民統治和侵略表示反省和道歉。中國官方媒體對此進行了相應報導,同時也對日本內閣大臣周一參拜靖國神社予以強烈譴責。德國之聲就此採訪了漢堡專家克爾納。
二戰促進統一:南北北韓首次共同紀念
8月14日,星期日,一個北韓高級代表團來到韓國,進行4天的訪問。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南北北韓共同紀念二戰的重大日子。共同的仇恨,共同的歷史揭開了這一新的歷史序幕?至少韓國媒體是這樣看的。
水谷尚子:戰爭罪責反省態度日德之比較
水谷尚子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讀書時,在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中的發言在中國引起了很大反響。此次,水谷小姐應德國之聲中文網邀請於東亞地區二戰結束六十周年之際撰文,她持高度謹慎的態度,反復審閱譯文。她指出,當時中國不少媒體對她言論的報導有歪曲的成分。
60年河東 60年河西 美國如今仰賴東亞
美國歷史學教授柯爾克近日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指出,美國在二戰的東亞戰場雖然取得軍事勝利,在政治上卻是大輸家。
廣島原爆60年,東亞仍未走出二戰陰影
1945年8月6日,一架美國陸軍B-29轟炸機在廣島扔下一顆名為「小男孩」的原子彈,愈10萬人立即喪生,另有13萬人陸續死於輻射疾病。戰後 60年過去,東亞似乎仍未走出二戰的陰影,連廣島本地人民的原爆記憶也漸漸模糊。為此,德國之聲中文網將從即日起推出二戰結束60周年的紀念文章和討論。
紀念東亞地區二戰結束六十周年啟事
2005年8月15日是中國和東亞地區抗日戰爭結束六十周年的紀念日(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東亞地區結束的日子。我們在此發出啟事,歡迎大家踴躍來稿,從各個角度來敘述與論述那一段世界史。
中國傳奇醫生在納粹德國救助猶太人
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的『留德十年』讓人感慨。與他同時期,還有不少中國精英在二戰的炮火中負笈求學。裘法祖,也是十年留德學醫,海歸回國成為中國的外科醫學之父。德國『世界報』採訪了這位如今91歲高齡的德國十字勳章獲得者,也發掘出一段他在德國的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
「記憶,責任和未來」
「記憶,責任和未來」是一個對被納粹強迫充當勞工的受害者提供賠償的德國基金會。不久前,該基金會對俄羅斯公民的賠償工作基本結束。在過去4年中,共有211000人獲得了總額為3億2600萬歐元的賠償金。
戰敗德國人飢寒交迫渡難關
二戰倖免於難的德國人,戰後又開始了生存的鬥爭,他們首先必須解決飢餓的問題。德國投降後,國家秩序瓦解,民生日用品的供應隨之崩潰。又因為缺乏燃料,1946到47年寒冬的冰雪,癱瘓了全國交通。
德國:正視歷史才能重獲新生
幾十年來,5月8日對於德國來說都是一個涵義特殊的日子。1945年的這一天,歐洲戰事結束,後人心情複雜地紀念納粹的沉淪或者和平的開始。直到1985年,前德國總統魏茨澤克發表了著名講話:「德國應明確承認戰爭罪責。」至此,德國才真正立場鮮明地與歷史決裂。德國之聲記者施坦勒對此發表評論。
蘇聯戰勝希特勒德國是共產主義的勝利嗎?
戰勝希特勒德國的勝利深藏在俄羅斯人民的記憶中。每年5月9日,他們都會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檢閱遊行、向老兵授勳、或者講述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犧牲者的動人故事,這一切都是慶祝活動的重要內容。
德國紀念二戰結束六十周年,新納粹不得人心
5月8日,德國首都柏林為紀念二戰結束六十周年系列活動拉開了帷幕。紀念活動的舉辦地點分佈於諸多德國城市。德國總統克勒在聯邦議院所在地-原帝國議會大廈發表講話,對極右政黨發出的結束對納粹歷史負罪感的呼籲提出警告。
流亡…二戰把他們趕出德國家鄉
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45年二戰結束,共有50萬人逃離德國,其中大部分為猶太人。流亡者中有許多各界名人。很多人在戰爭結束後仍滯留國外,比如愛因斯坦,後成為美國國務卿的季辛吉,著名女影星迪特裡希以及好萊塢導演維爾德等。以下是德國之聲背景報導。並附有音頻,有一些名人的原聲在內。
施羅德和普丁共話二戰60周年之二
在二戰結束60周年紀念日的前夕,德國總理施羅德和俄羅斯總統普丁(5月6日在莫斯科一起接受了德國圖片報採訪。兩位政治家從自身經歷說起,涉及了許多歷史問題,可謂在世界上開了先河。下面是談話的第二部分。
施羅德和普丁共話二戰60周年之一
在二戰結束60周年紀念日的前夕,德國總理施羅德和俄羅斯總統普丁今天(5月6日)在莫斯科一起接受了德國圖片報的採訪。他們以非常感性的談話,首次聯合向世界表明了各自的歷史觀,全面觸及二戰和戰後涉及兩國人民互相認同的方方面面、以及戰爭對個人成長和政治傾向的影響。德國之聲中文網分兩次刊登這次訪談。
二戰結束60周年專題
美國駐德國公使談二戰六十周年
德國之聲線上部請有關國家駐德國使節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回答3個問題。以下是美國公使約翰.克勞德(John Cloud)的答覆。
英國駐德國大使談二戰六十周年
德國之聲線上部請有關國家駐德國使節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回答3個問題。以下是英國大使彼得.托裡爵士(Sir Peter Torry)的答覆。
俄羅斯駐德國大使談二戰六十周年
德國之聲線上部請有關國家駐德國使節就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回答3個問題。以下是俄羅斯大使弗拉季米爾.科特內夫(Wladimir Kotenew)的答覆。
捏造「奧斯維辛的謊言」在德國是犯罪
二十年前德國聯邦議院作出了規定:如果否定二戰中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行為,將受到法律懲罰。
德媒報導日本二戰罪行 日本靠近台灣
這兩天德語媒體開始以突出位置報導中日衝突。以前,德國人對日本在二戰中做了什麼知之甚少,中國的抗議潮倒起到了「科普」作用。同時,德語媒體也注意到日本開始進一步靠攏台灣。
德國亞琛民主工會
亞琛媒介介紹了在納粹統治後成立的德國第一家民主工會。六十年前一個偉大的日子,在這一具有歷史性的時刻,80名來自亞琛手工業同業會的會員,懷著激動的心情,參加了德國第一家民主工會的成立大會。
德國修改集會法,限制新納粹
周五,德國聯邦議院以多數票通過了主要針對新納粹遊行的集會法修正案。將來,誰贊同、美化或維護國家社會主義的暴力行動,可判最多3年徒刑或處罰款。新法尤其禁止極右遊行在重要的紀念地附近舉行。
新納粹為德勒斯登紀念活動蒙上陰影
周日,德雷斯頓市民舉行各類活動,紀念60年前盟軍轟炸行動中的死難者。然而,大約五千名極右分子發起的遊行卻使整個紀念活動的氛圍同往年大不相同。
政府要立法禁止新納粹5.8大遊行
5月8日是二戰結束60周年的重大紀念日。新納粹卻也要這天來個大遊行,而且要途經新落成的大屠殺警戒群碑。聯邦內政部長和司法部長周五決定,下周就加強有關法律規定,禁止新納粹的行動。
姜義華教授談二戰與中國的關係
德國之聲為紀念二次大戰結束60周年而推出的系列文章中,海內外中文讀者最關心的內容是二次大戰與中國的關係,日本對二戰歷史的反思態度。例如,二戰是進行了六年還是與中國的抗戰一樣進行了八年?沒有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力量,中國能戰勝日本嗎?美軍在日本使用原子彈是必要的嗎?請看德國之聲對歷史學家姜義華教授的採訪。
上一頁
第20 頁,共2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