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兩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南德意志報:巴伐利亞博物館出售納粹掠奪藝術品
二戰結束之後,美軍的一個名為"尋寶家"的支隊收集了被納粹強征而來的藝術品。現在媒體揭露稱,這些藝術後來並沒有物歸原主,而是被拿去出售了。
俄羅斯紀念蘇德戰爭爆發75周年
在納粹德國侵蘇戰爭爆發75周年之際,前蘇聯各成員國紛紛點燃蠟燭來紀念戰爭中的受害者。德國和俄羅斯也就一項共同計劃達成協議。
遲到的正義?前納粹集中營看守獲刑5年
時隔70餘年,判決終於到來。現年94歲的漢寧被判入獄五年,他曾是納粹黨衛軍成員、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守衛。
日本三菱材料與中國勞工受害者達成和解
日本三菱材料周三與中國勞工受害者代表達成歷史性和解。該公司向受害者表示誠摯歉意,並將向受害者或家屬做出賠償。
德法共同紀念凡爾登戰役100周年
5月29日是凡爾登戰役100周年紀念日。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來到這片曾埋葬了30多萬士兵的戰場,共同出席了紀念活動。
歐巴馬應該就原爆向日本道歉麼?
歐巴馬作為首位在任美國總統訪問日本廣島、包括原子彈爆炸遇難者紀念碑,不過歐巴馬行前表示不會就美國當年投彈道歉。德國之聲記者在華盛頓採訪了幾位路人,聽聽他們的看法。
歐巴馬將成為首個訪問廣島的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歐巴馬將於本月訪問日本廣島。這也將是美國總統首次訪問這座在二戰中被投擲原子彈的日本城市。
德國人對歐洲勝利日的反思
對德國人來說,歐洲勝利日既是悼念納粹受害者,也是紀念從法西斯的魔爪中獲得解放的日子。但這個日子一度也意味著失敗。
瑞典女子對新納粹揮拳
瑞典一位女子當眾在新納粹遊行時表明自己的反對立場。因此成為社群網站上的明星。
94歲前納粹黨衛軍法庭道歉
前納粹黨衛軍成員漢寧可能是德國審判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最後一名納粹成員。現年94歲的黨衛軍軍人漢寧在法庭上突然發表了一份個人聲明。
憲法保護機構與極右組織有複雜關係?
媒體近日爆料,至少有一名涉嫌極右恐怖分子曾受僱於一家由憲法保護機構的線人開設的公司。若報導屬實,人們更有理由懷疑德國憲法保護機構同極右組織之間有著說不清、道不白的錯綜關係。
「納粹名畫」將在德國、瑞士展出
這些被懷疑為納粹統治時期「被掠奪的藝術品」將以注重透明和還原歷史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被指與納粹合作 美聯社有話要說
有德國歷史學者稱發現美聯社曾與納粹合作的證據後,美聯社發表聲明指出,不但沒有這種合作,還遭受過壓力。
《安妮日記》首次被德國人搬上銀幕
著名的《安妮‧弗蘭剋日記》再次被搬上了銀幕。這是德國製片人和導演首度嘗試講述這個發生在納粹統治下的真實故事。
取締右翼NPD 德憲法法院開審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裡,德國還未曾禁止過一個政治黨派。這一局面可能將發生改變。周二,禁止國家民主黨(NPD)一案在聯邦憲法法院進入聽證階段。
德國法院暫時終止對前納粹軍醫的審判
因健康問題,德國新布蘭登堡法院決定推遲對95歲的被告人胡伯特‧Z的審判,他曾於 1944年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擔任納粹軍醫。
納粹黨衛軍看守案首次開庭
德國德特莫爾德(Detmolder)州立法院本周四開庭審理奧斯威辛集中營一名前黨衛軍看守。他被控參與了對至少17萬人的大屠殺。
德國極右暴力事件在急劇上升
德國聯邦內政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5年德國極右翼犯罪行為在迅速增加,其中有仇外背景的又佔多數。
關於德國歷史 你應該知道的幾件事
德國人為什麼很少揮舞國旗?德國《基本法》為什麼不稱作《憲法》?想要理解德國的當代,就必須先瞭解一下德國的歷史。
親歷「拆彈之夜」
二戰過去70年,德國各處還時常發現戰爭期間遺留的啞彈。而一旦在居民區發現啞彈並進行拆彈工作,最大的挑戰不是拆,而是疏散。
閒話德國:希特勒是中國粉嗎?
最近希特勒無處不在:屏幕上有他(「他捲土重來了」),一部浩瀚的傳記出版,今年一月《我的奮鬥》批註版上市。在中國,有關希特勒是中國迷的傳聞驅之不散。專欄作者張丹紅做了一番調查。
專訪:「德國已經改變」
她經歷了三個納粹集中營,得以倖存。如今,德國對待難民的歡迎文化讓她頗受觸動。作家克呂格(Ruth Klüger)接受德國之聲採訪,講述她的人生經歷與感觸。
慰安婦議題 中韓均有不滿
日韓簽署有關"慰安婦"問題的協議後,韓國民間抗議聲不斷。中國官方媒體也一再對協議動機提出質疑。台灣各黨總統參選人周三也關注慰安婦議題,認為慰安婦是歷史悲劇,日本政府應道歉賠償。
德國男子因納粹紋身被判刑
德國一名男子因在游泳館裸露大面積納粹紋身,被奧拉寧堡法院判處六個月緩刑。
《我的奮鬥》將重新出版
埃斯塔‧貝亞拉諾曾親眼目睹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殘酷,由於她當時在樂隊裡拉手風琴,所以才倖免於難。現在希特勒宣傳品《我的奮鬥》一書即將重新發行,對她來說實在是不可思議。
警方逮捕靖國神社爆炸案嫌疑人
由於供奉日本二戰甲級戰犯,靖國神社經常引發日本與周邊鄰國之間的摩擦。
二戰老兵出席珍珠港74周年紀念
日軍對該美軍基地的偷襲直接導致美國被捲入二戰,這一天被羅斯福總統稱作「恥辱日」。
諜戰劇"德國83年"美國走紅
能吸引媒體關注的不只是《權力的游戲》和《絕望主婦》這類美劇,一部由德國拍攝的電視劇"德國83年(Deutschland 83)"在美國播映後受到觀眾喜愛。現在美國已經意識到德劇的潛在市場。
「納粹奶奶」因否認大屠殺被判十個月監禁
一名叫哈韋爾貝克(Ursula Haverbeck)的87歲德國婦女因否認納粹大屠殺被判10個月監禁,她堅持說「沒有歷史證明」奧斯威辛是一座死亡集中營。
德國內政部的納粹歷史
在納粹覆滅、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間裡,依然有不少曾經的納粹黨徒在德國各政府部門工作。
李克強首爾會安倍 籲日本正視和反省歷史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日在首爾會晤,雙方同意採取措施改善中日關係。安倍周一則與韓國總統朴槿惠談及南海議題,並同意及早解決慰安婦問題。
中斷三年重啟的峰會 象徵大於實質
韓國總統朴槿惠、日本首相安倍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在首爾舉行三國領導人峰會,就加強合作達成共識。
與 「納粹人偶」撞臉 「小豬」狀告中國廠商
一家中國玩具商推出一款納粹人偶,其相貌酷似德國國家足球隊隊長「小豬」,有報導稱,「小豬」已採取法律手段。德國多家媒體為這名「世界盃英雄」發聲。
一個韓國人的戰爭記憶
83歲的金順實出生在日本統治時期的朝鮮半島,北韓人當時被當作二等公民。如今,金順實已經在德國生活了40年,但幾十年前的沉重記憶,卻無法輕易抹去。
神秘的「納粹黃金火車」究竟是真是假?
一輛據稱神秘失蹤的列車讓波蘭小鎮瓦爾布日赫近來傳言不斷。數十年來,有不少關於納粹時代遺留下來的黃金、名畫和鈔票的傳說。「納粹黃金」為何如此讓人著迷?歷史學家給出答案。
世界媒體熱評天安門廣場閱兵
日本簽署二戰投降書70周年的次日,中國舉行了盛大規模的閱兵儀式。世界各國媒體均對此進行報導並附加很多評論。以下是節選出其中的一部分。
第72屆威尼斯電影節開幕
說起影壇盛事,不禁會讓人想起威尼斯電影節。約翰尼‧德普、朱麗葉‧比諾什和其他影視界紅星都是紅地毯上的嘉賓。今年的電影節參展片中並沒有德國電影。
日本呼籲中國「向前看」
本周四,中國舉行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日本方面則發出呼籲,要求中國不要總是關注「不幸的歷史」,而是要「向前看」。
中國舉行閱兵 並宣佈將裁軍30萬
周四上午,中國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閱兵式,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這也是中國首次在國慶以外的時間舉行閱兵。在閱兵式開始前,國家主席習近平還宣佈中國將裁軍30萬。
北京大閱兵 國共難釋懷
9月3日,北京將舉行閱兵式,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對此,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心裡很不是滋味。圍繞誰才是抗日主力的問題,共產黨與國民黨已經互相爭執了數十年。
越南閱兵紀念二戰勝利暨獨立70周年
周三(9月2日)一早,越南首都河內舉行盛大的國慶閱兵遊行,大約有3萬士兵以及民眾組成方隊接受檢閱。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宣告戰敗;而在同一天,胡志明也在河內宣佈越南獨立。
連戰赴陸出席閱兵 台北心有千千結
連戰將出席9月3日北京的大閱兵,之前將在9月1日和習近平第3次會面。台灣各界質疑他為中共對抗戰史的詮釋背書。
中國大閱兵 嘉賓名單出爐
舉行閱兵儀式本身足夠引發關注,更具吸引力的是誰應邀參加,而最讓人關注的誰遠離這場活動。從中國周二公佈的消息看,西方國家紛紛缺席。
《我的奮鬥》世界上最危險的書?
《我的奮鬥》世界上最危險的書?
專訪:意料之中的拒絕
在戰爭紀念日之際,日中關係因歷史和現實矛盾凸顯艱難。日本問題專家蒂滕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日本確認安倍晉三將不出席中國二戰紀念活動
日本內閣官防長官菅義偉周一表示,首相安倍晉三將不出席9月初在中國舉行的二戰紀念活動。中國計劃在9月3日舉行閱兵式,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除了中國軍隊,俄羅斯、蒙古等國也將派兵參加閱兵。
北京大閱兵萬人預演
戰機低空飛越北京,成千上萬名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士兵為下月紀念二戰結束閱兵式舉行預演。
德語媒體:誰沒有正視歷史?
周四的德語媒體,關注了天津爆炸案背後的官商勾結、裙帶關係,以及二戰結束70周年北京下的中日關係動向。
朴槿惠將赴京參加二戰勝利慶典活動
首爾方面宣佈韓國總統朴槿惠將到中國參加二戰勝利紀念活動,並且與習近平舉行會晤。
日媒調查顯示多數人贊成停止道歉
日本《讀賣新聞》一項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認同,未來不應再為戰爭過去道歉。不過,受訪者對首相安倍晉三的二戰紀念日講話褒貶不一。
上一頁
第10 頁,共22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