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博弈者"?- 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訴求和現狀
2005年1月17日歐盟現在制定了一個叫做"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項目。即使在很多情況下這種共同性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證明,還是有人已經把歐盟看成是世界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一個"全球博弈者"。
歐洲人九十年代維持巴爾干半島局勢時嚴重受挫之後,歐盟國家就開始尋求使用同一個電話號碼:1999年,索拉納被任命為歐盟部長理事會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專員。對於索拉納而言有一點很清楚,與超級大國美國不同,歐盟作為一個由主權國家構成的國家聯盟,用一個聲音說話從來就不是一件易事。
索拉納表示,"我們不會成為一個國家。我們是一個由眾多複雜的機構組成的組織。這個組織的25個國家,執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尤其是在處理危機的時刻。"
歐盟與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其他重要地區之間定期舉行峰會。通過對東歐國家和地中海沿岸國家執行所謂睦鄰政策,歐盟試圖用貿易合同和政治對話來加強與鄰國的聯繫。對於那些鄰國而言,作為經濟巨人的歐盟,不僅外交能力,而且它的錢包也很有吸引力:歐盟是僅次於日本的全世界第二大發展援助者-- 遠遠高於美國。
歐盟的外交事務委員菲雷羅-瓦爾德納表示,歐盟不想強迫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來合作。"我想再次指出,那些國家必須是自己有興趣,來加強彼此間的一種夥伴關係。他們與我們一起走的越久,收獲就會越大。"
在伊拉克戰爭之前和進行過程中,事實清楚地表明,歐洲人在面臨重大的外交問題時,距離一個共同的答案還十分遙遠:歐盟分裂成兩大陣營,絲毫沒有任何一致的形勢判斷和行動。在伊拉克問題的慘痛教訓之後,歐盟的外長們誓言要在未來更加嚴肅認真的來對待"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德國外長菲舍爾表示,時間很緊迫:"面對危機地區,我們作為歐洲人,必須為了運用一切的影響力和可能性來解決危機,我們其實早就應該完成這個任務了,這與我們的安全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
但是針對蘇丹西部的殘殺依然沒有一個共同的答案:法國,英國和其他歐盟國家的利益相差甚遠。在聯合國的改革中,沒有人要求在安理會設一個歐盟的共同席位--如果就一個全球博弈者的自身訴求而言,這正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
近年來在軍事領域歐盟至少還開了一個好頭:去年組建了第一支歐洲干預部隊。對此荷蘭國防部長康普表示,"歐盟因而具有了一種解決危機的工具,並且具有了一種以前所不具有的能力,那就是用行動來支持言語。"
這支幹預部隊目前有數百人構成,以後將增加到6萬人。但這並非一支常備軍,而是在需要的時候由各個成員國提供部隊。在波士尼亞,歐盟從北約那裡接管了維和部隊的指揮權。這是歐盟的首次大型軍事行動,儘管是以北約的部隊和後勤保障為主。歐盟總共有200萬武裝士兵,多於美國。但是只有微不足道的極小部分駐紮在外國。
新的歐盟憲法將會進一步加強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首先必須要簡化曠日持久的決策程序。索拉納表示,"我認為,我們必須要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及時做出反應。如果對一場危機或一個政治問題不能及時作出反應,那麼就會浪費時間,金錢,精力甚至於人的生命。"
預計2007年在歐盟新憲法生效之後,索拉納將成為第一個所謂的歐盟外長。他的職位將與歐盟的外交事務委員職位合並。從此,歐盟在外交政策方面就有了一個真正的統一的電話號碼。但是索拉納的權限,始終還是遠遠不及一個真正的外交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