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ed to enable JavaScript to run this app.
跳轉至内容
跳轉至主選單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最新影片
地區
中國
德國
台灣
歐洲
香港
亞洲
主題
人權
新聞自由
法治國家
氣候環境
分類
政治
經濟
文化
科技創新
焦點
習近平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新影片
電視直播節目
简
廣告
債務危機
債務可以簡單的解釋為一個自然人或公司、財團、組織、政府等機構法人虧欠其他個體的東西,可以是金錢,也可以是別的有價物。
跳轉至下一欄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所有相關主題內容
成也是債、敗也是債 中國房企恆大摘牌下市
中國曾經的房企龍頭恆大集團在經過一年半的停牌期後,仍未能恢復交易,本週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下市,讓該公司在港股16年的上市之路告終。
德國政府債務突破2.5兆欧元 相當於人均債務超3萬
德國聯邦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德國公共債務總額增長2.6%,達到約2.51兆欧元,主要由聯邦政府新增的350億歐元債務推動。
德語媒體:捉襟見肘的中國地方財政
媒體看中國
《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國三分之一以上省份被發現存在挪用養老基金移做他用的問題,反映了地方財政緊張的現狀。《商報》評論稱,台灣出生的英偉達總裁黃仁勳已經成為最受白宮器重的高科技明星。
「大而美」法案包含哪些內容?馬斯克為何又炮轟?
目前,美國國會的共和黨人正加班加點,力求讓川普如願以償、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前通過「大而美」法案。圍繞這項內容龐雜的法案有眾多爭議,例如指責其「劫貧濟富」。此前因該法案與川普公開鬧翻的馬斯克,也再次就法案發出批評與威脅。
德國內閣通過2025預算:更多舉債 更多投資
在今年3月 「債務剎車」得以放鬆後,德國內閣最新通過了2025年預算草案。該草案計劃發行新債,以支付創紀錄的國防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預計到2029年德國國防開支將達到GDP的3.5%。
多家研究所:德國經濟危機預計2026年終結
德國經濟陷入危機已近三年。經濟學者預計,2026年會明顯好轉,但長期前景則不容樂觀。
長平觀察:習近平為什麼贏?因為川普进錯了賽道
長平
習近平沒有主動打電話,也讓川普放下了關稅大棒,儼然成為西方輿論中的英明領袖。時事評論作家長平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川普进錯了賽道。
為擴充軍備 德國申請不受歐盟債務規則約束
路透社引述周一獲悉的一封郵件內容報導稱,德國請求歐盟委員會,允許其因計劃中的軍備擴張在2025年至2028年期間不受歐盟債務規則約束。
德國Ifo所長警告:美中貿易戰或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福斯特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隨著中美貿易爭端的不斷升級,目前已無法排除爆發全球經濟和金融危機的可能性。
德國聯邦議會批准修改基本法 為財政一攬子方案放行
這一決定具有歷史性:聯邦議會為創紀錄的高額貸款放行,用於國防、基建和氣候保護。不過,尚須聯邦參議院通過。
組閣前已達共識 德國將對基建軍費大投資
正在進行組閣談判的德國聯盟黨、社民黨就聯邦財政債務問題達成一致:今後,「債務剎車」將放寬對軍費開支的限制,同時還將撥款5000億歐元特別資金用於翻修德國老舊的基礎設施。
萬科巨額虧損 曾傳失聯總裁祝九勝辭職
負債纍纍的中國房地產巨頭萬科周一發公告稱,在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2024年預計出現巨額虧損。公告還提到,10天前曾傳出被警方帶走的首席執行官祝九勝因「身體原因」辭職。
牆外文摘: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
有評論認為,雖然賺錢的慾望是貿易和資本主義的根本驅動力,但對中國來說,它是第二位的。中國的首要目標是破壞美國經濟,為中國成為世界頭號力量鋪平道路,其政策和項目的設計甚至以犧牲本國經濟為代價。
中國財長:明年「增赤字 擴支出」
為了應對日漸低迷的國民經濟,本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本周二,中國財政部長又宣佈,明年將提高赤字水準,以增加支出。
法國是否會面臨一場金融危機?
法國議會本周三舉行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這可能讓該國經濟跌入一場危機。最近法國政府債務再融資的利率攀升,企業破產呈上升趨勢。
尼泊爾提出「一帶一路」新框架 總理奧利上任後首訪北京
尼泊爾國內政治力量之間最終敲定了「一帶一路」新合作框架,總理奧利上任後帶著它首訪北京。他還希望中國兌現價值7.4億美元的發展援助資金承諾。
債務剎車:維持還是松綁?
德國基本法中「債務剎車」規定引發的爭執,最終導致了德國執政聯盟的垮台。現在已經展開的選戰活動中,是否應對憲法中有關債務剎車的規定進行改革,已經成了各政黨相互爭執的一個熱點話題。
北京斥10兆救地方債 能拉動經濟嗎?
11月8日,中國政府公佈了一項價值10兆元人民幣的債務融資計劃,旨在緩解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並拉動近期疲軟的經濟增長。這一措施正值川普当選美國總統,他在選戰期間揚言要對全部中國商品加徵60%以上的巨額關稅。
在中印之間迴旋求援:馬爾地夫總統訪印度
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穆伊祖周一在新德里與印度總理莫迪舉行會談。此行旨在修復自去年穆伊祖上台後一直緊張的兩國關係,讓馬爾地夫繼續獲得印度的財政支援。
德語媒體:危機不會消失
中國政府本周推出的刺激經濟措施雖然規模可觀,但是否能解決最為棘手的問題?德語媒體對此進行了分析。
信奉馬克思主義的迪薩納亞克就任斯里蘭卡總統
9月23日,馬克思主義者迪薩納亞克宣誓就職,成為斯里蘭卡新一任總統。此前舉行的總統選舉中,選民對守舊派「說不」,他們指責守舊派造成了該國的經濟危機。
德語媒體:中國的非洲戰略正在發生變化
同以往一樣,本屆中非合作論壇上,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再次向與會的50多個非洲政府首腦做出慷慨承諾:中國將在今後幾年後,向非洲投資510億美元,並將在當地催生數百萬個就業崗位。
德語媒體:習近平的魅力攻勢
九月五日,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出席中非合作論壇併發表主旨講話。他宣佈,中國同所有非洲建交國的雙邊關係提升到戰略關係層面,中非關係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非合作關係的光與影
北京正在舉行第9屆中非合作論壇,這個於2000年成立的機制每3年舉行一次會議。二十多年來中國在非洲投資了數十億美元,成為許多非洲國家的最重要的夥伴。
中國對非洲貸款七年來首次增長
中國對非洲貸款額自2016年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增長,這表明中國似乎正在非洲大陸上尋求一種更可持續的貸款方案。
德語媒體:中非合作真是互惠互利嗎?
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FOCAC)即將於9月4日至9月6日於北京舉行,主題為「攜手推進現代化、共筑高水準中非命運共同體」。有53個非洲國家將出席本次論壇。
德語媒體:中國為何如此熱衷於中東事務?
德國《世界報》發表分析文章指出,過去十年來,北京巧妙地擴大了影響力,填補了華盛頓留下的每一個空白。中東的政治穩定符合中國的利益,北京在該地區的和平計劃也並非大公無私。《商報》撰文分析為何希臘對曾經對其慷慨出手救急的中國,熱情態度逐漸降溫?
德語媒體:中國與全球南方
談到懲罰性關稅,人們首先會想到美國歐盟和中國之間持續不斷的貿易爭端,然而,事實上,全球南方的貧困國家同中國之間,貿易領域的矛盾也在不斷激化。
巴基斯坦的中國債務困局
常被中國民間稱為「巴鐵」的巴基斯坦多年來獲得了大量中國貸款用於提升基礎設施並打造中巴經濟走廊。然而,如何償還這些債務,成了伊斯蘭堡的大問題。分析人士認為,鑑於中國需要巴基斯坦對抗印度,因此會再次允許延期還債。
寮國從中國大量貸款 陷入債務危機的風險有多大?
中國為寮國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提供了並不便宜的貸款,這些投資尚未帶來預期的回報,而寮國的債務問題則日趨嚴重。目前寮國做東正在舉辦東協外長會議。
德語媒體:《北京宣言》和「復甦乏力」
媒體看中國
中國在解決國際爭端中願意扮演愈發主動的角色,德語媒體對此加以關注。另外,二十大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官方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解決「復甦乏力」的問題,也引起了德語媒體的思考。
70歲生日之際 梅克爾政績毀譽並存
今年7月17日前聯邦總理梅克爾迎來70歲生日,德國聯邦總統也給梅克爾送上了祝福。而大部分德國人表示,現在的德國比梅克爾任期內要糟糕。
三中全會新聞發布會:中國官員承認「經濟恢復還不夠強勁」
鑑於當前中國經濟的低迷態勢,周四在北京結束的中共中央二十屆三中全會尤為引起各方關注。分析人士對全會沒有「新意」而感到失望的同時,北京官員也並不諱言推進改革「每前進一步都不容易」。
三中全會閉幕:充斥口號的會議公報
中共中央20屆三中全會周四在北京閉幕。會後發布的公報中,提出了內容廣泛的政治及經濟目標,包括促進工業現代化、提升內需以及遏制房地產及債務危機等,但公報中並未提及實現上述目標的具體措施。
中國能否超越美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
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雄心歷經了新冠疫情的打擊和房地產危機的影響,同時還受到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提升經濟增長將成為中共三中全會的首要關注點。
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
中國二十大三中全會將於下周在北京開幕。在當前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老齡化嚴重以及地緣政治關係日趨緊張的大背景下,姍姍來遲的"三中全會"將如何為中國經濟"指明方向",自然受到了格外的關注。
新預算達成共識 德國打算這樣刺激經濟
德國今年預期僅會迎來「迷你型」的增長,企業對投資持觀望態度,私人消費也並不強勁。德國政府如今計劃採取全面的減負措施促增長。在宣佈就2025年預算草案達成一致的同時,德國三黨聯合政府介紹了可能為明年帶來0.5%的額外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
中國房地產見曙光?專家擔心步日本後塵
過去一年,中國新開工建設的住房明顯減少。飽受打擊的房地產行業終於開始正視長期供過於求的問題。這燃起了人們對危機即將過去的希望。但專家指出,應對政策中缺失的是不良資產的清理,這使人們擔心會出現類似日本的經濟停滯。
瓜達爾港:「一帶一路」敗相畢露?
曾幾何時,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被認為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樞紐和旗艦項目。近二十年過去了,該港口仍然空空蕩蕩。中國的全球投資計劃打錯了算盤嗎?德國之聲對此進行了訪談和研究。
中國發行超長期國債 舉債兆刺激經濟
中國政府於今年兩會上宣佈的新一輪超長期國債周五(5月17日)開始發行。分析人士認為,此舉短期內或有利於保持經濟增速,但對能否有效刺激信貸存疑。
杭州、西安全面取消住房限購 網民:還是買不起
中國省會城市杭州和西安市本周四(5月9日)先後宣佈全面取消住房限購,引起廣泛議論。有專家認為,此舉意味著除了京滬深,其他城市均有可能會取消限購。
歐洲大選:德國選民最關注移民議題
歐洲議會6月即將舉行大選。根據最新民調,德國選民對歐洲大選沒有太大興趣。41%的受訪者表示,移民、庇護與融合政策是歐盟面臨的最大挑戰。
德國需全面「翻新改造」 但誰來買單?
公路、橋樑、鐵路——老舊而破敗。沒有新的輸電線——能源轉型就不可能實現。德國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數十億歐元的投資,但國庫已經空空如也。
從穩定到負面:惠譽下調中國評級展望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將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理由是中國經濟在向新增長模式轉變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公共財政出現風險。中國財政部對此表示感到遺憾。
危機籠罩之下 德國出生率明顯下滑
2023年,德國生育率明顯低於往年。研究人員認為,各種各樣的危機,導致了出生率的下降。
德國罷工浪潮會對經濟增長構成影響嗎?
勞工抗議正在席捲德國這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滲透到航空、運輸和醫療保健等行業。罷工浪潮將對德國本已艱難的經濟增長造成怎樣的打擊?
經濟反彈?2024年前兩個月中國出口意外增長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前兩個月的出口意外增長7.1%,貿易順差達到1250億美元。但是在經歷了幾年的低增長和房地產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必須令其保持包括出口在內的持續增長,才能提升人們的信心。
德語媒體:中國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德語媒體關注到近日中國廣泛報導的貴州女企業家向政府討工程款、卻被控"尋釁滋事"的消息,認為這反映出地方債台高筑的問題。而出現在許多地區的類似案例如同一枚枚小型定時炸彈。
德意志銀行擬向中國房企世茂提清算訴訟
路透社報導稱,德意志銀行準備在香港向中國房地產開發商世茂集團提出清算訴訟。2022年,世茂未能償還到期的10億美元債券,價值117億美元的外債被視為違約。
盛極而哀 中國房產業風雨飄搖
外界估計,房地產業佔中國GDP的四分之一以上。2021年,中國強化對房地產業融資的監管,此後產業又面臨接二連三的危機,開發商先後爆發違約,被迫展開債務重組。儘管央行和地方政府放鬆限購政策,但在經濟發展預期低迷的情況下,刺激措施似乎難以奏效。
上一頁
第1 頁,共24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