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0505 int. josef cheng
2009年5月6日德國之聲:鄭宇碩教授,首先感謝您接受德國之聲的採訪。北京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研究部部長曹二寶在一份中共內部刊物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裡面談到香港的管治力量在回歸後有了重大變化,他說在"一國兩制"的條件下有兩支管理隊伍,一個是香港特區建制隊伍,一個是中央、內地從事香港工作的隊伍。在香港的行政管理方面,是不是像曹二寶所說,是有兩支管理隊伍在進行管理工作呢?
鄭宇碩:目前還不至於出現這種情況,但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提示。這篇文章在中共中央黨校的刊物上出現,意思就是說,這樣的言論已經被視為合理的意見,是在中國系統裡面合理合法的表達。要是這種意見在1997年前後一定會被壓下來,因為會對"一國兩制"不利,或是影響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信任等等。現在這種言論發表在中共份量很重的刊物上,就是說,這種意見可供討論。第二個問題呢,就反映了中共本身的特性。你要管好香港澳門,就要有一個跟香港澳門有關的黨政系統,像你剛才所說的研究部等等。這個系統,根據我們對組織的研究,自然而然成了一個利益集團了。這個利益集團當然希望多點權力,多點利益。曹二寶的文章就是反映了,現在管港澳的幹部認為他們的權力,影響力應該有所開拓,甚至不把"一國兩制"的考慮放在心頭。
德國之聲:曹二寶說的"港人治港"往"京港共治"這個趨勢發展,這種觀點被媒體公開之後,香港民眾有何反應?
鄭宇碩:這一點是很可惜的。香港民眾對這個問題不太關心。這種情況也反映了香港的經濟文化。第一,現在香港很多人覺得,我們在經濟上很多事情都要靠中國大陸,就不願意得罪北京,不願意和北京對抗。對於這類言論也不太關心。第二,你要看,香港一般人對中共最高層的領導人的評價比對特區政府領導人有更大好感。比如他們認為溫家寶是很好的總理,他們對特區政府不滿。那麼這樣,他們對中央干預香港,對中央派來的幹部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就很難形成一種左右的力量。
德國之聲:您剛才也說到,香港民眾對這些問題不太關心。我們知道,2003年7月1日,有50萬港人上街遊行,要求普選,要求民主訴求。那麼近幾年,這個"七一大遊行"的傳統還在,但是民眾參與的熱情遠不如當年了。難道香港人只要經濟發展,不要民主訴求了麼?
鄭宇碩: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基本是香港經濟、文化、價值觀的反應。一方面,剛才說了,香港人不願意和北京對抗,因為很多香港人的生活和工作都越來越和中國經濟有關。另外,一般人也覺得,曹二寶的言論只是一種抽象的說法,對他的反感不太大。但是,香港人還是比較聰明的,在不公開對抗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希望有一定的制衡機制來保護他們所爭取的自由。比方說,去年的立法會選舉,民主派還是獲得了60%的選票,在西方選舉制度下,這是民主派一個很重要的選舉勝利。所以你看,香港人在不願意公開的情況下,還是希望香港的民主組織可以為他們建立一個有效的制衡。
德國之聲:剛剛過去的周日是世界新聞自由日,據美國一個名為"自由之家"的人權組織公佈的全球新聞自由狀況一覽表,香港的新聞自由狀況是從原來的"自由"被降級為"部分自由"。這該讓人如何理解?
鄭宇碩:這也是一個很值得我們警惕的現象。香港的媒體現在普遍出現一種自我制約的現象。就是媒體不願意批評中共領導人。香港媒體很少,幾乎沒有批評中共中央領導人的。很多對中共不利的消息和報導,他們都非常低調地處理。這和他們生存環境有關,大部分媒體都在大財團手上。目前香港大財團差不多都和中國大陸有深厚的經濟往來。所以大財團控制的媒體當然不願得罪中共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看到,"自由之家"給香港媒體的評價在下降,這是一個警號,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德國之聲:當初97年香港回歸的時候,是鄧小平的"一國兩制"模式成功實行的一個典範,當時常用的一種說法也是"香港一國兩制50年不變"。現在是2009年,香港回歸12年,就出現了"京港共治",或是"西環指揮中環"的說法。那麼您認為,這個50年不變的承諾還有可能兌現麼?
鄭宇碩:不變當然只是一種說法,事物總是在變動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香港對中國的依賴越來越大,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在下降。這種情況下,香港人就感到,你對中共依賴這麼重,當然不能得罪中共。還有就是我們的特區政府不爭氣,什麼事情都要請示中央,什麼困難都要請中央幫忙。加上香港人對中共領導人比對特區政府評價高。所以,來自北京的影響,大家也覺得,不用去抗拒了。整個香港的工商界也出現這種情況,他們的生意都和中國大陸有關,所以他們也自然而然也去討好。你說"一國兩制"不變動,這是不科學的說法。事情總是在變化,香港人本身也在變化。
作者:謝菲
責編:樂然